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2021-11-15周绍东

社会观察 2021年12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劳动力经济学

文/周绍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与发展,并作了一系列重要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呈现出崭新的昂扬态势。在构建理论体系、推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明确界定学科的研究对象是首要问题。本文梳理了目前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观点,提炼了各种观点的共识,提出仍然要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关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经典表述为依据,准确把握“生产方式”的内在含义,以此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本文阐述了准确界定研究对象对于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建设的意义,提出了构建经济学“三层次”学科体系的设想。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探索历程

围绕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各个历史阶段都进行过阐述,并作出了一系列界定。第一次对这个问题进行明确阐述,是在马克思写作于1857年8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导言》一开始就写道:“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物质生产”不仅仅包括“生产一般”——技术形式的生产,还包括社会形式的生产和历史形式的生产。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做了更为清晰的界定,“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个界定十分鲜明地体现了“社会形式的生产”和“历史形式的生产”两个关键点。

至此,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在文本上已经得到了比较清晰的界定,按照《资本论》的表述,我们可以做出如下推断: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但是,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做出了不同的界定。他提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从字面上来看,斯大林将“生产方式”排除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之外,而重点突出了“生产关系”。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基础上,苏联组织编写了历史上第一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这本书沿用了斯大林有关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界定,这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对斯大林提出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表达了一些不同看法,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上著名的“联系说”,即政治经济学要“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联系上层建筑研究经济基础”。在这里,毛泽东把经济基础直接等同于生产关系,从而打通了唯物史观两对“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在逻辑关系。

当前,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学界主要有四种看法:(1)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2)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3)以“生产方式”作为研究对象;(4)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研究对象。总体来看,学术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讨论,仍然是围绕着“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几个核心概念展开的。

通过梳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马克思主要是围绕“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来界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斯大林突出了“生产关系”的核心地位,而毛泽东则补充了“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笔者认为,要准确把握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核心问题还是在于如何理解“生产方式”,以及如何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深刻把握生产方式内涵的基础上界定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一)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

根据唯物史观的观点,开展物质资料生产活动需要具备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两个要素,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技术结合就成为生产力。但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关系。人们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本就是一种社会的生产,而在这种社会生产过程中彼此发生一定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就是生产关系。因此,生产关系实际上就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由于生产方式的技术形式和社会形式,一直都是历史地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断演进的,因此,需要从“一般”和“特殊”两个维度上来理解生产方式。在“一般”意义上,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技术形式,是在不考虑社会经济制度前提下的“生产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生产力实际上就是指生产方式(一般)。但在现实中,在任何一种劳动过程中,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下结合起来的,在这种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下结合起来的生产方式即是生产方式(特殊),这实际上也就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生产关系。

将生产力理解为生产方式的技术形式,将生产关系理解为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将生产方式看作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有关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种种疑难便迎刃而解了,同时,也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界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奠定了学理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这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来理解。

1.从微观层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在企业内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以何种形式进行结合的。在企业内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可以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组合和搭配起来,而这些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组合搭配方式,又是在特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微观层面还应研究公有制、非公有制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各自特有的所有制和分配关系。

第二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微观层面上还要研究劳动力的再生产活动。除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之外,广义的生产活动还包括劳动力的再生产。因此,在微观层面,生产方式还包括人们在市场交易过程中比较和交换个别劳动的方式,也就是劳动者通过各种消费和休闲活动重新生产出劳动能力的方式,涵盖了生活资料的流通和消费过程。从特殊性上来看,由于公有制经济和国有企业的参与,劳动力再生产活动呈现出显著的“中国特色”。在公有制经济内部,劳动力再生产呈现出介于完全商品化和完全社会化之间的混合特征,这种富有柔韧性的劳动力再生产模式塑造了公有制经济强大的凝聚力和独特的竞争优势。在社会层面,公立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为劳动力再生产提供了根本性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应把这些微观层面的劳动力再生产活动纳入研究范围,并着力提炼其中国特色。

2.从中观层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即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产业间、区域间、城乡间和国内外的组合和搭配方式。从产业方面来看,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不同产业、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以及产业网络的不同节点进行组合和搭配,并由此形成产业间、产业内和产品内经济关系。从区域方面来看,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不同地区之间,在省、市、县、乡镇等各个纵向层级之间进行组合和搭配,并由此形成省际、市际、县际、各种经济区、都市圈和城市群内部的经济关系。从城乡方面来看,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城乡之间流动并进行形式各样的组合和搭配,并由此形成城乡经济关系。从对外经济来看,劳动力既可以选择在国内就业,也可以进行劳务输出,各种生产资料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由此形成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国内外的各种组合和搭配,形成对外经济关系。以上这四个方面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组合搭配方式,又是在特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在中观层面还应研究产业间、区域间、城乡间以及国内外的特有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譬如公有制经济在不同产业的比例结构问题,非公有制经济和私有资本在东、中、西不同区域流动的问题,集体经济在城乡的布局和发展问题,央企如何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的问题,等等。

3.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主要是指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组合搭配方式。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通过两种方式结合进行生产活动,一是市场调节,二是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导。在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时,要讲辩证法、两点论,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都要用好,促进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互为补充、统筹协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政府在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组合搭配时既要体现技术形式的“一般性”,又要体现社会形式的“特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调控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在市场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组合搭配的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实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各行业、各区域、城乡间、国内外的结构平衡,并进一步实现国民经济宏观上的总量平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联系上层建筑研究经济基础”

通过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在上层建筑领域先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进而改造社会经济基础,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生产方式。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对这种特殊生产方式的客观反映,就必须“联系上层建筑研究经济基础”,特别是要重点研究国家的经济职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以下两个方面“联系上层建筑研究经济基础”,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与政治的关系”。第一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优势不仅体现在调控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上,而且对调控导向、调控目标和调控手段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在调控导向方面,党的领导在中国特色宏观调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调控目标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调控充分协调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之间的关系,注重处理好长期和短期之间的关系、改革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在调控手段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不仅实施总量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通过制定经济计划、中长期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实施结构性的产业政策、区域政策、价格政策、收入政策以及对外开放政策,通过开展差异性的精准调控,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第二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视和强调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经济管理工作和企业运营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要变“党政分开”为“党政分工”,完善党委内部组织结构,落实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联系上层建筑研究经济基础,就是要体现国家通过党的政治号召力量和政府的政治组织能力,综合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收入政策、价格政策、经济计划、中长期规划、重大发展战略等手段和工具,创造性地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党委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结合起来,体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本质。

在准确界定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推动经济学学科体系建设

准确把握学科研究对象能够为构建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对于学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我国经济学学科体系设置来看,包括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这一学科体系的主要问题是,政治经济学在理论经济学学科中的核心地位无法得到体现,对应用经济学各学科的指导作用也比较薄弱。

课程体系是学科体系设置在教学中的反映,从目前高校的经济学课程设置来看,普遍存在政治经济学的课程门数少、课时少,而西方经济学或接受西方经济学指导的应用经济学的课程门数多、课时多。整个经济学学科体系并未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核心学科逻辑性地展开,导致马克思主义指导经济学发展的作用受到削弱。

要解决目前经济学学科体系设置中的问题,有必要对经济学研究对象进行逻辑分解,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学科体系。笔者认为,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体系的核心学科,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这一研究对象进行逻辑性分解,设计经济学学科体系。据此,应按照三个层次进行设计。一是理论型学科,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等。这些学科共同勾勒出学科的整体框架,实现“资社打通”“中西比较”“史论结合”。二是“理论—应用”结合型学科。这些学科的安排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内涵逐层设置的。微观层面上,可设置企业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以及消费经济学等。中观层面上,可设置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流通经济学,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学科门类。宏观层面上,可设置国民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学科门类。三是应用型学科,主要是指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在学科体系上对理论学科发挥支撑作用,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可以直接运用于现实工作中的学科,包括且不限于金融学、财政学、经济统计学、国防经济学等等。

根据学科研究对象来设计经济学学科体系,将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缺乏对话和沟通的局面,可以打破政治经济学与现实经济问题之间的割裂状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设置为经济学学科体系的核心学科,有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学学科体系中的指导地位,提高其话语权。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按照微观、中观、宏观的顺序展开并据此安排学科的主干科目,有助于提升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同时,逻辑上贯通一致的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经济学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和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劳动力经济学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政治经济学式微了吗?
《导言》和《序言》的区别
雷人的经济学原理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