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桂林苦瓜棒孢叶斑病发生情况与防控对策

2021-11-14谭海文潘玲华李刚秦健管欢熊俏康德贤

中国瓜菜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发生原因综合防治

谭海文 潘玲华 李刚 秦健 管欢 熊俏 康德贤

摘 要: 近年来,苦瓜棒孢叶斑病在桂林各地苦瓜主产区严重发生,缺少抗病品种、气象条件适宜、栽培管理粗放、认知程度不足、药剂防效低等均导致桂林苦瓜棒孢叶斑病的蔓延发展。建议在选育抗病品种、合理轮作、种子消毒的基础上,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并根据田间发生情况和气象预报,科学合理喷施药剂,对该病害进行重点防控。

关键词: 苦瓜棒孢叶斑病; 发生原因; 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 S642.5 文献标志码: C 文章编号: 1673-2871(2021)10-129-04

苦瓜棒孢叶斑病是一种新病害,韩国最早于2005年报道该病发生危害[1],我国由Li 等[2]于2006年首次在山东寿光发现该病,广西由秦健等于2021年首次报道该病的病原鉴定及其毒素类型(另文发表)。

广西桂林市是我国蔬菜“西菜东运”“南菜北运”的重要基地,苦瓜是桂林市的重要瓜类蔬菜。桂林农业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桂林市苦瓜种植面积超过4 000 hm2(6万亩),主栽品种为夏满园3号、夏满园2018、旺丰源二十三、旺丰源十三、新丰、早丰等。2018—2020年,笔者先后在桂林市灵川县、全州县、雁山区、荔浦市、平乐县等苦瓜主产区对苦瓜棒孢叶斑病发生情况开展调研,结果表明随着苦瓜种植年限的延长,该病在苦瓜各产区蔓延发展,且呈逐年加重的趋势,2020年病田率在60%~100%,发病田块病株率一般在80%~100%,病叶率平均在40%左右,重者在80%以上,个别地块在苦瓜中后期叶片上的小病斑联合成大病斑,叶片发黄枯焦,造成苦瓜严重减产,现已成为当地苦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为了有效防控苦瓜棒孢叶斑病,笔者从病害症状、田间发生规律以及发生原因等进行阐述分析,并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

1 发病症状

苦瓜棒孢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一般由植株中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发展,幼叶发生轻,危害初期为小黄点,褪绿,随着病斑的扩展,病斑中心变为白色至灰白色,外围由黄褐色的线条扩展为较宽的深褐色的边缘,病健交界处有明显黄晕,较大的病斑稍见轮纹,叶片正面病斑稍凹陷,叶背症状与叶面症状相似(图1)。在适宜条件下,病情持续蔓延发展,到后期,多个病斑联合成大病斑,引起整张叶片干枯、死亡(图2)。

2 苦瓜棒孢叶斑病田间发生规律

2.1 病原菌

经桂林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蔬菜研究所鉴定,引起苦瓜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棒孢属(Corynespora)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2019年12月在PDA平板上培养10 d,菌落近圆形,菌丝生长致密,菌落颜色初为灰白色,随着生长颜色逐渐加深至灰绿色,边缘为白色(图3)。菌丝体无色至淡褐色,分枝,具隔膜。分生孢子梗自菌丝衍生而来,分生孢子生于梗端,单生或串生,倒棒形或圆筒形,直或稍弯,顶部钝圆,基部稍膨大、较平,半透明至深褐色,具有0~7个隔膜,孢子大小为(11.53~74.29) μm×(2.97~6.36) μm(图4)。

2.2 传播途径

桂林苦瓜生长期主要在5—11月,病原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或厚垣孢子的形式随杂草、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以休眠菌丝的形式潜伏于种子表皮或种皮内进行远距离传播,带菌的土壤是苦瓜棒孢叶斑病的主要侵染源[3-6]。

移栽苦瓜苗后,田间土壤中的病原菌借雨水或灌溉水溅落到苦瓜叶片上,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不需要借助伤口,可從叶片上的自然孔口穿透表皮侵入,侵入后潜育期为5~7 d[7]。侵染植株后刺激叶片分泌出果胶酶、半纤维素酶、纤维素酶等多种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以破坏叶片细胞,加快细胞死亡。苦瓜叶片受病原菌侵染后,受害部位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或农事操作传播,条件适宜时,在一个生长季病原菌可以多次侵染,使苦瓜棒孢叶斑病成块、成片蔓延发展,直至整块田发病,叶片干枯死亡。

2.3 田间发生消长规律

桂林苦瓜种植时间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春季移栽期是4月下旬,采收期主要在6月至8月初,秋季移栽期是7月中旬,采收期主要在9月至10月下旬。苦瓜移栽后至爬蔓期,棒孢叶斑病一般不发生或发生较轻,春季苦瓜6月以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降雨的增加,田间植株叶龄较大的老叶开始发病,7月以后进入苦瓜采收盛期,降雨天气增多,田间出现大量病叶,病害迅速蔓延;秋季苦瓜9月中旬进入采收盛期,灌溉等农事操作利于分生孢子传播、萌发,苦瓜棒孢叶斑病进入发病高峰期。发病严重的植株,病叶率超过80%,随着病情发展,病叶枯焦、死亡,产生大量的病叶残体,成为翌年苦瓜棒孢叶斑病的主要菌源。

3 苦瓜棒孢叶斑病严重发生原因分析

3.1 气象条件有利于大发生

病原菌菌丝生长适温为25~30 ℃,最适产孢温度为30 ℃,分生孢子萌发以15~35 ℃最适,同时水滴是分生孢子萌发的必要条件[5,7]。因此,高温、高湿有利于苦瓜棒孢叶斑病的发生、蔓延。2019年,桂林全州、灵川、雁山等苦瓜主产区4—10月持续多雨,总降水量为2 166.12 mm,比常年同期增加29.12%,为近年来罕见;而7月份降雨日数达21 d,降水量为829.06 mm,是常年同期的2.66倍,月平均气温28.16 ℃,此气象条件正符合苦瓜棒孢叶斑病的发病条件。春季苦瓜棒孢叶斑病在6月开始零星发生,到7月,田间持续高温高湿的气象条件与春季苦瓜棒孢叶斑病盛发期吻合,适宜病原菌的侵染与繁殖,病害流行速度快。

3.2 品种抗病性差

品种抗病性差,不能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2019年,从调查的几个主产区所种植的品种看,尚未见抗棒孢叶斑病的苦瓜品种。连续多年田间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苦瓜发病程度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田块种植年限、轮作情况及栽培管理技术等因素。目前,我国关于苦瓜棒孢叶斑病的报道较少,未见有关品种抗性鉴定和抗病品种选育方面的研究报道。

3.3 田间管理粗放

病原菌寄主范围广,能侵染番茄、茄子、辣椒、黄瓜、豇豆等多种蔬菜[8]。茄科、葫芦科、豆科是桂林市主栽蔬菜,常年种植面积6.5万hm2(98万亩)以上,苦瓜与病原菌寄主蔬菜轮作或苦瓜多年连作重茬情况常见。瓜农一般将摘除的病叶随手丢在田间或沟埂边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逐年增加,最终导致近几年桂林蔬菜常年种植区苦瓜棒孢叶斑病的严重发生,如桂林市雁山区东立村苦瓜连作3 a以上的田块,该病在苦瓜爬蔓期就开始陆续发生,气候条件一旦适宜,如2019年4—10月持续多雨,该病就快速蔓延成灾,病株率100%,病叶率超过80%。另外,田间调查显示,苦瓜采收期生长过旺,容易造成田间郁闭,通风透光性差,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再加上偏施氮肥、排水不良、气象条件适宜,苦瓜棒孢叶斑病迅速蔓延流行。

3.4 认知程度不足

苦瓜棒孢叶斑病是近年新发展起来的病害,瓜农普遍对该病识别能力差,对病害缺乏有力的防控措施。苦瓜棒孢叶斑病是近年来桂林苦瓜生产中的重要叶部病害,该病一旦遇到适宜的条件,容易流行蔓延,造成苦瓜叶片枯焦,提前死亡,严重影响苦瓜的产量。调查发现,多数瓜农对苦瓜棒孢叶斑病缺乏认识,在病害潜育期和发病初期未能及时准确用药,田间病害蔓延后才用药治疗,导致田间病害持续流行发展,甚至个别瓜农认为苦瓜棒孢叶斑病到采收期才发生严重,对苦瓜产量影响不大,基本上不用防治。

3.5 药剂防效低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苦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极易产生变异,连续喷施同一化学药剂3次就会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概率显著升高[9]。在生产过程中,甲基硫菌灵、嘧菌酯、多菌灵、代森锰锌等化学杀菌剂已被长期地广泛使用防治苦瓜其他病害,造成苦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被动出现抗药性,导致药剂防控效果降低。另外,苦瓜在桂林以露地栽培为主,连续降雨天气容易导致苦瓜棒孢叶斑病快速蔓延发展,但瓜农却难以喷药防控,即便趁一时天晴施药,苦瓜叶上残留的雨水或不久之后的降雨致药效减弱。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选育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棒孢叶斑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从目前生产上推广的苦瓜品种看,尚未发现有抗棒孢叶斑病的品种。另外,我国苦瓜种质资源对苦瓜棒孢叶斑病的抗性研究还属于空白,今后需要加强苦瓜品种及种质资源的抗病性鉴定工作,并进行抗性遗传规律研究,加快苦瓜抗病品种的选育工作,为生产提供更多抗棒孢叶斑病的苦瓜品种。将抗病品种、合理轮作、种子消毒、栽培管理等防控措施相结合,才能更好地防控苦瓜棒孢叶斑病。

4.2 实行轮作倒茬

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苦瓜连作重茬或苦瓜与病原菌寄主作物连作,实行水旱轮作(早稻+苦瓜,苦瓜+晚稻)、旱旱轮作(苦瓜+非寄主作物),防止土壤中病原菌积累,降低田间病原菌的基数,减少初侵染来源,从而减轻病害发生。

4.3 种子消毒

病原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是55 ℃、10 min,因此,播种前用55~60 ℃热水浸种10~15 min,并不断搅拌,水温降至30 ℃,继续浸种24 h,捞起后沥干催芽,可有效降低种子带菌率。温汤结合药液浸种,杀菌效果更好,如用热水浸种后再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0 min,洗净后,用常温水继续浸种。

4.4 加强栽培管理

选择排灌良好的田块,避免在地势低洼潮湿的地块种植苦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适量增施氨基酸类、腐殖酸类、甲壳素类、海藻酸类等功能性肥料,培育健壮植株,提高抗病能力。及时摘除植株下部的老叶、黄叶以及病叶,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田间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

4.5 科学合理用药

目前,对棒孢叶斑病有较好防控效果的药剂主要有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35%苯甲·咪鲜胺水乳剂、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32.5%嘧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剂、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68.75%噁酮锰锌水分散粒剂、80%福·福锌可湿性粉剂、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5%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2%春雷霉素液剂等[10-15]。为了使药剂更好地发挥作用,施药时要注意施用时期和方法,在病害潜育期、发病初期,若天气预报未来几天持续阴雨时,一定要及时用药预防,并注意合理交换轮次用药。

参考文献

[1] KWON J H,JEE H J,PARK C S.Corynespora leaf spot of balsam pear caused by corynespora cassiicola in Korea[J].Plant Pathology Journal,2005,21(2): 164-166.

[2] LI B J,ZHAO Y J,GAO W,et al.First report of target leaf spot caused by Corynespora cassiicola on Balsam pear in China[J].Plant Disease,2010,94(1): 127.

[3] KWON M K,KANG B R,CHO B H,et al.Occurrence of target leaf spot disease caused by Corynespora cassiicola on cucumber in Korea[J].Plant Pathology,2003,52(3): 424.

[4] DE WOLF E D,ISARD S A.Disease cycle approach to plant disease prediction[J].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2007,45: 203-220.

[5] 田雪亮,劉鸣韬,徐瑞富.多主棒孢霉分生孢子萌发因素的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06,31(5): 39-41.

[6] 韩小爽,高苇,傅俊范,等.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三十五)黄瓜棒孢叶斑病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蔬菜,2011(9): 20-21.

[7] 邹庆道,傅俊范,朱勇,等.黄瓜褐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2,33(4): 258-261.

[8] 杨苗.我国蔬菜棒抱叶斑病病原菌多样性研究[D].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9] 于淑晶,王满意,田芳,等.黄瓜棒抱叶斑病的防治及抗药性研究进展[J].农药,2014,53(1): 7-11.

[10] 赵红艳.黄瓜褐斑病的药剂防治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2015,32(3):17-19.

[11] 李晓红.68.75%噁酮锰锌水分散粒剂对黄瓜褐斑病的防治效果[J].中国蔬菜,2016(3): 66-68.

[12] 吴桥.黄瓜褐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生物学特性、遗传多样性及防治基础研究[D].沈阳: 沈阳农业大学,2017.

[13] 揣红运,石延霞,柴阿丽,等.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的研制及其对黄瓜棒袍叶斑病的防治效果[J].中国农业科学,2019,52(6): 1009-1020.

[14] 刘淼.防治黄瓜棒孢叶斑病的药剂筛选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2019(7): 173-174.

[15] 徐达勋,李卫星.不同药剂对江苏盐城温室黄瓜新病害靶斑病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20):138-141.

猜你喜欢

发生原因综合防治
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综合防控技术推广探讨
浅析大豆食心虫病综合防治技术
浅谈玉米空秆病的发生原因及如何防治
杨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综采工作面水害分析及防治水实践探析
果木沟泥石流灾害形成条件及运动特征研究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