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犹以为大”与“民以为小”
2021-11-14
秦德君上海市習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孟子·梁惠王下》记载了一次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
一天齐宣王问孟子: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周文王的园囿方圆有七十里大,有这样的事吗?
孟子回答:“有这记载。”
齐宣王说:“这也太大了吧?”孟子说:“百姓却还认为它小了。”齐宣王问:“我的捕猎场方圆才四十里,但百姓还觉得它大,这又是为什么?”
孟子回答:“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周文王的捕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砍柴的人和捕禽猎兽的人都可以去那里,这是与民众同享。老百姓认为它小,不是很正常吗?
孟子接着对齐宣王说:“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到齐国国境时,要查询有哪些重要的禁令,才敢入境,听说城郊有方圆四十里的捕猎场,(里面)猎杀麋鹿要同杀人一样判刑。方圆四十里的园囿,就像是大大的陷阱。老百姓觉得它大,不是必然的吗?
“囿”是过去帝王的猎场和囿苑。孟子强调,一个地方、一种空间,“大”和“小”是相对的。与百姓共享,虽大犹小,为帝王所私有,虽小犹大。
这可能是在中国古代最早明确提出地域空间如何“与民同之”的理念了。孟子实际上提出了判断一种空间价值的标准,即看它是否“与民同之”,看它的公共性程度。在当时就有这样的明确的理念,实属不易。
在现代社会,所谓公共空间(public space)通常指一个地方的交互场域,是一种以市民为主体的开放性场所。很多城市有庞大的“公家空间”和“公用空间”,却谈不上有或很少有真正的公共空间。能否把“最好的空间”给人民,而不是热衷于把许多场所做成“政治表达的工具”,是检验一座城市公共性、人民性的重要方面,也是今天“人民性”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这也是孟子时代“民犹以为大”或“民以为小”见解理念给予我们的一种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