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万千白鲦群中取鲫鱼
2021-11-14周宇杰
周宇杰
我们在野钓的时候常常遇到这种情况:钓场环境优美,水质清澈,鱼儿品质极高,但水中白鲦密度极大,索食疯狂,鲫鱼密度却极低。如何在这种白鲦泛滥的自然水域钓取高品质的鲫鱼,是很多钓友都感兴趣的话题。我家附近就有一个这样的钓场——小坞里,从2008年开始,我每年都会到此垂钓鲫鱼,钓后都会写钓鱼日记,十多年下来,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借《垂钓》杂志与钓友分享。
一、钓场鱼情概况
小坞里位于太湖边的一个小山坡上,水域面积约50亩,原先是一个小山塘,后来附近修建高速公路,工程队在此取土石,最终形成目前的样子。我通过矶竿滑标测得该塘大部分区域水深为4~5米,水底较平,水质清澈,湖中主要有三种鱼——纯野生的小白鲦、鲫鱼和鲤鱼。
此塘位于山野之中,风景优美,但极少有钓客前来,原因就是水中的小白鲦多如牛毛,令人抓狂。举三个真实的例子——冬天夜钓,从水面到水底,全程有白鲦截口,采用常规台钓法基本上钓不到鲫鱼;空钩调标时,钩子大概率会被白鲦抢食而无法调整,感觉就像用亮片操作路亚钓法;我将抄网放在水里,网兜里扔一团窝料,不到一个小时能捕到满满一盆小白鲦,我耐心数了下来,数量达到1000尾以上。
有人会说,既然白鲦这么多,何不专钓白鲦呢?毕竟在江浙地区,油炸白鲦还是一道上佳的下酒好菜呢!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此塘水体清瘦,湖中的白鲦因食物匮乏而消瘦,头大嘴大身子小,基本上只有小拇指长。可想而知,想在这种遍布饿疯了的白鲦群中垂钓四五米深的水底的鲫鱼,难度有多大。拿本地钓鱼协会主席的话说:谁要是能在这里钓到一条鲫鱼,就是高手,要是能钓到三条,就是大师了。听起来夸张,但情况确实如此,鲫鱼密度本就极低,白鲦又那么疯狂,想要钓到鲫鱼,耐心和技术都要过硬,二者缺一不可。
小坞里钓场
一个网兜,一团窝料,不到一个小时,满满一盆小白鲦
全是这么小的白鲦,令人抓狂
二、“天时”和“地利”
像小坞里这种水域能钓鲫鱼吗?怎样才能钓到鲫鱼呢?我首先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选择合适的季节。在太湖流域,野钓鲫鱼的黄金季节是冬春两季,即天气冷的时候,小坞里也不例外。夏秋两季温度高,鲫鱼活动量大,比较分散,白鲦活性也高,在这种水域钓鲫鱼基本上不会有好的收获。冬季,鱼儿活性降低,活动量减小,但仍要进食,尤其是大个体鲫鱼,更需要补充能量,为开春产卵做准备。
冬季,鱼儿进窝后一般不会很快离开,警觉性也不如夏秋季节高,钓到大鲫鱼的概率明显高于夏秋季节。春季是鱼儿的产卵季节,浅处水温升高较快,鱼儿会从远处深水游向浅滩,产卵前后是鱼儿摄食的高峰期,即所谓的黄金季节。
第二,要选择好的天气。这种水广鱼稀的野生水域,冬春两季不需要考虑溶氧量的问题,温度才是最关键的,宜选择气象平稳、温差小的天气,大幅降温或升温的天气都是不可取的。大幅降温会导致鱼儿游向湖心深水区,大幅升温则会使鱼儿上浮。阴雨天,一般是江南地区冬春两季钓鱼的理想天气。需要指出的是,下雪天是冬钓鲫鱼的黄金天气,雪天出钓肯定会有好收获。也许鱼儿天生就有感知雪天到来的本领,进而在水温下降之前尽可能多地攝食。实际上,下雪的当天并不冷,雪下过之后的化雪天才冷,即所谓“下雪不冷化雪冷”——雪在融化时需要吸收周围的热量,而且雪水是接近冰点的,流到河里或湖里会让水温下降,这就是雪后初晴,气温上升时出钓通常不会有好收获的原因之一。化雪天钓鱼,即使鱼在窝里,也不会好好地吃钩,有时浮标没动作,提竿却能挂上鱼来。
第三,要选择好的钓位。有草滩的位置一般都是钓鲫鱼的好位置。水草区域不仅食物多,而且便于鱼儿藏身避害,还有一种说法是植物在腐烂的过程中会释放热量,所以我们在冬季经常能在浅水区的草滩中钓到大鲫鱼。选钓位的另一个重点是找背风处,那里更加暖和,鱼儿喜欢待在那里。
三、传统钓的优势
前文说的是“天时”和“地利”,我们只能选择,无法改变。而下面要说的“人和”,却跟我们的主观能动性相关。那么,当我们选择了好的天气和钓位后,如何进一步扩大战果呢?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采用传统钓。
上世纪80年代末,台湾钓法传入大陆后,便被广大钓鱼人视为最先进的钓法并迅速取代传统钓成为主流。不过,经过二三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后,不少钓友逐渐回归理性,不再盲目崇拜台湾钓法,越来越多的人确信,在冬春野钓鲫鱼时,传统钓比台钓更有优势。我在小坞里钓了十几年,只遇到过一位钓得比我好的,而他就是传统钓手,一把13米的“长枪”使得得心应手。我也多次实践过传统钓,深信传统钓在冬春季节野钓鲫鱼优势巨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引逗。冬季鱼儿活性低,引逗能激发鱼儿咬钩的欲望,传统钓长竿短线的形式,在引逗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相比之下,台钓的引逗效果可以忽略不计。
第二,规避小杂鱼的能力远高于台钓。台钓钓组子线长,立标的标尾也长,行程比较大,钩饵下落时易受到白鲦等杂鱼的干扰,而传统钓钓组的子线短,一般不超过5厘米,若使用朝天钩则不存在子线,因此钩饵到位快,能更有效地避开杂鱼干扰。
第三,出现咬钩信号后,传统钓可以反复小幅度提竿,而台钓必须重新进行抛投。因此,传统钓的有效施钓时间和效率远高于台钓。
第四,传统钓可以应对草区等复杂水域,而台钓一般只能钓明水区域,而冬春两季的鲫鱼更喜欢有草的复杂水域。
第五,传统钓可以多打几个窝进行走钓,比台钓更灵活,涉猎面更广。
在上述五点当中,第一,第二,第五点优势尤为明显。
我的钓位
冬春两季,夜间小白鲦闹钩的程度有所下降
四、台钓亦大有作为
传统钓优势这般明显,那么,面对这样的鱼情,台钓束手无策了吗?作为并继竿发烧友,我特别迷恋并继竿中鱼后富有乐趣的美妙手感。因此,我这些年在此垂钓,一般都使用台钓法,虽说鱼获不是我的第一诉求,但只有上鱼,才能享受到手感。因此,如何在此处用台钓的方式取得好的钓获,是我的探索目标,也是本文的重点。
事实证明,使用台湾钓法也可以在这种白鲦密布的水域取得不错的效果,以下是我的一些经验总结。
(一)在冬春季节夜钓
众所周知,在温度较低的冬季和初春,白鲦闹窝的程度有所降低,而在一天之内,晚上明显比白天安静得多。在白鲦闹窝程度一般的水域,上述两个条件只需满足一个,就能解决问题,但在小坞里这种地方,即使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也解决不了问题,只能有所减轻,比起夏天每次抛投钓組都无法到底,冬春则有了到底的概率,如果控制得好,大致能有50%的概率。另外,冬春两季没有蛇类出没和蚊虫叮咬,钓点周围通常没有茂密的杂草,除了气温较低外,相对比较舒适。在寒冷季节夜钓,需要做充分的防寒保暖准备。
(二)打窝的讲究
钓这种水广鱼稀且杂鱼多的水域,须用传统方式打窝。有些钓友野钓时习惯用粉状商品饵搭配自制的酒米或鬼米、维他米等商品窝米打窝,因为这样好成团,便于手抛,而且这种窝料符合“粉饵快速诱鱼,米粒留鱼持久”的一般性做窝思路。但是,在小白鲦数量很多的水域,这种做法行不通。小白鲦对雾化性好的粉饵很敏感,容易聚集,并且越聚越多,细粒状的米很快就会被抢食干净,最终的结局就是引来一大群小白鲦在窝子里。
一竿一竿抽窝的方式也是行不通的。四五米的水深,饵料根本到不了水底,刚入水就被白鲦哄抢,越抽白鲦越多,形势越乱。所以,在这种水域是很忌讳使用粉饵打窝的,只能采用纯颗粒状的酒米类窝料,而且窝子的量不能少。
使用纯酒米打窝,并不是说白鲦就不来了,白鲦一样会来,只是来得慢、来得少而已。打个比方,如果使用粉饵混合酒米打窝,一团窝料可能半小时就吃光了,改用纯酒米的话,维持的时间可能会相对长一点,所以,不要幻想使用纯酒米打窝就能彻底规避白鲦闹窝的问题,绝无规避的可能,只能减轻其程度罢了。
为什么打窝的量不能少?因为如果按常规的打窝量打窝,不等目标鱼进窝,窝料就已经被无处不在的白鲦吃光了,无法起到诱鱼的效果。当然,窝料过重也是不适合的,一来垂钓成本上升,二来会延长发窝时间。按照我的经验,小坞里钓场冬季一般需要4个小时才能发窝。
打窝的关键在于确保在施钓过程中,钓点之内有窝料存在。因此,窝料的用量应视水域里的目标鱼和小杂鱼的密度而定。钓小坞里这种地方,我一般用3~5个拳头大小的自制纯酒米,混合钓点附近的泥土,扔到窝点,有时还可加适量老坛玉米等粗硬的大颗粒(玉米不是必须的,有就加一些,不加也没太大影响)。对比后发现,用泥土混合酒米后打窝,效果比用打窝器直接打窝更好,它不那么招白鲦,对比同样分量的酒米,混有泥土的窝料维持的时间更长,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不详。实际上,我在刚开始学钓鱼时就在书上看过用泥土打窝的办法,也见人用过,起初我认为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抛投,直到有一次,我涉水搭钓台时发现,鲫鱼喜欢往被踩浑的那片水域游,而白鲦则选择快速游开。这让我有了新的思考:是不是鲫鱼把浑水区视为有食物存在的地方,而白鲦则害怕自己在浑水中成为肉食性鱼类的食物呢?
窝料用多大的量,能够维持多久,是钓鱼人需要考虑的两个关键问题。假如打隔夜窝,则窝料中必须要有大的颗粒甚至块状物等“耐吃”的东西,如泡制过的老玉米、糠饼块、花生饼块等,这样效果才能持久。如果只用小颗粒的酒米打窝,水中的鱼儿很快就能吃完,钓者第二天再去施钓时,鱼儿已经离开了。
(三)用饵的思路
对于冬钓鲫鱼,钓友们有一个普遍共识——无论用哪种商品饵,效果都不如虫饵。大多数人冬春季节野钓鲫鱼时确实更青睐红虫和蚯蚓。我野钓大水面时发现,相对来讲,用红虫钓获的鱼的个头要比用蚯蚓钓获的小,而且红虫更容易招来白鲦等杂鱼的干扰。早些年,我冬季野钓大水面时也用虫饵,后来则改用粉饵,为何会有这种转变呢?我曾在网上看到有钓友说,夜钓时用商品饵比用虫饵得到的鱼口多。这与我以往的认知相反,所以印象深刻。直到2018年正月初二的那次夜钓,我感觉窝子里应该有鱼,但用红虫作饵上鱼速度很慢,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了一份商品饵,没想到下去就是一个有力的顿口,随后竟然连竿。由此我确信,网上那位钓友的话是实践后的真知,商品饵的夜钓效果确实很不错。打那之后,我在小坞里就再没用过红虫。
至于粉饵应该怎么用,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味型应以本味为主,尽量不用虾粉或香精类小药。虽然从理论上讲,冬天的鱼类更喜欢吃富含动物蛋白的腥饵,味道浓的饵料也能更快速地招鱼,但是这种饵的“副作用”太大,鲫鱼喜欢,小白鲦更喜欢,一旦成群的小白鲦扫荡了窝子,就没有生性斯文的鲫鱼什么事了。
第二,使用搓饵。在小白鲦密度大的水域野钓,应放弃拉饵,坚持搓饵。拉饵的两大优势是频率高、状态好,钓鲫鱼时确实比搓饵更好入口。但是,拉饵入水即开始雾化,频率又快,很容易招小白鲦,也是属于“副作用”过大的那一类。
第三,尽量靠饵料自身的粘度开制饵料,不要使用拉丝粉。使用拉丝粉后,常规硬度的饵团入水后胀开,小白鲦只需咬住饵团的一点絮状物就能拖走整颗饵团,让浮标乱舞,难以安定。有人说,增加饵团硬度,就能使其到底。能到底不假,可对于钓鲫鱼来说,这样的饵团状态就不好了。实际上,理想的饵料状态应该是剥落型的,即饵团刚入水时不雾化,落至一定深度甚至到底后才慢慢层层脱落。这种不含拉丝粉的饵团很少有絮状物,整颗饵又吞不下,能大大减少饵团被小白鲦一直衔着走的情况。同时,这种状态的饵团对鲫鱼,尤其对大鲫鱼的诱惑力非常大。
打窝宜用纯颗粒状的酒米类窝料,窝子的量不能少,建议混合岸边泥土
第四,在小白鲦多的自然水域野钓,应舍弃那些钓鱼大师的“经典教条”。须知,那些大师们的心得是钓竞技池总结出来的,竞技池中没有密密麻麻的小白鲦,很多干扰因素是不需要考虑的。在竞技赛事条件下,钓者必须讲究饵料的状态和味型。而野生水域的鱼儿大部分是“饿死鬼”,对饵料的味型和状态没那么高的要求,有吃的就不错了。我们的目的是让那些不那么可口的食物能被鲫鱼吃着,而不是在半路被饿疯了的小白鲦抢走。曾有这样一句话:“竞技比赛就像去动物园打猎。”此话虽夸张,但也不无道理,那些猎手只需全神贯注地拿着枪对准笼子里的老虎狮子即可,完全不用考虑这些猛兽会不会跑出来,不用考虑背后有没有豹子,附近有没有鬣狗群。我曾见过几个本地的竞技钓鱼小达人野钓的鱼获,只能说,钓白鲦,这些人都是好料子。
五、野钓小白鲦特别多的自然水域的几个关键点
(一)补窝要慎重
2020年年初,我的一位钓友经常和我去小坞里夜钓,他特别喜欢用红虫,我则照例使用商品饵。有好几次,我一晚获鱼30多尾,而他使两支竿子,只能钓两三尾。为何有这种差距呢?不妨先来看看他的施钓过程——打窝,他将鬼米和商品饵加水进行混合后,用打窝器投到窝点;施钓,他用红虫作饵(后期也用粉饵),线组比较大——子线1号,兼顾鲫鱼鲤鱼;调钓,调高钓低,追求灵敏;补窝,到晚上10点不上鲫鱼,就再补一次窝子。可以说,这位钓友的每一步操作都存在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补窝。他觉得他的窝子里都是小白鲦,鲫鱼没来,应该继续打窝诱鱼,这让原本快要消停下來的小白鲦又重新疯狂起来。
(二)辩证看待灵与钝
冬季鱼儿吃口轻,这是常识。吃口轻,就要提高钓组的灵敏度,要钓得灵,这是很多钓友的应对思路。我认为,与我同行的那位钓友之所以一夜只钓两三尾鲫鱼,首先是因为补窝,再就是他钓得太灵了。灵与钝,需要辩证地看待,也就是说,我们的思维不能过于简单,要从多方面考虑,抓住重点,看清本质。拿那位钓友的例子来说,他调高钓低,钓得很灵,为什么没有鱼口呢?试想,钩饵被两根直立着的子线拉着,与子线弯曲、钩饵平躺在水底相比,哪个更容易被鱼吸入口呢?显然是后者,更何况他的子线号数那么大,又直又硬,鱼怎么吸入?我采用的是调平水钓1~2目的办法,使用0.4~0.6号子线,效果明显更佳。
(三)钩、线、浮标的选择
①钩子,宜适度偏大
如果采用传统钓,我们可以选择7号左右的海夕钩,挂蚯蚓(蚯蚓不用挂整条,超过钩尖一点就掐断)。这样大小的钩子,白鲦不易入口,给底下的鲫鱼创造了咬钩机会。如果采用台钓法,可用小一个号数的钩子,但总的原则还是要尽量大,确保搓上饵团后,白鲦一口吞不下。不用担心钩子大了小鲫鱼同样吃不下,5号海夕钩,钓半两的野鲫不存在任何问题。
②钓线,应适当偏小
细线比粗线柔软,入口性更好,钓鲫鱼肯定更有优势,尤其在冬季。再者,细线的切水性也好。至于子线的长度,我虽然不喜欢使用过短的子线,但总体来说还是要适当缩短。在白鲦不多的水域,我的子线通常是60厘米对折,在小坞里这种白鲦疯狂的地方,则降至50厘米对折。
③浮标,适度偏大
我通常使用3~4克的长身中短尾浮标钓3~4米水深,尽可能缩短行程时间,减少白鲦截口的机会。
(四)理性看待梅州钓法等所谓的绝招
针对小白鲦闹窝问题,很多钓友用梅州钓法进行解决。简单地讲,梅州钓法就是8字环触底的短子线小跑铅钓法。实事求是地讲,这种钓法在白鲦遍布全水层的水域并无出众效果,小白鲦该闹还是闹,浮标的无效动作接连不断,它唯一的优点是子线很短,下底过程中被截的概率小了一些。不过,我的钓点是个斜坡,当窝点白鲦增多时,我需要钓窝子的左右和后面,若子线过短,很难把握灵钝状态。
用饵的要点是:本味型、用搓饵、不用拉丝粉
粘小米、拉小米等传统钓招数,在这种空钩下去都有鱼截口的水域同样无效,而且没有乐趣。我之所以用商品饵,一是因为它相对卫生,没有难闻的味道;二是用商品饵挑战性大,成就感强。我就是要在正常的台钓框架下,钓别人钓不好的鱼。
六、简要总结
第一,打窝尽量用酒米等颗粒状的物体,并使用岸边的泥土混合成团,一来降低味道,二来延长白鲦捡食窝料的时间,让窝子平和地,长时间地诱鱼。亦可使用耐水浸泡的糠饼打窝,原理相似。严禁使用雾化型的窝料,尽量不要中途补窝。
第二,宜用大钩、大浮标、短子线,让钩饵快速到底,不要使用小号浮标或行程标,这样容易被白鲦截口,窝点白鲦越聚越多。
第三,不要调高钓低,这样入口性差,钩饵到位时间也相对拉长了。我的经验是钓钝,如带钩调平水钓1~2目,甚至调负目钓1~2目。
第四,如果窝点内白鲦多,则不要固守窝点,可以试钓偏左或偏右1米左右的位置。有时鲫鱼就在窝子的外沿,也可将钩饵打到在窝子外沿,这样更易于钩饵落底,给水底的鲫鱼创造就饵机会。如果白鲦实在太多,比如打窝后到发窝前这段时间,我甚至会停钓,干等着。
第五,严禁使用拉饵,尽量不用拉丝粉,不要用虾粉和香精类小药,这些都招小杂鱼,本味型的搓饵才是王道。
第六,白鲦也有“冷静期”,常规闹白鲦的地方,闹上一个半小时白鲦就会慢慢散去,钓这种地方,我依然用拉饵,就算前期打频率拉白鲦也没关系,时间到了这些白鲦就逐渐消停了。重度闹白鲦的地方,也有低潮期,只要按照前文所述的方法做,白鲦再疯狂,也能钓到鲫鱼。我的经验是,只要窝里来了一定数量的目标鱼,白鲦就会收敛。
最后我想说,钓鱼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要幻想着有什么绝招秘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也不要忽视任何一个环节,它们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同样地,此文也绝非秘籍,读者朋友们不要以为读过之后就能变为高手。没有一蹴而就的大师,技术需要积累沉淀。我只希望,钓友们读过此文后,能够建立起这样的信心——我们一定可以用最平常的台钓方法,应对这种最难钓的鱼情。希望钓友们能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