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编辑出版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坚守与创新
2021-11-14王慧
王慧
文化传承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国家发展、振兴民族的重要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孕育而来,是国之瑰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传承和弘扬。编辑出版的本质是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编辑出版通过文化积累在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从历史进程和现代社会可以看出,编辑出版作为人类文化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文化传承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歷史长河中,人类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总结经验、积累文化,中国古代著名的大编辑家们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参考资料,比如编辑学的先行者孔子,第一个从古籍中自己选编教材;一字千金的吕不韦编纂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世界历史之父司马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国编年体通史第一人司马光,编纂了我国最大一部编年史《资治通鉴》等等。他们呕心沥血的付出保存并积累了中国古代珍贵的文史资料,使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得以丰富、传承。
编辑出版是文化传播的主体,对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编辑通过搜集资料提出选题,再通过对稿件进行设计、审校等,创造性地对稿件进行再加工,为文化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其次,编辑甄选优秀的内容资源编辑加工后正式出版,在市面上流通,对优秀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传递作用。再次,编辑出版在文化传播中起到了桥梁作用,为作者、读者、合作方之间搭建了交互沟通的平台,增强了传播效果,促进了传播效率。
编辑出版能够更好地实现文化的创新。文化传承需要创新,编辑出版能更好地实现文化的创新。编辑出版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工作。出版的创新首先是选题的创新,然后是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在选题策划阶段,需要编辑关注读者需求、发现市场缺口,创造性地进行选题策划。在内容和形式上,编辑出版可以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手段筛选优质资源,创新出版形式,对原作品进行再创造,更好地凸显其文化价值,让读者更感兴趣,从而达到愉悦人心、启迪智慧的效果。
出版人一定要做传统文化的坚守者。编辑出版承担着服务社会精神发展、引导调控社会舆论、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责,这就决定了其本质属性不是商品属性而是人文文化属性。现如今,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图书商业化、市场化倾向十分严重,市面上常常充斥着许多为求利益缩减成本的图书,比如名著缩印本、简写本,读者读过只会对内容略知一二,根本掌握不到名著精髓;更有一些垃圾读物,因为制作成本低、产生利益快,经常热卖于市场,内容不仅没有营养,还会毒害人们的心灵。“不忘初心”不能成为空话,每名编辑出版人都应将出版作为一项责任重大的文化事业去做,时刻要记得,图书虽是商品,但它不是一般的商品,它是具有人文文化属性的、传承文化的特殊商品。在市场化的跟风热潮中,我们必须秉承匠心,冷静、客观地分析市场现状,不能为了利益一味追求“量”,而应该在“量”上升的同时更加追求“质”的提高。
在编辑出版实践中,要认清并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踏踏实实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想要坚守住传统文化的阵地,需要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作为出版图书的机构,出版社是重要的思想宣传阵地,对社会舆论有调控作用,对意识形态有重要影响,因此编辑出版过程中要时刻把握社会效益的主导地位,以出版优质图书为己任。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下大多出版社已转企改制,需要自负盈亏,每个编辑的身上都有经济任务,这个时候大多编辑就会把经济效益看得尤为重要,忽视了社会效益。这就要求编辑要增强责任意识,明确出版职责,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实际上,如果能及时抓住契机,做好选题策划,选择出版优秀的传统文化图书不仅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还会收到很好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传承作用。
如《中国诗词大会》,作为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大型诗词文化类竞赛节目,一经播出就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随后同名读物得以出版,图书内容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以中小学教材名篇为基础,选题精准、范围恰当,很迎合当下学校、家长重视孩子传统文化教育的需求;还有畅销八百万册的故宫魔幻童话《故宫里的大怪兽》,用孩子的视野讲述故宫题材童话,带领孩子们“纸上游故宫”,为孩子们打开了神奇、瑰丽的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宝库。这些优质的图书不仅为出版社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还很好地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谓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内容创新是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优秀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水平。” 内容是出版的灵魂、核心,优质的内容是出版创新的第一保障。在编辑出版过程中,首先要对出版物的内容进行创新,对原始的书稿内容进行优质的、创造性的加工和处理,在表现形式上可以更加多样、丰富。一提起传统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历史、文学等相关内容,因此市场上的传统文化读物大多也是有关历史、古代文学方面的。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围非常广,远不止这些,还有书法、绘画、天文、音乐等各个领域的内容,从时间上来说也并非全是古代的,还有现当代的,我们完全可以在多个领域创新性地挖掘内容资源。
编辑力量是刚需
编辑力量是出版的基石,是编辑出版创新的根本,编辑的综合素质高低决定了文化创新的程度。所以应注重培养新型出版编辑人才,加强新型出版编辑队伍的建设,提升编辑的综合素质。一方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编辑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传统优秀文化是国家的瑰宝,要想通过出版很好地将其传承下去,编辑人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能够科学地、公正地进行文化选择。同时,编辑本身能够高度认可优秀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情怀、有想法、有热情,这样才会更好地将传统优秀文化以最好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另一方面,通过理论知识培训、软硬件实践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提升编辑的业务素质。同时,编辑也要有意识地自我提升,不断学习,形成更高的职业水平,将更优质的传统文化读物提供给广大群众。这样才算得上用匠心保存文化,让优良的传统文化影响世人。
媒体融合创新是方向
现在是融媒体时代,各出版社也可以在出版形式上进行创新,加强数字出版的发展,形成传统纸书和数字媒体并行的编辑出版模式。作为图书编辑,应该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在立足内容为王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创新并思考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将最新的科技、最流行的趋势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能够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比如,通过书加码等形式,让传统图书动起来,变成有声有色的现代图书;还可以与视觉创意公司合作,把宣传传统文化的优秀图书通过设计包装,衍生出与图书结合的文创产品,吸引读者注意的同时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依托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提升知名度,从而打开销售渠道,为图书及附加产品做好宣传。
在坚守中创新是编辑出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法则。编辑出版工作只有不断地优化与调整,从出版内容、编辑力量、出版方式、媒体融合等诸多方面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积累、文化选择、文化传播,继而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