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相通

2021-11-14甘正气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21年11期
关键词:饶宗题画高粱

甘正气

常言道:“艺术是相通的”,它们到底是怎样“通”的呢?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艺术创作都需要敏锐的感觉、持续的专注、表达的冲动与技巧以及想象力等等,这是不同艺术可以触类旁通的前提。除此之外呢?艺术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吗?

艺术可以相互借鉴。

例如,作家可以向画家学习。莫言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时欣赏过很多欧洲的画作,他曾说:塞尚、凡·高的作品“对我有很大影响,我当时的愿望就是有一天能够用文字表现画家们的色彩。例如凡·高笔下的星空、像火苗般的树都曾在我的作品里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你看他写高粱:“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例如他写母亲:“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像不像一幅幅色彩强烈、富丽的油画呢?

反过来,荷兰大画家伦勃朗常常到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文字中寻求灵感。

书法家也不妨向舞蹈家学习,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就特意举了一个例子:“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

艺术可以互为工具。

在这点上,文学和书法这两种艺术表现得最为明显,文学以书写为工具,书法以文字为载体。在电脑广泛应用以前,写作都是用笔,长期的写作让不少文学家的字体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很值得一看,例如苏轼、黄庭坚,鲁迅、郭沫若,他们的书法成就也是被公认的。

書法家也易于取得文学成就,因为书写的就是文字,要灵动飘逸,最好是倾泻自己心中所想,而不是抄写别人的文章。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即使我们不懂一点书法,只考究其文字内容,也看得出这是一篇千古杰作。文章对生命本质的精妙阐释,可以与《春夜宴桃李园序》《前赤壁赋》鼎足而三,它在清代被选入《古文观止》是完全应该而且是非常恰当的,至今也是毫无争议的。即使不成为书法家,仅凭《兰亭序》这篇文章,文学史上也会留下王羲之的名字。

摄影可以作为雕塑的工具,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先生就对摄影很有研究,为什么呢?就因为他为了雕塑,常常先要摄影,往往先要研究照片。据《人民日报》报道,他为了塑美术家吴作人,阅读了三个多月文字资料没找到头绪,直到发现一张吴作人的照片,方才灵感迸发;他为了塑饶宗颐先生,曾经抓拍过一百多张饶宗颐的照片,反复观察了几年。

艺术还可以彼此补充。

例如,在画作上题写诗词、钤上印章,会为画作增色,能让欣赏者了解画作的创作背景和深层意蕴,所以齐白石在主攻绘画的同时,慢慢做到了工诗文、善书法、精篆刻。张大千非常看重为画作题诗,他说:“好的题画诗,要能配合画的内容,把画中的美表现出来;而最好的题画诗,是能写画外之境,传画外之意。这样的题画诗,才是诗画合一而为整体,画中的题诗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有不可。”

出版著作,需要为印好的书绘制令人眼前一亮的封面,鉴于设计师不一定理解书的内涵,鲁迅先生不放心假手于人,于是自己动手,慢慢成了封面设计达人。

艺术是相通的,而有时我们需要对艺术兼通,对此,无须排斥,大胆地去尝试,说不定能开拓新的天地。

(编辑  余从/图 潆夏)

猜你喜欢

饶宗题画高粱
女儿眼中的汉学泰斗饶宗颐
题画二首
高粱红了
饶宗颐常用印
饶宗颐作品欣赏
郑板桥《题画兰竹石》?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苏轼题画诗
题画诗册页
野高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