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大海
2021-11-14杨翠英
杨翠英
编者按:七月下旬,由云南教育报刊社组织的《云南教育》骨干作者综合素质提升高级研修班在厦门大学开班,60余名《云南教育》骨干作者从彩云南之南来到厦门这座海滨城市,学习、交流、成长,共同为云南教育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
本期“文苑点睛”栏目刊发的两篇以“海”为题的文章,讲述了此次培训班课堂内外发生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两位参训老师的培训见闻和感悟吧。
刚刚过去的这个七月,参加云南教育报刊社在厦门大学嘉庚學院举办的《云南教育》骨干作者综合素质提升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又见大海,是莫大的幸福。
在这里,与认识的《云南教育》作者、编辑面对面交流,既见到了《云南教育》上“熟悉”却未曾谋面的“真人”,又结识了新的朋友,体验到“他乡遇故知”的温暖、亲切,宛如一滴水,融入大海,找到归宿。
在这里,进一步了解《云南教育》大家庭里的人和故事,遇见30多年坚持写作的老友,结识了出书立说的老师和荣获冰心散文奖的作家……既为自己偶尔在刊物上发表“豆腐块”文章就沾沾自喜而汗颜,感到渺小的自己就是沧海一粟,又体验到一滴水融入大海便不会枯竭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我深深地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从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左凤山博士的《团队建设与激励》的讲座中,我产生了对《未来之路》《掌控大趋势》等书籍的好奇,于是第一时间购买;也从原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任勇老师的讲座中认知了谢淑美老师,随后追寻她的专访《谢淑美:微写作点燃数学课》,接着拜读她的《教室里的情与智》《小学数学微写作里的大世界》……整个假期都在享受饕餮盛宴,淋漓尽致地体验畅游书海的快乐。
平时在工作中有一些觉得非常好的做法和想法,即便是做了也是阶段性或者零星的,想了也是一个念头“想想而已”,即使写也是只言片语或是东一榔头西一锤子,没有整体框架、没有系统化。从任勇老师的《中小学教育科研与教育写作》《名师成长的研究与探索》的讲座中,我们看到了他“研”途风光中的精彩,感受到工作、科研中预期“构架”对结果的重要性,也从他的丰硕成果中看到坚持的“不凡的学术勇气,强烈的课题意识”,反观自照看到自己的“实干有余,巧干不足 ”。《觉者为师》是任老师的书名,也是我参加这次培训的一个启发。教师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学习前沿的东西,科研和工作要学会触类旁通、要学会规划、要学会坚持、要学会反思总结。
通过聆听方元山老师的《高考改革形势下的基础教育变革》的讲座,我对“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创新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的观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引发了我对小学教育的进一步思考:我们的“教”与“学”的出发点、关注点、落脚点该放在哪里?
从罗慧老师的非常实用和前沿的《突发事件的媒体沟通策略》讲座中,我第一次接触到应对突发事件的技巧。这也引导我们透过表象去分析一些社会现象,理性地思考一些平时工作中容易忽视的或者说是不敢正视的问题,对看待和处理一些问题有了不同的视角。
在建党100周年、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听彭心安教授的《建党百年的历史经验与当代使命》的讲座,更为系统地认识了百年革命与建设的精神谱系、百年理论创新的思想谱系、百年开拓奋进的经济谱系,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目的,能够体悟思想、办好实事、开好新局。
短短一周的培训让我又见大海。专家们的讲座从不同的维度画出一条航线、搭起一座灯塔,让我们看见航行的方向,让自己的胸襟更为豁达,让自己的视野更为开阔,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更多的人和事,厘清更多的工作思路,改变一些工作的方法和路径,特别是对教育科研有了不一样的思考。
感谢遇见《云南教育》这片“海”,感谢背后付出的编辑老师及团队,教师们发表的每一篇文章,从题目到标点都是通过编审老师的精心修改才得以“问世”。你们如同“摆渡者”,通过《云南教育》这片“海”,引导许许多多的教师走向教研之路,让他们能想到、看到更好的诗和远方,助推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美好的七月,又见大海。我们在这里汇集、碰撞,得到专家引领,也得到同伴激励!虽然遗憾培训时间太短,但我们又看见大海,找见灯塔和远方,一起扬帆启航,踏浪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