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麋鹿角与特殊的蹄腱膜
2021-11-14丁玉华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224136
●丁玉华(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江苏 盐城 224136)
在哺乳动物中,牛、羊的角都是不分叉的,而鹿科动物的角是分叉的。鹿科动物中,除驯鹿雌、雄性都长角,其他的鹿种只有雄性长角,雌性并不长角。在鹿科动物中,大多鹿种的鹿角都是向前分叉,且高低错落,如梅花鹿、马鹿、驯鹿、驼鹿等,只有麋鹿角是向后分叉。麋鹿角为什么会向后分叉呢?“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物种”,这是生物界发展的自然规律,因此还得从麋鹿生活的环境说起。几百万年以来,麋鹿都是生活在低海拔平原、沼泽湿地、芦苇荡和树林间。自然环境促成了麋鹿角的进化。麋鹿角向后分叉,使得其在芦苇丛及灌木林等行走时,减少杂物、树枝等的刮碰和阻碍,加快行走和奔跑的速度。
麋鹿角十分神奇,角尖在同一个平面上,每年脱下来的角倒置在同一平面上可以站立不倒。麋鹿角还可以用来推测其年龄。雄麋鹿出生后,从第二年开始,每增加一岁,鹿角就新增一个分叉,直至5龄,角的分叉定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在第一分叉的末端1/3处生长出1~4个小分叉。麋鹿角的主叉和第一分叉上能生出许多纵向的沟垄,这些沟垄是由生茸期茸角边缘分布的血管所致。鹿角每年脱落一次,脱落后约3个月就可长出完好的新鹿角。据古文献记载,其他鹿种都是夏季脱角,唯独麋鹿是冬季脱角。但近5年,有研究发现,石首、大丰、北京等地的麋鹿群中每年夏季都有多头麋鹿脱角长茸,到冬季又与群中其他雄鹿一样,再次进行正常的脱角长茸。
麋鹿角具有特殊的价值。麋鹿角包括茸质角(鹿茸)和骨质角(鹿角),二者均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对人体生理机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加工成名贵的中药材。麋鹿角可磨成超细粉,调制后口服或制成护肤品,涂脸可滋润皮肤。新石器时期,祖先们还用麋鹿角做成针、梳、标等生活器具。5000多年前,麋鹿角被人们用作刻字的载体,形成了比甲骨文还早的骨刻文。在古代战争中,麋鹿角被勇士们作为短柄武器,用于近身格斗。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利用麋鹿角制作镇墓兽,作为贵族的陪葬品,以示镇墓驱邪、后代兴旺。在清朝,麋鹿角曾被工匠们制作成单人椅,进贡朝廷,被视为高贵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在漫长的岁月里,雄麋鹿进化出一对大角,雄鹿用头上硕大的角作为武器进行格斗,获得胜利的一方将获得交配权,把自己的优质基因遗传给后代,符合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当在生活中遇到豺狼虎豹等天敌猛兽时,它们就头顶硕大的角,运用集体力量,一致对外,保护自己的家族。葛洪在《抱扑子》中写道:“万麋倾角,猛虎为之含牙。”西汉刘向在《说苑·杂言》中写有“麋鹿成群,虎豹避之”,说明即使是凶猛的虎豹,面对众多的麋鹿也无可奈何,只好悻悻离去。这都是古人描述麋鹿在野外用锐利的大角勇斗天敌的智慧和力量的真实写照。21世纪初,科学家们做了一个麋鹿斗天敌的试验:先将狗、狼、狮子、老虎四种动物的叫声录制好,然后在距离麋鹿群100~150 m处播放。鹿群听到狗和狼的叫声后,抬起头看看而已;播放狮子叫声,鹿群无任何反应;当鹿群听到老虎叫声时,鹿群从远处遇沟越沟,逢水涉水,奔跑而至,在距老虎声源约20 m处,一字排开,雄鹿站在第一排,面向声音来源方向,第二排为雌鹿,第三排是当年出生的小麋鹿,均做好抵御准备。试验结果与1600多年前葛洪的结论是一致的。
蹄子是麋鹿身体的支撑基点,是负载肢体的重要器官,也是麋鹿行走、奔跑、游泳的推进器。麋鹿是偶蹄类动物,因生活在沼泽湿地上,常行走在软质泞泥和水体中,麋鹿的蹄子与鹿科其他动物不同。为适应环境,麋鹿蹄子进化得十分宽大。麋鹿每只脚长有4个蹄,有悬蹄和主蹄之分。
其实在物种形成初期,麋鹿每只脚有5个蹄指(趾)。现今第一蹄指(趾)已退化,无痕迹。人们现在看到的麋鹿只有4个蹄指(趾),其中第一、第四蹄指(趾)不着地,被称为侧蹄或悬蹄,第二、第三蹄指(趾)为主蹄(负重蹄)。麋鹿每个蹄指(趾)由3枚指(趾)骨构成,侧蹄(悬蹄)的指(趾)骨相对较短。麋鹿蹄的形状与牛蹄相似,但麋鹿的悬蹄比牛稍长,第二、第三蹄之间长有像蹼一样的腱膜,第二、第三蹄指(趾)的裂隙可以张开,能增加蹄掌的触地面积。当第二、第三蹄最大限度地张开,绷紧两蹄间的腱膜,可减小麋鹿体重对基底的压强,使麋鹿在泥泞软质基底上行走时避免下陷。游泳时,张开的皮腱膜可增加蹄掌与水的接触面积,加快游泳的速度。在野外,麋鹿一旦遇到敌害,就可以逃到沼泽或湖泊、河流中躲避,获得存活。《曲海拾遗》中写道:“麋鹿善居泽,鹿因与居,亦善济水。”《北齐书·李绘传》记载:“河间崔谋恃其弟暹势,从绘乞麋角鸽羽。绘答朽曰:‘鸽有六翮,气则冲大;麋有四足,走便入海’。”这里的“入海”具有进入大海、湖泊之意。1998年夏季,长江发生特大洪水,湖北石首麋鹿横渡长江,最后迁移到江南的三合垸湿地和洞庭湖流域,创下了自我保护、寻找谋求生存区域的历史新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