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感知、理性审美认知:电影音画的思想旨归

2021-11-14万书亮

电影文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音画理性哲学

万书亮 董 吉

(长春大学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电影音画是电影创作中至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其整体创作手法与电影创作无异,画面、音效的选择与搭配无不表达的是创作者的独特理念。也因此,电影音画成为电影创作者情感表达的载体,蕴含着一定的哲学审美、道德认识与感知。基于电影音画的这些客观特征,深入探究其思想内涵、价值理念与实现路径,可使普通观众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认识其特殊属性,从而实现电影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对于创作者本身而言,为尽情发挥电影音画抒情达意的功能,在实践中需以一定的艺术手法创新电影音画的表达。例如,在透彻理解电影情节内涵及其音画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电影情节,能够使观众不断地进行思维活动的同时尽情领略音画意蕴与内涵,最终理解电影音画承载的哲学审美与道德感知。

一、认知能力的构建

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许多哲学理论均可用来探究电影音画的哲学审美与道德感知。例如,康德提出的主观意识理论体系对解读电影及理解其音画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康德认为,在人的主观意识体系中,伦理、认识、审美是三个不可或缺的成分。人的认知能力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哲学家将人的认知能力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科学认知、道德认知与审美认知。其中科学认知是在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理解,是人类形成正确思维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道德认知用普遍的社会标准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以促进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审美认知则比前者更偏重情感性,是认知活动中最高级的一种,审美认知以主观情感为基础认识与欣赏“美”,对自身的心理与周围环境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三种认知在认知的对象与方式上存在着些许差异,但三种认知能力都不可或缺,均对人们理解电影音画有着重要的影响。

鉴于此,审美层面上的电影音画认知可分别从哲学审美、道德感知以及理性思考等角度实施。因此,电影创作者要通过音画表达创作理念,并在其过程中传达相应的价值观念,亟须培养观众健全的认知能力。并在创作中采取各种策略来加深对观众的理解,尤其是对观众通常的心理活动及其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只有深入了解了目标观众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看法,才能在此基础上通过音画引导他们构建全面的认知体系,以其智慧,开展理性且符合逻辑的认知活动,从而实现对电影音画的哲学审美及道德感知。

二、哲学审美的强化

如前文所说,道德感知是人对外界客观存在及个人行为、思想而做出的意识选择,其根本问题是人的意志与行为是否合乎社会规范的问题。因此,人的道德认知具有较强的社会功利性。相形之下,哲学审美与此有很大不同,在整个认知体系中,哲学审美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它是基于一定的情感体验而开启的审美创造。审美主体通常参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反思,还须调动相应的心理能力与机制,包括审美感知、态度、想象及理解,以更好地实现对自我的认知。此外,审美主体电影主题的表达、意画意蕴、价值理念的传达,仍需要强化主体的道德感知,这样才能为哲学审美提供一定的情境与基础。

在此基础上,创作者需要不断开展审美实践活动。只有审美实践达到一定的数量,审美主体才能从其中汲取一定的营养,从而使其哲学审美意识能力得到提升,心理审美结构才能变得更为健全、完善,人才可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不过,所谓“各花入各眼”,哲学审美具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因此在开展哲学审美时,审美主体必须认可其中的主观、感性成分。另一方面,哲学审美又是基于客观世界产生的认知,从此意义上讲,哲学审美无异于主、客观认识相互抵触、交流与融合的过程,是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的整体、综合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自我意识及认知在碰撞中不断升华。与此同时,人的潜能、心智也会因哲学审美而得到激发。由此可以看出,人的认知是一个复杂体系,道德感知与哲学审美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在当代,电影是一种音画艺术,音画在电影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电影音画艺术中配乐与画面相辅相成,观众在视听相结合中由科学认知、道德认知逐步进入审美认知层次,真正实现对电影主题、情感以及内在意蕴的整体把握。因此,电影创作者亟须根据自身对目标观众的理解强化哲学审美,能够为观众提供明确的审美指向,从而使观众理解电影音画旨在表达的价值观念。

三、感知层次的提升

在电影音画欣赏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观众的感知审美,实现视听合一。通俗地说,感知审美即审美知觉,也就是人在审美过程得到的直接审美感受。单纯地与哲学审美相比,审美感知看似有些肤浅,不够深入,但其却是整个审美知识的核心要素。如若失去,人在电影欣赏时将不会有快乐、悲伤之分,也不会有积极、消极的情感体验。因此,电影创作者应把可以提升观众审美感知水平的技巧有机融于创作之中,如“多普勒效应”“哈斯效应”“双耳效应”等,使人们能够在观赏电影的过程中与电影中的人物角色感同身受,并与他们的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共鸣。其次,得益于多重效应的运用,电影音画也有了较强的画外音。由于与画面的有机融合,这种画外音直接提升了电影空间的音效,打破了镜头切换产生的画面距离感,观众由此受到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在无形中提升了感知审美层次。因此,在电影创作时,如何把多种效应融于情节与音画是亟待创作者思考的问题。

另外,画外音对画面中的声音及其他看似无关的背景因素均能起到强化作用,但同时又不会喧宾夺主。因此,观众在密切关注主要因素的同时,也会留意这些细节元素,从而提升自己的感觉审美。此前好莱坞“歌舞片”的流行,便是很好的明证。得益于以上所述的多种音效的无缝衔接,观众在获得主要体验的同时,还能体验如水流般贯穿于其中的多种情感,如愉悦、欢快、愤怒等。再如,电影《雨中曲》也是因为创作者刻意地采取多种手法,提升了观众的感知审美,并在电影观赏性得以提升的同时,增强了音画的道德感知与哲学审美。

四、理性思考的激发

如前所述,电影音画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这决定了无论是道德层面上的感知,还是从哲学意义上审美,均需要一定的理性思考,以此实现对音画的全面解读。研究表明,如观众不看电影银幕中的画面,仅仅通过电影配乐无法真正准确感知到电影所传达的主题,唯有在视觉接收电影画面的同时播放电影配乐才能明确电影的指向性。同理,即使在当今音效技术极其发达的时代,如果观众仅凭画面对其加以理解,则其中涉及的道德感知及哲学审美均不能得到有效实现。因此,电影中的音与画应速度同步,观众所得到的应是视听综合而成的感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才更有意义。

诚如黑格尔所言:“艺术美是人类内心创造出来的,有再生特性的美。”不同类型的电影,表达的观念定有所不同,为此产生的道德感知及哲学审美也应有所不同。因此,创作者应综合运用音画二种元素,自由地在声音、画面之间切换,以激发观众恰当的理性思考。在此方面,首先可在音画融入屏幕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契合观众对音画的需要,调动其视觉、听觉的审美认知,逐渐“用心”理解音画表达的意义和感受。其次,在融入屏幕的过程中,两者应互相配合,紧密相连。一方面,音画在奠定电影主题的同时提升观众对事物表象的认知,使其在加以理性解析的基础上提高自身思想境界,使其充分地领悟、理解整部电影及音画所表达的道德情感与审美意蕴;另一方面,因为人的认知无不经历由感性至理性的发展历程,音画激发的理性思考,可使观众的内在情感通过整理达到和谐、健康、完美的状态,实现对电影主体的理解。

五、配乐效果的强化

电影配乐之所以可影响观众对电影的认知,是因为配乐响起时人的情感产生了激荡,特别是在当配乐与画面相融合时,更能提升观众对电影的感知、审美系数,增强个人情感体验。但由于两种介质根本属性的不同,音画在电影的整体结构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断裂式的连贯,也因此形成了一种跳跃、间断的“格式塔”效应,即感知主体对事物的理解与其外在形状有一定关系,却在碎片式的跳跃元素中完成对整体的认知。因此,为提升观众对电影音画的道德感知与哲学审美,创作者需要有意识地强化电影音画对观众的心理影响。

画面和音乐是构成现代电影的两个重要元素,二者的有机结合以及价值观和想象力的参与,即形成一个完整的经验系统,帮助观众完成对电影的深度理解。一些经典电影的成功无不表明了电影配乐在此方面的重要性,如在《第五元素》这部影片中,女主角的面部表情多次在小提琴跳跃的节奏中得到细致刻画,特别是在其喊叫着“杀人啦”那一幕。在小提琴的演奏声中,观众强烈地感受到其开朗乐观的一面。但随着镜头的切换,乐声戛然而止,画风大变,她无比恐慌的情绪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整体看来,“格式塔”效应在这部影片中运用得恰到好处。除了上述例子中同步的电影音画之外,还存在非同步的甚至相对立的电影音画,使用的电影配乐中的情绪与电影画面内容、意境所传达的情绪相反,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是创作者在熟悉电影情节、人物情绪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之举,需要创作者具备一定的素养与能力。声音能够让人产生更加强烈的共鸣,单纯地凭借画面无法实现这种效果。在画面的配合下,电影配乐于观众的心理影响非同一般。因此,电影音画是一部影片中不可分割的整体,画面结合配乐给观众带来的心理感受,远非单纯画面所能比拟。

结 语

通过以上所述可知,音画融为一体,不但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整体发展,更可激发人们的内在情绪,实现道德感知及哲学审美,同时促进电影艺术社会功能的实现。我国电影创作者可采取上述策略来提升观众审美反应,不断实现电影音画在哲学、感知、理性等认知方面的思想指归,从而使电影艺术在繁荣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信的过程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猜你喜欢

音画理性哲学
丰收节音画
丰收节音画
丰收节音画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