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历史剧的N 次界定

2021-11-14

戏剧之家 2021年33期
关键词:历史剧新编界定

熊 姝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北京 100012)

“历史剧”是相对于“现代戏”及“传统戏”而出现的称谓,关于它的界定问题众说纷纭,历史上曾经有过十次界定,有的形成了论争,有的仅仅是提出了一个论点。

第一次:1918 年史学家傅斯年先生在《新青年》第五卷第四号上发表了《戏剧改良各面观》及《再论戏剧改良》两篇文章。在《戏剧改良各面观》中,他说:“我对于社会上所谓旧戏、新戏,都是门外汉。”文中他就以“门外汉”的身份讨论了如何改良旧剧和创造新剧;在《再论戏剧改良》一文中,他提出:“现代社会就是剧本的材料,不可再做历史剧。”“历史剧”的概念第一次出现,是相对于当时的所谓“时事剧”而来的概念。

第二次:在抗日战争时期,无论是国统区、沦陷区,还是解放区,戏曲舞台上上演了许多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剧目,虽然编剧、导演、演员,这些剧目主创人员斗争的环境不同,斗争的策略不同,但对时代责任的担当是一致的,他们铁肩担道义,担负起守土抗战之责。他们以剧场为战场,以舞台为阵地,以剧目为武器,用热血和牺牲在战争年代谱写出横刀立马,檄文天下的绚丽篇章。郭沫若先生盛赞戏曲艺术的革命,有诗云:“一夕三军尽楚歌,霸王垓下叹奈何。从兹艺事深无敌,铜琶铁板胜干戈。”这一时期,郭沫若先生创作出了大量展现民族气节的历史剧目,如《屈原》《虎符》《高渐离》《棠棣之花》等,“历史剧”渐渐成为一个大的类别概念,在同一类中他又做了细分。他以《诗经》的“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为基准作三分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因此他把严格遵照史实基础而创作的历史剧归类为“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因此他把借古喻今的历史剧目归类为“比”;“触物以起情,谓之兴”,因此他把针对某个历史事迹或历史人物随性而创作的历史剧目归类为“兴”。

第三次:1950 年田汉先生提出了“现实题材”这一概念,与此同时,与之相对应的“新编历史剧”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也开始启用,并以1950 年12 月首演的越剧《信陵公子》为开端,该剧借助战国时期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故事,旨在配合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

第四次:1960 年4 月29 日,在北京举行的“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齐燕铭先生提倡“创作演出具有新观点的历史剧”,此次大会由此形成了“三并举”的剧目政策,即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三者并举。同年,在戏剧界掀起了一场关于历史剧“重史”与“重剧”的大讨论。以吴晗先生为代表的一派确立了历史剧应以“史”为主的狭义史剧观,而以李希凡先生为代表的一派推崇广义的史剧观,形成了著名的“吴李之争”。

第五次:20 世纪80 年代初,关于历史剧的界定问题既庞杂又混乱,针对这一问题,1983 年6 月在上海戏剧学院戏剧研究所召开了“历史剧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百余人,纷纷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如沈祖安先生提出的“三点界定标准”,简单地说就是将历史剧分为真人真事、真人假事、真事假人三大类;余秋雨先生提出的“七条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在重大历史事件、重大历史人物及历史顺序不可虚构的前提下将历史剧分为真人真事、真人假事、真事假人、假人假事四大类;戴英禄先生提出的“时代划分法”,即古代史剧、近代史剧及现代史剧三类;罗怀臻先生提出的“宽泛性史剧观”;北淮先生提出的“是否历史化原则”;郭启宏先生提出的“学者史剧、演绎史剧、传神史剧三分法”;陈爱国先生提出“传统、新编、寓意及后历史剧四分法”等等。尽管对于历史剧的界定问题未能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在“剧”大于“史”的问题上取得了共识,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创作历史剧是为了向今人揭示历史的本质,挖掘表现对象内在足以延伸到今天的种种秉赋,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为写历史而写历史的剧作是从来没有的,而无现实目的的历史剧向来为我们所不取。”

第六次:1983 年8 月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关于“新编历史题材剧目”的词条是这样定义的:“1949 年后编写的反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剧目。一般称为新编历史剧。其题材范围,包括从上古时代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历史。此外,采用民间传统和神话寓言等编写的历史故事剧,也都包容在内,统称为新编历史题材剧目。”自此,新编历史剧有了自己明确的创作及取材两个时间节点。

第七次:1984 年10 月,福建、浙江、安徽等省的剧协分会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在福建召开创作会议,重点研究历史剧创作的问题,在会上,张庚先生归纳顾锡东等人的意见,明确提出了用“新编古代戏”这个更为宽泛、包容更广的概念来代替“新编历史剧”的概念。此后,由于思维惯性使然,“新编历史剧”的称谓并未能如张庚先生所愿被完全取而代之,而是出现了“新编历史剧”与“新编古代戏”混用的状态。

第八次:2008 年12 月20 日,在文化部艺术司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 年戏曲历史剧创作学术研讨会”上,谢柏梁先生认为“严肃的或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剧是个伪命题”;李小菊女士认为,历史剧应按照史学的方法,即用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来划分,是戴英禄先生提出的“时代划分法”的补充;还有学者提出“一切新编历史剧都是现代戏”,由此形成了“泛历史剧”的概念。这次会议非但未能对“新编历史剧”给出新的界定,反而把现代戏也牵涉进来,历史剧的界定更为模糊了。

第九次:2019 年《中国戏剧》杂志社于当年第2 期开辟“新时代青年编剧”专刊,首篇推出青年剧作家罗周女士的《不曾触及之处——我的历史题材剧目创作》一文,文中罗周女士将近年来她所创作的新编历史剧称为“历史题材剧目”,她进一步解释道:“因我自认书写的并非‘历史’、亦不必严丝合缝地为全部历史细节负责。”沿着这样的思路,她提到了自己创作的两部剧目,“所以我有勇气在《不破之城·宴敌》中设计多铎入城劝降史可法;在《顾炎武·问陵》中设计顾炎武游明孝陵,邂逅康熙。”罗周女士的文章刊发不久,薛若琳先生随即撰文《尊重历史,合理虚构——谈罗周编写的两部历史剧》,针对“宴敌”及“问陵”两折戏与罗周女士商榷,认为“它们是戏中最差的两折”,并进一步指出:“‘历史题材剧目’与‘历史戏剧目’和‘历史剧’它们之间是同样的性质,不存在各有标准的问题。”之后,赵建新先生撰文《“最差的两折”还是“最好的两折”?——就罗周的“问陵”“宴敌”两场戏与薛若琳商榷》,认为“恰恰是因为罗周没有按照历史记载来写,反倒使这两折成为《不破之城》和《顾炎武》的匠心之笔与华彩段落。”,并惊讶于“在史剧观争论了近百年之后,竟还有学者坚持史剧创作必须符合历史文献这样的观点,足见当前史剧观的滞后。”;薛若琳先生再度撰文《再谈历史剧史实与虚构的关系——与赵建新同志商榷》,澄清自己引经据典的目的是为了说明问题,并非是为了否认“剧大于史”,同时劝告“赵建新同志需要调整自己的史剧观,不能只强调艺术价值而漠视历史价值,甚至过分热衷‘极致’。”一番笔战下来形成了“罗薛赵之争”。这场论争,看似问题的焦点重返“重史”与“重剧”的老话题上,其实论争的三方在“剧大于史”的观上点并无分歧,只是在合理虚构还是极致虚构,虚构的百分比上看法不一致,这个问题显然不是一道数学题解。可见,如何处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问题,是新编历史剧目创作中怎么也躲不过、绕不开的大问题。在薛若琳先生发表这篇鸿文之后,罗周女士和赵建新先生均表示偃旗息鼓,这场笔战就此画上了句号。

第十次:2020 年12 月1 日,电视连续剧《大秦赋》在央视播出,袁腾飞先生在网络上点评该剧时,认为该剧把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初衷描绘成为为了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样一个主题违背了“天下苦秦久矣”的历史真实,颠覆的不是戏剧结构,也不是艺术表现形式,颠覆的是对历史的认知。自张庚先生首次提出“新编古代戏”之后,这一概念不断延展,也被称作“新编古装剧”,因此袁腾飞先生把“古装剧”颠倒为“装古剧”,将《大秦赋》一类的剧作戏谑为“装古剧”,旗帜鲜明地反对假穿古人的衣服、假借古人之口输出当下的概念,虽然剑指影视剧,但对于戏曲舞台上新编历史剧的创作同样具有警示作用。这一议题终因无人应答成为了一场袁腾飞先生的独角戏。

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剧”的外延不断扩大,对这一问题的论争至今莫衷一是,且仍将继续下去,可见其难,但无论怎样难,宗旨只有一个:“历史剧创作必须确立‘剧’的本体地位。只有既尊重历史题材的真实性、合理性,又充分运用艺术门类的艺术特点,才能创作出经典的不朽的艺术作品。”

无论理论界如何论争,新编历史剧的剧目建设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在编剧艺术、导演艺术、表演艺术各个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戏曲艺术通过新编历史剧来完成从传统向当代的转换,比直接改编传统剧和重新创作现代剧要容易得多。传统戏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改编幅度过大,会招致观众的反感;现代戏的问题在于必须创造一套符合现代生活的程式技术,否则形式上就与观众产生了隔阂。唯有新编历史剧,既可利用传统的美学积淀,又可以在内容上求新求变,具有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的基础。

注释:

①②朱熹:《诗集传》

③王应麟:《困学纪闻》

④薛澍:《关于历史剧问题的讨论——上海举行历史剧学术讨论会》,载《学术月刊》,1983 年第7 期。

⑤《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1983 年版,第512 页。

⑥⑦刘钊:《试论新编历史剧的界定问题》,载《晋阳学刊》,2019 年第3 期。

⑧⑨薛若琳:《尊重历史,合理虚构——谈罗周编写的两部历史剧》,载《中国戏剧》,2019 年第7 期。

⑩⑪赵建新:《“最差的两折”还是“最好的两折”?——就罗周的“问陵”“宴敌”两场戏与薛若琳商榷》,载《戏剧与影视评论》,2020 年第1 期。

⑫薛若琳:《再谈历史剧史实与虚构的关系——与赵建新同志商榷》,载《中国戏剧》,2020 年第8 期。

⑬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⑭刘钊:《试论新编历史剧的界定问题》,载《晋阳学刊》,2019 年第3 期。

猜你喜欢

历史剧新编界定
龟兔赛跑新编
革命历史剧的“共同体美学”建构路径——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
元代中后期历史剧家国观念的复归与重构
我国首次对“碰瓷”作出明确界定
元中期历史剧对社会稳态的皈依与维护
高血压界定范围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
事半功倍新编
“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的界定
刻舟求剑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