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融媒体背景下传统新闻记者如何实现能力的跨越

2021-11-14

声屏世界 2021年2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新闻报道能力

融媒体是指把具有共同点和互补性的各种媒介进行整合的一种理念,它打破了媒介之间清晰的界限,以此来实现利益共融、宣传互融、内容兼容和资源通融。融媒体的发展给新闻生产方式带来巨大变革,一方面通过新旧媒体的融合实现“互联网+内容”的技术变革,另一方面借助大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催生了许多新的新闻样态,同时在传播过程中更加注重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有效链接。2019年是5G元年,5G的到来进一步推动了媒体融合的深度发展,新闻生产的智能化和视频化呈现出锐不可挡的趋势。新闻记者必须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以适应融媒体的发展趋势。

与时俱进的融媒传播技能

“采、编、写”是传统媒体时代对新闻记者的基本能力要求,在融媒体以及5G到来的今天,记者必须在沿袭传统“采、编、写”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讯技术的迭代将会带来信息采集技术的革新。4G时代,记者在信息采集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大数据视频传输速率低、加载时间长,转码压缩要牺牲画面清晰度等问题。和4G相比,5G具有“高速度、低时延、高可靠性”等特点,这也就意味着记者仅用一部手机就可以实现高清视频的实时拍摄和传输。因此,记者要有一定的镜头语言功底,在熟练使用手机摄像功能的基础上,将摄像机的推、拉、摇、移和景别技巧与手机摄像相结合,进行流畅的镜头表达。除此之外,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记者要学会使用智能采集设备,比如能进行实时转写、多语种翻译的“5G+智能录音笔”、无人机的飞行操控和数据采集等。

融媒体时代下的现场报道给予了记者更大的自主性。在进行手机直播报道时,记者需要身兼数职,比如摄像、编辑、后台运营等,这就对记者的现场编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7年,央视新闻客户端有一期关于四川大凉山悬崖村脱贫的手机直播报道,陡峭的悬崖让新闻现场的多维展示受到很大阻碍。记者蒋林在爬悬崖的过程中,充分使用手机镜头的反转,在不同的高度将环境和解说相结合,并及时记录同行村干部的对话。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他将编辑意识贯穿始终,把报道做得可知可感,在追求时效性之余,兼顾新闻的纵、全、深。

在写作过程中,记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水平。新媒体使得报道形式更加丰富,从最初的图文结合到现在视频、音频、文字、H5相结合,人们可以全方位的对新闻信息进行展示。因此,记者要具备基本的文字采写能力、图表处理能力、熟练的图片编辑能力和视频剪辑能力,同时注意文字稿与音视频的配合,做到详略得当。“高效快速”是融媒体时代的显著特点,对于记者来说,这种“快”不仅体现在到达现场的速度,还体现在短时间内能准确、简练的报道和写作,记者要在熟练掌握写作技巧之余,提高写作效率。

新闻报道策划能力

融媒体环境下,出镜报道的呈现方式越来越倾向于网络传播。近两年,“Vlog+时政新闻”的新颖组合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2019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北京电视台、上海东方网等各大媒体都推出了“两会Vlog”栏目,不同于严肃的硬新闻,在Vlog中人们能看到“两会”更多的“幕后”故事,带领观众从更多维度去了解时政新闻。“Vlog+时政新闻”的形式是借视频博客日志的外壳去传达新闻,不同于常规外景报道,Vlog往往依靠记者用手机自拍完成。和严肃新闻相比,Vlog的呈现形式偏“软”,但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属于新闻记者的出镜报道,在内容选择和表达方式上都更严谨。新闻记者需要具备更高的新闻报道策划能力,在“软”与“硬”之间找到“Vlog新闻”的最佳平衡点。

新闻报道策划是运用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对新闻报道进行规划和设计,从而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与传统出镜报道相比,“Vlog新闻”这种融媒体报道形式给予了新闻记者更大的自主性,记者在策划过程中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新闻报道策划要求记者时刻保持敏锐的新闻感知力,要能够及时判断哪些新闻是大众所关心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准确地判断一个新闻事件中哪些事实是最重要的,哪些事实是次要的,要能够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看到新闻的价值点。比如2020年陕西卫视的“两会Vlog”中,记者记录了一位身穿羌绣服饰的省人大代表王小琴的参会故事,以此为切入点,通过本地羌绣发展展现出国家脱贫攻坚行动的落实。敏锐的新闻感知力能够帮助记者在策划中找准重点,准确地挖掘新闻价值。

新闻报道策划讲究由点到面,以小见大,这就要求记者具有捕捉细节的能力。学者孙玉清在《如何在细节中发现新闻线索》一书中,借用中医闻疾之道,用“望、闻、问、切”概括了发现新闻细节线索的方法。“望”是记者通过细心观察,在细节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闻”是指记者要在交流中认真倾听,从谈话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问”是对于不清楚的细节要主动询问,积极求证,保证真实性;“切”是指记者要对所获得的材料进行筛选,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进一步提炼信息和线索。在捕捉细节之后,记者还要再推进一步,把细节背后隐藏的更深层的信息挖掘出来,以增加报道策划的纵向深度。例如在国庆六十周年的活动中,有许多等待被放飞的气球,这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被记者张泉灵捕捉到了,她为观众详细介绍了气球怎么充气打结,材料和球内气体与普通气球的区别,让观众感受到了整个国庆活动的环保和严谨,展现了关注细节的巨大力量。

数据挖掘整合能力

媒体融合的发展与大数据密不可分,大数据可以为媒体提供用户的数据画像,提高传播的效率和精准度。除此之外,大数据和融媒体相结合衍生出了新的新闻样态——数据新闻,数据新闻是基于对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就有新闻记者利用大型计算机对政府提供的数据库信息进行分析,以挖掘更深的新闻真相。在中国,2013年被媒体称作“数据元年”,从这一年开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在进行数据新闻报道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央视、网易、新京报、新华网等众多媒体都推出了数据新闻板块。

数据新闻不同于传统的数字新闻,它对新闻记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记者要做的不再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而是在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能力的基础上,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统计,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数据之间的联系,进而预测数据走向。例如,新京报网在2020年1月发表的一篇数据新闻,名为《新型肺炎80例死亡病例,透露了什么关键信息?》。在这篇报道中,记者对病例数据进行了时间差分析、既往病史分析和发热症状分析,发现具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中老年患者病情更易恶化,为具有此类疾病的人群敲响了警钟。在社会信息公开的“互联网+”时代,记者更容易获得社会公共数据,利用数据去分析规律,以大纵深全景式的方式呈现新闻事件的背后机理,分析态势发展。《卫报》《纽约时报》等国外媒体的记者会充分挖掘社会公共数据,并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进行针对性的数据分析,从而给大众提供“精准化”的决策参考。

除了掌握数据分析,新闻记者还要进一步提升利用数据“讲故事”的能力。美国著名新闻学者迈克尔·舒德森曾说:“所有的新闻报道都是故事”,架构故事成为把握受众注意力并且发挥新闻社会功能的关键所在。数据新闻不能单纯讲数据,记者要看到数据背后的含义和价值,将文字和数据交叉结合,共生叙事。浙江新闻客户端有一篇名为《2020,浙江一家人的数字2.0》的报道,这则新闻是以《浙江省信息发展“十三五”规划》为基础素材的,如果仅仅依靠数据,会显得乏味而且很难被受众理解。但这篇报道别出心裁,打造了“浙江一家人”的生活场景,以数据为依托,真实的展现信息化为小家庭带来的改变,同时点明未来的城乡变化、电商交易变化,将数据与新闻叙事交织融合,既讲好了故事,又点明了数据背后的意义,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做好融媒体时代的”全能记者“,必须对融媒体有全面客观的认识。融媒体推动了新闻传播模式和技术手段的革新,这确实给新闻记者的工作既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记者要充分认识到融媒体时代对记者能力的要求,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关注前沿技术,加强自己的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意识,更好适应媒介发展趋势,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新闻报道能力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