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变革与史学观念转向: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动画电影研究的方法与视野

2021-11-14

电影文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方法论动画电影美学

刘 迅

(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一、问题的提出与相关学理判断

中国动画电影历史短暂,至今不过百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较为薄弱,尤其对动画电影研究方法与观察视野方面的成果更是少之又少。纵观目前已有的中国动画电影理论成果,就其研究范畴与采用的研究方法可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以动画学科史学建构为主要研究方法。其成果主要集中在张慧临《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2002年版),颜慧、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2005年版),孙立军主编《中国动画史研究》(2011年版)、张颖《中国动画与“中国学派”研究》(2012年版)等著作,这些著作的共性特点是按照中国动画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史纲性地回顾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各阶段经典动画影片的美学特征。不同的是,孙立军主编的《中国动画史研究》在客观、完整地反映中国动画在1987年发展历史基础上,还特别阐述了中国动画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张颖的《中国动画与“中国学派”研究》则以“中国学派”为脉络,在概括中国动画半个世纪发展状况基础上,侧重对中国动画的民族性与“中国学派”进行论述。上述成果既是近二十年中国动画理论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动画电影理论目前整体的发展水平与学术视野。第二种,将学科视野集中在动画电影创作的本体,即以个案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侧重对经典动画电影做个案分析,研究范畴涉及内容题材、角色形象、场景设计、艺术表现手法、动画美学思想等学科专业理论。第三种,借助西方艺术研究方法论进行动画电影分析的成果,例如运用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的图像学研究方法(Studies in Lconology)、费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指符”与“指意”的符号学研究方法(Studies in Semiology)对中外动画电影角色造型符号的形象本体做出释义,对图像符号文本与特定的社会及文化现象之间的联系做初步探索。上述第二、三种类型的理论成果多以专业论文形式呈现。对比分析三种类型成果可以看出,关于中国动画电影的记载、分析和研究,即对于“中国动画电影研究方法论”的讨论目前尚停留在动画学科史学建构的研究范畴,基本处于就“史”论“史”的研究阶段;以个案分析作为另一种方法与路径的研究则把研究重心置于对剧本题材、角色造型、场景设计等动画本体因素的关注,缺乏比较视野下运用平行研究、影响研究、阐发研究、接受研究等比较艺术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动画电影展开跨学科、跨视域的扩展性探索。另外,目前成果中,对西方艺术研究方法论的借用还处于“直接拿来”阶段,研究方法比较直接、单一。同时,由于对中西动画电影艺术比较研究开展不够深入,所以探寻不同国家或民族自身所特有的动画美学倾向与动画本体的艺术精神,挖掘中国动画电影艺术所蕴含的独特的东方美学思想本质这两方面的理论成果相对较少。

上述问题的出现虽然与中国动画电影历史短暂,学科体系与理论建设尚不完善有一定关系,但根源确是对中国动画电影研究方法论缺乏科学性与整体性的思考与建构。任何一门艺术学科的研究方法论都产生于本门学科的研究实践,而采用动画史学建构、个案研究以及对西方艺术研究方法论的挪用只是中国动画电影研究方法论中的一部分,中国动画电影的理论研究整体还处于摸索阶段。目前对动画艺术本体的探讨与动画影片个案分析的研究成果较多,但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之间缺乏理论连接和系统化,尚没有从史学学科的视角进行动画史学理论体系的学术建设,缺乏完整性和科学性。因此,研究范围的全面化、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研究内容的深入化是对中国动画电影理论研究提出的崭新目标。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伴随智能时代的到来,媒体环境及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更新不仅引发了动画电影制作技术与视觉媒体传播的巨大变革,而且使受众视听参与路径也随之发生重大改变。新媒体语境下,对中国动画电影的研究,从方法到内容,从制作技术到传播方式都应转向更为宏观视野下的崭新思考,而中国动画电影的理论研究也必将经历从传统动画电影史学论说向开放多元的学术论说的学术转向。媒介的变革促使我们采用宏观的比较视野,从中国动画电影史学与电影工业美学的双重视角,对中国动画电影的研究方法进行重新勾勒,这不仅是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动画电影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动画学学科开展自我反思、走向学科自觉的表现。

二、媒介变革与中国动画电影“后理论”史学观念转向

媒介变革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人类既有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生产形态出现重大变革,动画电影制作技术与电影理论面临巨大冲击,动画电影工业化生产与传播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新趋势。媒介变革使任何一种艺术生产都将出现新的变化,作为大众文化娱乐最主流方式的电影艺术,最先发生内容与形式的置换。动画电影是电影的一个分支,具有较强的电影属性,新媒体语境下,对中国动画电影的研究需要借助多种艺术形式进行跨学科研究,因此,目前对中国动画电影的研究方法已经从对动画电影本体特性的讨论转向以动画电影作为传播输出媒介而展开的关于人类文化、社会变化的视觉阐释。动画电影的“工业化”属性与“工业美学特征”正在干预社会现实,引导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同时深刻地影响到动画电影文化产业的发展。智能时代,随着电影制作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动画电影文化、审美价值取向都会随之发生巨大改变,动画电影理论也将随之步入“后理论”史学观念转向阶段。

这种转向的发生并不是动画电影理论的先例,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电影研究由于受到西方文学理论批评思想的深刻影响,不再注重对电影本体特性的分析,而是将电影艺术与人类学进行链接,在人类文化大背景中对电影理论进行重新审视与思考,这标志着电影艺术从传统理论进入了现代理论阶段。“后理论”(Post theory)一词来源于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2003年出版的《理论之后》(

After

Theory

)一书,此书出版后,“后理论”和“理论之后”逐渐成为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该书宣布西方文论的研究出现停滞与危机,进入所谓“理论终结”后的“后理论时代”。针对理论生产缓慢的学术现象,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开始重新重视文艺对客观自然、对人类社会、对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身份的“世界”的再认知与再模仿,将“世界”作为文化和文论批评的后方基地,对自身理论学科形态进行重新确立。需要强调的是,本文提到的中国动画电影“后理论”,并不是说中国动画电影理论也同西方文论一样进入了“理论终结”之后的“后理论时代”,而是借用伊格尔顿提出的“后理论”一词,旨在说明在当前媒介变革的大背景下,中国动画电影理论将从对动画史学的研究转向关注人类文化、未来命运、社会变迁发展的崭新动画电影理论思辨。中国动画电影后理论时代的来临意味着,理论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危机,同时也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生机。这就要求动画电影理论自身不断地去追求变革与转型,以获得面对急剧变化时代的阐释能力与史学批评向度。

回望中国动画电影近百年发展史,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及人类社会大环境紧密相关,当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对动画电影艺术所经历的发展过程进行思考,由此产生的学术理论阐发即为历史观念。所谓中国动画电影的史学观,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根本上的,中国动画电影的历史发展本身;二是如何看待中国动画电影的历史。这里面就涉及了对历史的认识与研究的方法。中国动画电影历史观念指的是对中国动画电影历史的根本观点和看法,而动画电影史学观是对动画电影历史发展观的思考,研究其中每一位动画家及经典动画电影时都要关注其历史思想和史学思想两部分,两者关系需要平衡研究,可以说,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史就是中国动画电影观念变革的历史。媒介变革背景下,动画电影从电影工业观念、艺术观念、文化价值观念到美学形态、叙事形态、美学观念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更值得注意的是动画电影观念也在发生剧烈的蜕变与革新。因此,寻求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动画电影的研究方法与视野,梳理总结这些观念变革的来龙去脉及其复杂关系,对于探求中国电影的产业发展与文化创新会起到重要的理论指引作用。

三、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动画电影研究方法论

新媒体是依靠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实现的媒体新形态,主要包括互联网媒体、掌上媒体、数字互动媒体、车载移动媒体等。“从认识论角度看,新媒体语境也可以扩展到一种思维框架、一种理论范式以及一定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意味着指向构成与制约社会活动的、虽不必然可见但仍属限定的力量”。新媒体语境下的中国动画电影研究方法论,是对媒体制作传播变革下的电影研究方法的探讨,是一定时期内,影响制约人们对中国动画电影研究方法认知与实践的一种意义背景和文化形态。

新媒体语境下动画电影研究方法论产生于动画电影学者的理论研究实践,是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方法、程式、规则和假设的总称,它牵涉研究者的立场、观点,也涉及方法实施的步骤和逻辑推演过程。动画电影的研究方法大多从电影学科移植而来,而电影研究方法则又多半源自对文学研究方法论的借鉴。动画电影是电影的一个分支,虽有近百年历史,但由于探索期较长,相关理论研究还并没有形成独立体系,处于对动画本体研究阶段,成果薄弱。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运用传统电影传播概念已经不能完整诠释当代中国动画电影艺术,动画电影本体论的研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面对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动画电影艺术“新”的历史与动画电影工业属性的日益凸显,当代中国动画电影已进入“电影工业时代”。动画电影的“工业化”属性与“工业美学特征”与后动画电影在本体论层面的媒介差异性,使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动画电影研究的方法呈现出更多可能性。

(一)比较艺术研究方法论的引介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同国家的电影文化与人类文化一样需要互为交流,因此动画电影比较研究将会成为热点。“人类在文化上正在趋同,全世界各民族正日益接受共同的价值、信仰、方向、实践和体制。”每一个国家的动画电影艺术都是在各个国家和民族中萌生,并经历长期的独立发展史,而后才随着国家、民族间的交往,随着文化的交流而产生出关于动画电影艺术比较研究的方法论,并不断完善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因此,动画电影的传播输出是对不同国家、民族的一种本国文化的输出,各个国家的动画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交流关系,无论是题材、主题、叙事还是镜头视听语言,从风格表象上看,似乎都个性突出,但实质上却始终具有彼此共融的特征,并随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迎来更深层的裂变和重组。因此,中国动画电影的研究介入比较艺术学研究方法论是大势所趋,从某种意义上看,比较艺术研究方法论可能更适用于中国动画电影研究,可将其改造为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动画电影自身的研究方法。众所周知,比较艺术学的研究方法多来源于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论,以美国为中心的“平行研究派”所倡导的关于类型、主题、文体的研究内容,不仅适合比较艺术研究,同样适合动画比较艺术研究。

比较艺术研究方法论的引介主要包括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三方面。类型学研究方法的介入以研究动画电影发展中产生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背景下的动画电影现象,在寻找共同规律时发掘相似类型下深层文化差异为研究目标,研究范畴包括题材选取、角色塑造、风格表现手法、动画思想流派。研究方法包括叙事内容研究、叙事题材研究、叙事形象研究;主题学研究方法的介入,强调不同国家动画影片剧作对相同题材、剧情情境的不同处理,研究方法以题材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为主;文体学研究方法的介入从跨国家、跨文明、跨民族的角度,对比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民族如何按照动画自身特点划分叙事题材类型,根据叙事题材的演变寻求不同题材类型之间的表现关系。研究方法以“求同”为主的“类比研究法”和“求异”为主的“对比研究法”为重点。

(二)叙述学研究方法论的引介

叙述学起源于法国,西学东渐,20世纪80年代随西方文论传入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规模宏大的叙事学转向,叙述学研究向历史学、教育、影视、广告、网络等多种领域扩展,叙述学在历经经典与后经典阶段后,正在酝酿第三次范式革命,交流性成为叙事的核心特征”。西方叙述学研究方法论的引介主要解决媒介变革背景下,中国动画电影叙事形态、叙事交流、空间叙事等方面的重新界定与思考,对新形势下的中国动画电影研究做以“新史学”梳理。同时,以中国动画叙事学构建、叙事学在中国动画学科领域的际遇为学术研究前提,构建媒介变革背景下中国动画电影叙事的新方向和方法论。以动画学术史的意识进行叙事学中国动画本土化进程分析,采用问题推进的学术路径研究中国动画叙事本土化的内涵,这对中国动画学学科的建设及当代动画电影批评实践都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这里要对“叙述”与“叙事”两个术语做解释。直观上,叙述是一种口头或书面的话语行为,叙述者是主体;叙事则是对某事的叙述,叙事者是讲述某事的主体。陈新在《西方历史叙述学》中提出,“叙事以时间为中心,叙述以问题为中心”。由于目前在国内学术领域中,对“叙述”与“叙事”的用法并没有进行严格区分,故本文中多称为“叙事”。)

叙述学研究方法论的引介主要包括叙事形态、叙事空间转向两部分的引介。电影叙事属于非文字媒介叙事,媒介变革使中国受众群体观影方式多元化,除传统的银幕放映外,手机播映、车载放映等形式使媒体观看动画变得更加灵活,动画长片的制作不再是主流,短片、广告片等动画短片充斥媒体传播,与观众的交互更加频繁,因此,动画影片的叙事形态,如叙事内容、题材、风格等都面临改变,动画的叙事空间也会由故事空间转化为话语空间,可以说,西方叙述学中的“空间转向”理论为中国动画电影的研究方法论注入了新的可能。媒介变革时代,动画电影不再是单纯为表现剧情、阐述虚构故事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媒体形式,提前演绎未来人类与社会、未来生存环境与生存空间的构想。动画电影凭借强大的科技制作手段与动画虚拟性特征,改变了动画电影空间叙事的本体,将动画电影“空间转向”明确指向为“空间性在动画电影叙事中的功能和意义”,这是对媒介变革下中国动画电影空间性的重新绘制,是对中国动画电影研究方法论的新探索。

(三)电影工业美学研究方法论的引介

媒介变革导致电影观念变革,新媒体语境下动画电影工业属性日益凸显,中国动画电影已经完全步入“电影工业时代”,“工业化”属性与“工业美学特征”使媒介变革背景下中国动画电影的研究方法呈现出更多可能性。灾难片和科幻片一直是动画电影工业的重头戏,也是制作、拍摄难度最大的电影类型。随着中国动画电影工业逐步向美国好莱坞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靠拢,近几年中国动画电影在虚拟制作技术与工业体系建设方面得到了明显提高,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电影工业化进程、电影市场法则、理性化管理、程序合理性都是媒介变革后电影发展的核心基础,科技腾飞、人类社会发展是电影工业化体系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对电影工业美学研究方法论的引介就显得愈加重要,其主要内容包括:电影工业美学观念、电影工业艺术观念、电影工业文化价值观念的引介。动画电影具有较强的商业性与工业性特征,媒介变革促进了电影工业、电影文化产业观念、电影营销理念的变革,各国动画电影制作的差别更多体现在影片不同意识的美学表达,这不仅是动画电影制作意识形态上的差别,更是不同国家文明与民族文明的差别。引介电影工业美学相关研究方法论对加速中国动画影片工业体系建设,给予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借助中国电影工业美学观念、电影工业艺术观念、电影工业文化价值观念,可以为中国动画电影未来工业化发展提供明确、有益的发展指向,从而全面实现中国动画电影的工业化与规范化。

四、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动画电影的研究视野

研究视野是一个学科谋求发展的思想见地,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动画电影研究的变革,已经不能只局限于动画形式与内容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动画电影发展观念与发展方向上进行正确指引。

(一)动画电影工业化视野

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产业发展水平虽有所提高,但相对于美国和日本影院动画长片还有很大差距。由于中国动画电影工业体系构建尚不健全,暴露出制作不完整、产业链不规范、票房与口碑不一致等产业缺陷。这反映出中国电影工业观念尚不成熟,缺乏明确的电影市场营销与电影全媒体营销观念。电影工业化的主要特征就是要对电影产业进行“工业化”制作与分层,分层越明晰,产业体系越完善,产业发展就越快。具有动画电影工业化视野能够帮助中国动画电影实现制作类型的分层,完成由艺术动画电影创作到类型动画电影生产的过渡。

(二)传统文化资源“现代转化”视野

在21世纪“全球化”文化大背景及媒介变革新语境下,传统文化资源在中国动画电影中如何存在和发展?中国动画电影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全面复兴动画“民族化”,还是促进并加大中国动画电影工业化步伐?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动画电影发展的核心问题。“‘传统的现代转化’是一种文化理想也是一种文化实践。20世纪以来有识之士都在思考并实践这样的命题。”传统文化资源的内容精神是不易发生改变的,但其外在的表现与再现形态,可以通过动画电影的艺术形式得到丰富的展现,“现代转化”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以动画电影媒介为传播载体,传统文化资源经过合理的“现代转化”后才能得到真正的承传。

(三)动画电影工业美学创新视野

动画电影工业美学(Animation Film Industry Aesthetics)是将美学原理与动画工业生产结合后,应用于动画电影工业领域的一门特殊学科和美学观念系统。动画电影的艺术美与其工业价值相融合后,动画电影本体的呈现会明显表现出适用于视觉功能的美感,而动画电影工业美学在创作思想上则更多地体现出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因此,动画影片是作为一种工业产品存在的,其产品特征与艺术作品不同,艺术作品表现的是艺术家个人的审美意识,而动画工业产品表现的却是社会化的、集体的审美意识。艺术作品的风格是艺术家个体对自身想象与创造力的表现,采用的艺术媒介和作品最终效果只受艺术家个体思想制约,而动画产品的风格却受制作生产条件和动画影视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的“工业化”制约,动画产品的创造更多要依靠集体分工合作完成,确切地说,是某一集体的产物,因此可以称为“动画工业产品”。动画电影本身是一种商业行为,盈利是主要目的,但是动画电影又具有观赏性、文化功能和意识形态属性,所以还担负着政治教化功能、娱乐大众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所以,动画电影工业美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动画工业生产环境的审美、动画工业生产过程的审美(策划、制片、编剧、导演、制作)、动画工业产品形态的审美(语言、形式、结构、影像、叙事、形态、类型)、动画工业信息形态的审美、动画工业管理学的审美(观众、批评家、媒介舆论、影院、营销、后产品开发)等。上述具有动画电影工业美学的创新视野,能够促进我国动画电影走向更加规范的工业化体系,使中国动画电影产业发展实现最终繁荣。

猜你喜欢

方法论动画电影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动画电影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