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渊明归隐田园原因探究

2021-11-13吴波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0期
关键词:桓玄仕途归隐

吴波

文学界对陶渊明的隐逸一直都有所探讨,本文仅就陶渊明的归隐,略谈浅陋之见。致使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天性使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从小就不合流俗,喜欢山野田园,这首诗歌就充分表达了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的人生理想,他想隐居山林,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淡、简单的生活。正是这种对于归隐田园的追求,使他后来不肯为区区五斗米而折腰,把仕途前景看得很淡然,最终回归自然。在陶渊明的一生矛盾中,出仕与最终的归隐,并没有看到各种势力之间的钩心斗角,也没有看出来他受到什么大的不公正待遇。毅然回归田园就是因为“性本爱丘山”,想要摆脱“樊笼”的束缚,也就是说,他并没有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得到满足。

龚斌曾说过:“陶渊明喜好自然,刚直绝俗的个性,是其归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他那追求精神自由,酷爱山林的天性,必然会在不同的人生节点表现出来。他满怀壮志,心怀天下,多次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却最终都无法施展抱负。于是,他有些心灰意冷,将满腔的热情寄托在“东篱”“南山”,在闹市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在田间的劳作中体悟生命的价值。投身在与世无争的大自然中,感受到了期待中的宁静与脱俗,这才是他所追求的人生状态。

二、家庭影响

家庭对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遗传、没落以及贫苦。

其一,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提到:“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他本性的质朴自然并不是后天形成的,在他祖上就有这种本性自然的高人:其祖父陶侃“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而近可得”。从以上可以看出,陶渊明认为自己的祖父为不求功利之人,多有隐逸因素,所以当陶渊明在仕途上受挫想要“逃避”时,这无形中就给了陶渊明更充分的理由。

其二,从心理角度来看,家族曾经的辉煌让陶渊明有一定的优越感,但家族的逐渐衰败也同样使陶氏这个大家族地位下降,他只能做一些无足轻重的小吏,比如祭酒、参军等,这和他拯救黎民苍生的目标背道而驰,更是挫伤了陶淵明的积极性,这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得陶渊明用归隐这一方法来反抗社会。

其三,家贫。在陶渊明出仕的思想动机中,除了上述的因素之外,似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甚至在某些学者看来是唯一的原因,那便是“为贫而仕”。他在第一次为江州祭酒时说道:“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最后在任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时也说过:“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从陶渊明的许多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一生过得并不富足,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情况愈加严重,甚至会出去乞食。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让陶渊明更加靠近贫苦人民,贫困的生活更是给他提供了大量的接近自然的机会,发现自然的美,这就使他迫切地想要亲近自然,加快了他回归田园的脚步。

三、社会的动荡

陶渊明在青年时期,也有着一番想要兼济天下的热血。但他生活在晋宋交替之际,民不聊生,他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十个皇帝。这样混乱的社会,使得国家长期处于衰弱的状态,一些知识分子很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使他已经产生了归隐的想法。与此同时,社会各方势力时有冲突,作为知识分子,想要建功立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归隐田园成为一个好的人生选择。

李泽厚认为,陶渊明的归隐和政治密不可分。在争夺王权的阴谋之中,全都是打着道德的幌子,这就使得秉性正直的陶渊明无法忍受。仔细回想陶渊明出仕与归隐的反复,每次出仕都是因对官场的失望而心灰意冷,循环往复的十三年其实是在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拷问自己的内心的过程。最终走上了回归田园的道路,也不是他真正自己所希望的,在现实的一再逼迫之下,不得不为了保全自己而退出官场,着实是一种万般无奈的选择。

四、道家无为思想

陶渊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其中,道家无所作为的思想和儒家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对他的影响最大。陶渊明把孔子的经典语录当作自己评判事情的准则,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少年时期就形成了济世救人的思想,另外还有一些家庭的原因,使他的思想更加坚定。但是儒家思想同时又使他产生了一些消极的思想,因为儒家思想强调济世救人的前提就是能够解决好自己的温饱问题,然而这是他不可能办到的。

陈寅恪在《陶渊明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中曾经说过陶渊明是“外儒而内道,舍释迦而宗天师”。陶渊明生活在魏晋时期,在这个年代,儒家思想已不再是主流,社会发生了彻底的转变,这种转变导致了思想的多元化。而思想的多元化,使得大众的思想也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们的心灵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束缚,以前的道德与信仰对他们的作用已经不再重要。这些变化与道家的思想不谋而合,所以,道家思想对陶渊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五、人生理想的失落

陶渊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加之先祖都有较为辉煌的仕途生涯,因此,他最初和大部分的年轻人一样,有为国效力、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壮志豪情。虽然家族没落,生活贫苦,但重振祖辈雄风的壮志仍在。东晋王朝淝水之战的胜利,危而复安的局面更加坚定了陶渊明“兼济天下”的愿望,于是他迫切地走上了仕途,渴望一展雄风。

晋孝武帝太元年间,陶渊明年近三十,出任江州祭酒。本想着可以实现抱负的他在踏入仕途不久后发现,官场绝非自己想象得那么简单。繁杂的事务和自己的宏志相差甚远,于是他“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召州主簿,不就”。“不堪吏职”是因为他坦率、放任的性格所趋。解绶归田,当别人再次召他为主簿时,他也谢绝了。

首次入仕的失望并没有磨灭陶渊明想大展宏图的抱负,35岁的他终于等来了机会。陶渊明进了桓玄幕府做幕僚。据史料记载,公元400年,陶渊明受桓玄差遣,去京城办事,为朝廷平定叛乱出力。这是陶渊明等来的实现抱负的大好时机,本应该欣喜的他却发出了这样无可奈何的感叹:“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

这种思想上的转变让人始料不及,陶渊明又一次认识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更加明显、更加强烈的反差使他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悔恨不已,认为有违本性,于是又一次起了回归田园之心。

公元403年,桓玄废晋安帝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楚。这时,桓玄的本性暴露无遗,对官员怀有猜忌之心,滥杀忠良之臣,欺压百姓,民不聊生。本以为遇见伯乐的陶渊明失望至极,还想拯救苍生于水火之中的他被现实打击得毫无反击之力,借着为母亲守丧之名义无反顾地离开了。

紧接着,刘裕举起讨伐桓玄的大旗,陶渊明仿佛又看到了社会的振兴,燃起了他报效国家为人民的雄心。适逢居丧期满,陶渊明出任刘裕参军,那时的他已经处于不惑之年了。在陶渊明看来,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然而,现实总是没有那么理想化,事情并未按他所想的那样发展下去,刘裕其实和桓玄一样,有着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谋权篡位的不轨之心。刘裕虽有雄才大略,但猜忌成性,独揽东晋大权,黑暗腐败的社会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一个人在无力改变现状的时候,能够做的就只有抽身离开,把握自己的生命。

公元405年的秋天,陶渊明回到故乡,在离故乡不远的彭泽做了八十余日的县令,这是他十三年仕途的最后一站。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是为生计所迫。就在这年冬天,州郡派督邮来视察,由于无法忍受向前来的上级领导卑躬屈膝,他义正词严地感慨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便毅然解绶离职。在壮志难酬,心中愿望难以实现的情况下,陶渊明带着一颗疲惫不堪的心,以一首《归去来兮辞》表明心意,诀别官场。

六、结语

陶渊明的学识、家庭背景、社会思潮等众多因素注定了他对仕途的向往,但现实生活中的诸多不利因素,使他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的魏晋时期举步维艰。最终,陶渊明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自由,构建起了自己的“桃花源”。

猜你喜欢

桓玄仕途归隐
尚可喜墓“篆盖”者仕途年代考
草堂归隐
给个台阶
给人一个台阶
给人一个台阶
天宫院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论陶渊明归隐的挣扎与追寻——基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
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归隐情结比较研究
仕途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