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女性的《红楼梦》评论
2021-11-13纳薇玥
纳薇玥
《红楼梦》是展现清代女性社会主题思想的作品,《红楼梦》在清代受到广泛欢迎,并且很多清代女性对其作出了相应的评价,让现代读者在对《红楼梦》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能进一步感知清代女性的视角。鉴于此,在研究中可以从清代女性的评论视角对《红楼梦》中的价值观念和社会伦理进行解读,对《红楼梦》形成全新的认识。
一、清代女性对于《红楼梦》的接受
清代女性对《红楼梦》的接受是文学评论的前提,清代女性在主观上接受《红楼梦》后才能从自身视角、社会视角做出相应的评价。而清代女性对《红楼梦》的接受主要从绘画、戏曲、题咏以及续写等几个角度得到体现,并且题咏是较为主流的表现形式。
晚清时期清代女性对于《红楼梦》的题咏主要从展示社会生活、情感思想、社会现实等角度表现出来,她们的题咏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将《红楼梦》的言情元素和虚幻元素放大,将潜在发展的文化意蕴展现出来。晚清时期女性的社会形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出现了变化,从传统的闺阁文化主流思想开始向都市文化或者清流文化分化,并且当时对《红楼梦》的接受也成为主要的文化发展趋势。针对清代女性对《红楼梦》的接受情况进行分析,能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清朝社会时期女性生活的变化情况、女性交友和创作的文化生态情况,也能从全新的角度解读清代的发展历史、清代的教育发展、清代的家庭文化等,从而对清代文化和社会发展形成更加深刻的诠释。
较之于前期女性社会的发展而言,清朝中晚期女性获得了更大的教育空间和更多的成长机会,她们一般具有才华横溢、多愁善感的特点,见识也相对较为广博,在谨守闺阁礼仪的同时也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家庭社会责任的承担,在珍惜姐妹情感的同时也秉承闺阁风范,本身能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特色,也能促进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因此清代女性对于《红楼梦》的评价基本上表现出主体性与原著文本交融的特点,能在评价中将自己的主观理解以及对文本的客观感受融合在一起,清代女性的评价具有女性对话的特色。如道光中周绮《红楼梦题词》自序中就使用“然个中情事,淋漓尽致者固多,而未尽然者亦复不少”进行评价,并融入个人情感发出了“戏拟十律,再广其意,虽画蛇添足,而亦未尝以假失真”的感慨,可见在清代女性对《红楼梦》的评价中,能体现出一定的主观情感色彩,是对清代女性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的直观呈现。
二、清代女性对于《红楼梦》的评论
清代女性对于《红楼梦》的评论从多角度表现出来,在对清代女性评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析,从清代女性的视角进行解读,从而对《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地位等形成全新的认识。具体来说,清代女性对《红楼梦》的评论主要从以下方面体现出来:
(一)涉及家庭成员、亲友互动的评论
清代女性评论《红楼梦》的突出特点从对家庭成员和亲友互动的评论角度得到体现。对有记载的清代女性评《红楼梦》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能看出这些女性对《红楼梦》的阅读和评价一般不是独立的活动,往往存在与父母、兄弟姐妹、亲友互动的情况。以张问端的《红楼梦》评价为例,其在阅读《红楼梦》的基础上为其题诗《和次女采芝阅红楼梦偶作韵》,从诗名能看出此评论表现出母女倡和的特点,但是遗憾的是张问端女儿的原诗已经没有记载了。从张问端的诗词评价中可以看出,其通过“梦短梦长浑是梦,几人如此读《红楼》?”结尾,能反映出其女儿丁采芝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沉溺其中,出现了小说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混淆的情况,因此其母亲希望能够借助对小说的评价对女儿产生警醒和劝诫作用。
女性评价《红楼梦》所表现的家庭成员和亲友互动评价还能从道光中周绮的评价中反映出来,周绮在卧床养病期间品读其丈夫对《红楼梦》的评价,产生了自己的看法,因此作《红楼梦题词》,表达自己的观点,能看出与丈夫互动的特点,是与丈夫针对《红楼梦》中的思想进行的探讨。周绮对《红楼梦》的评价具有较高的价值,能为现代社会红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持。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女诗人沈善宝高度重视《红楼梦》的评价,从其作为妙龄少女到老年阶段,都表现出对《红楼梦》的高度关注,并且她的《鸿雪楼诗选初集》中的《题葬花图》《葬花》《观杂剧取其对偶者各成一绝》等都与《红楼梦》评价存在一定的关系,并且在她的女友太清撰写《红楼梦影》后,她还为其作序,表达了自己对《红楼梦》的看法。由此能看出,在清代社会女性关于《红楼梦》的评价中,主要评价内容都与家庭、亲友的互动存在一定的联系,这种互动性的评论能更好地反映清朝社会女性读者的生活,展现清朝社会女性对《红楼梦》思想的认识和看法。
(二)关注人物评论焦点的评论
在清代女性对《红楼梦》的评价中,重点关注女性的命运,并且在《红楼梦》评价中,一般集中关注黛玉的命运,部分评论者从黛玉孤苦的身世、宝黛的悲剧情缘以及黛玉的才学角度进行评价,特别是女性诗人对黛玉的才华和心境产生了独到的见解。
在清代女性评论体系中,最早出現的女性评论是宋鸣琼的《题红楼梦四绝句》,其中两首诗是评论黛玉的,宋鸣琼在创作中使用“病躯那惜泪如珠,镇日颦眉付感吁。千载香魂随劫去,更无人觅葬花锄”评价黛玉,把握黛玉形象特点,并从葬花的细节入手,展示出其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对黛玉的惋惜、哀悼情感。
孙荪意在《红楼梦》评论中,也采用诗词的方式表示对黛玉的怜惜和哀悼之情。她在《贺新凉题红楼梦传奇》中使用“竟甘心,为他肠断,为他身死”表现黛玉为情而死的命运,意思表现更加鲜明、达观,并且其也从黛玉葬花的情节入手,使用“衬苔痕,残英一片,断红零紫。飘泊东风怜薄命,多少惜花心事”进行表述和介绍,是对黛玉《柳絮词》的化用,表现出对黛玉的悼惜之情,是围绕黛玉人物作出的小说评论。
也有部分女性从黛玉和宝钗的命运角度进行评论,胡寿萱在其《读石头记偶占》中就对黛玉的遭遇进行评论,使用“黛钗国色两倾城,瑜亮原来又并生”作出评价,表现出胡寿萱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虽然悲叹黛玉的悲剧命运,但是其并没有贬低宝钗的思想,而是认为黛玉和宝钗都是倾城国色,并且使用周瑜与诸葛亮进行比喻,认为黛玉的婚姻悲剧并非由于宝钗的争抢,而是封建社会大家庭婚姻包办导致的。
(三)关于写作手法价值等角度的评论
在清代女性关于《红楼梦》的评论中,部分女性从作品的创作手法、主旨思想以及所表达的价值观念等角度进行评论,提出了自己个性化的看法。如谢桐仙在小说《平海》中就使用“情文自古两相生,二字晴雯特唤名”进行评论,对“晴雯”为“情文”谐音双关的创作手法进行了论述。胡寿萱在评论《红楼梦》的过程中,则对小说的主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认为《红楼梦》作者的身份是侯门幕宾,并且开篇导入“神瑛侍者灌溉仙草,绛珠今生还泪”方面的内容,表达了作者认为小说主旨思想有“示人以趋炎附势者流,不念故侯”的思想意蕴。在小说价值评论中,也有清代女性进行论述,如《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就对《红楼梦》中女性诗词价值进行了评价,肯定了《红楼梦》的文学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红楼梦》从问世开始就引发读者群体的广泛关注,并且女性读者群体在总读者群体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女性读者的评论对于解读《红楼梦》具有重要的意义。整合清代女性的评论能看出,清代女性在品读《红楼梦》的同时,从写作手法、作品的核心思想、作品的价值观念等方面对《红楼梦》作出了相应的评价,提出了个性的观点,能为当代女性对《红楼梦》进行阅读和解析提供相应的参考,也能为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