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李济臣的诗歌理论

2021-11-13张天欢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0期
关键词:清江诗话诗歌

张天欢

李济臣是朝鲜朝前期文人,其诗话作品《清江诗话》是朝鲜古代第二部以“诗话”命名的诗话作品。李济臣的诗歌理论受到朝鲜朝时期广泛传播的程朱理学的影响,论诗论事皆体现着儒家正统文学思想。首先,李济臣主张温柔敦厚,强调诗歌的讽喻、教化功用,并注重诗歌的表情达意。其次,《清江诗话》中论及了“诗画相通”“琢炼觅句”的创作观点。再次,在诗歌风格方面,李济臣强调诗歌的气象迥然、风格各异,品评诗人时主张运用“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最后,在论诗中,李济臣对唐诗风、武人诗作、讽喻诗等给予了较多关注。

李济臣(1536-1583),字梦应,自号清江,为朝鲜朝宣祖年间兵使李文诚之子,戊午年中进士,历任承文院正字、典籍、晋州牧。李济臣著有《清江先生文集》《清江先生侯鲭琐语》等。朝鲜朝后期文学家洪万宗在《诗话丛林》中收录其诗话部分,称为《清江诗话》。《清江诗话》的论诗论事都本于儒家正统文学思想,其理论虽没有突破前人的成就,但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对其后的诗歌创作和理论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李济臣诗歌理论的研究,国内主要有李岩教授的著作《朝鲜诗学史研究》一书,他在“朝鲜朝前期诗话发展及诗歌理论”一章中重点论述了李济臣的“诗画一品”说。张新苗的论文《朝鲜诗家李济臣对中国诗论的接受》,论述了中国儒家思想对李济臣诗歌理论产生的深厚影响。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韩国,例如庆尚大学赵进泳的硕士毕业论文《清江李济臣的诗文学研究》,该论文主要探讨了李济臣的诗歌创作及其批评,而诗歌理论则不是其研究的重点。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来看,李济臣诗歌理论还没有引起国内外学者的足够重视,相关的论文也较少,且相关研究也不是很深入和全面,基于此,本文试图从诗歌的本质论、创作论、批评论、风格论等方面,对李济臣的诗歌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一、李济臣的诗歌理论

朝鲜朝的著名文人徐居正创作的《东人诗话》是朝鲜古代第一部正式以“诗话”命名的诗话作品,它不仅标志着朝鲜古代诗话类作品的成熟,同时也意味着朝鲜古代诗学理论的巨大进步。李济臣的《清江诗话》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它一方面继承了中朝两国文人的相关知识体系与理论,另一方面又适当地结合本民族诗歌创作的实践,体现了其将中国相关诗歌理论进行民族化的努力和趋势。

(一)诗歌本质论

1.温柔敦厚

《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唐代孔颖达在《礼记正义》里解释说:“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温柔敦厚”四字原本是说通过《诗经》的教化,可以使人变得温柔敦厚。后来,这四个字成为古代诗论中的一大理论支柱,以儒学为主导的诗论主流体现出不走极端、劝百讽一的特点。儒家把温柔敦厚作为诗教,主要是作为一个伦理道德规范,诗歌遵从道德伦理实行教化。这就要求诗歌要发挥讽谏作用,可以怨刺其上,但必须保持“止乎礼义”的中和态度。李济臣非常重视诗歌的讽喻作用,他在《清江诗话》第八则中明确说道:“诗人寓谏,大抵以含讽为奇。”并以申企斋作诗含讽喻义,而被其所指的金颐叔、沈贞二人,读诗却浑然未觉其义为例,隐约表达出他对含蓄讽喻诗的称颂之情。而对言辞较为激怨的诗歌,李济臣则认为有讽喻太过之失。如朴讷斋曾为一门生所陷,一日门生前来拜访,讷斋闭门不见,并作诗一首。李济臣评此诗“彼虽辜负,讷斋之责岂非过欤”,认为门生虽有过失,但如此尖刻的讽刺诗是不可取的。在诗话第十二则中,郑礩见友人金正弘身体羸弱,故作一首挽诗与他玩笑,不久,金正弘竟真的因病离世。李济臣认为此事“岂非诗之谶也”,朋友之戏也不宜过分,可见其论诗论事都本着温柔敦厚之教。

2.表情达意

“诗言志”是传统的儒家诗论观点,要求诗歌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李济臣在评价作家作品时就表现出这种倾向,重视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诗话第十五则记载,文翼公郑光弼的家宅中有一梅树,花期与公之寿辰相对,后郑惟吉与族中诸人共饮于此树下,各赋诗感旧:

三十年前识此梅,年年长向寿筵开。至今摧折风霜后,每到花时不忍来。

族中诸人闻此诗,皆垂泪不已。其中“赋诗感旧”之“感”字透露出对诗主情特征的认识。诗话第十二则中提及,沈思逊于赴任途中为歹人所杀害,成世昌相公为其作挽诗,其父沈贞读后,手持诗稿而泣不成声。诗话第十六则记载,金慕斋见一儒生,赋诗一句“缘树阴中更踌躇”,认为儒生“甚似短楚”。另外,诗话中还曾提到“措意”,即写意、造意,指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达。诗话第十三则提到,成夏山天资超颖,诗文不必经意而出手必为佳作,其诗歌“措意皆理达,有警世意”。可以看出作者是很注重如何表达诗歌内容的,但是从其认为诗歌所表之意需具有警世之意,看来,其所谓意,仍然是儒学观念,即要符合“性理”。

(二)诗歌创作论

1.诗画相通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一文中說:“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与画的表现方式不同,但都是以形写意。好的诗是无形的画,而好的画是有形的诗。诗歌是有声之画,语言所创造出的诗歌意境、色彩鲜明的图画如在眼前。画是无声之诗,同样具有诗歌语言表情达意的功能。诗与画虽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二者却能异曲同工。李济臣把诗画一律的理论运用在具体作品的评价之中,多是赋诗与画或赋诗与景,自然地把诗与画和风景联系起来。

苏退休罢居湖南时,尚领府在相位,以金禔雁二簇求咏,苏以二绝还:“萧萧孤影暮江浔,红蓼花残两岸阴。漫向西风呼旧侣,不知云水万重深。”皆自喻也。又太逼画样,可谓绝唱。

诗歌所描绘的风景,打破了语言界限,足够引起读者的想象,使纸稿上的非视觉性语言在人们的头脑中转化为可观的立体画面。诗中描写日暮江畔,红蓼花艳丽繁簇与两岸绿荫交相映衬,西风江水伴孤影一人。字句之间体现出鲜明的色彩感,呈现出多种可感意象。诗话第十八则中,记录了众学士于骤雨之后,观赏夕阳晚照,情景可人,朴淳赋诗以遣兴。

猜你喜欢

清江诗话诗歌
纵横诗话(7则)
诗歌不除外
闲吟居诗话(五则)
诗话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清江引
诗歌岛·八面来风
鱼跃清江 广场舞
新诗话
同饮清江水 共护母亲河——首个“清江保护日”在长阳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