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导入语的几种策略
2021-11-13赵旭彤
赵旭彤
导入语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造境、感情、凝神、激趣,短短一两分钟,便生夺人之势。需细细雕琢,体现学科特点:一要优美动情,如细雨无声润物,引导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思考、体会;二要简洁有力,如夏日碎冰碰壁,给予学生电光石火间的冲击与吸引。我在设计导入语时,根据课文特点,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根据课文基调,设计入情入境的导入语
课堂伊始,学生心神往往难以聚拢,而以曼声吟咏、播放音视频等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则能使学生抛除杂念,专注课堂;身临其境,心感其情。
例如,《月光曲》写的是贝多芬为盲姑娘即兴弹琴的传奇故事。课文借联想揭示音乐的美妙及其内容的变化,虚实结合,富有诗意。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
(播放《月光曲》片段)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随音乐,想象画面:现在是一个宁静的夜晚,万籁俱寂,月亮从海上升起,照耀着广阔的大地。在柔和的月光下,你看到了沉睡的城市、村庄,随着风一起,掠过高山平原,飞向更加遥远的地方……
这段百字左右的导入語,配上节奏舒缓的乐曲,使笼罩在字里行间的无形情思,化为真切有形的体验,整堂课都浸润在美和诗意中,因而学生在品析语言和情感时,能够体会得更准,挖掘得更深。
二、围绕课文作者,设计巧妙概括的导入语
有的课文,凝聚着作者在特定年代里的浓厚情感,而随着时光流逝,学生难以有相似的体验,因此可以通过介绍作者,巧妙导入。
例如《乡愁》,余光中先生用20分钟写成,却用了整整20年来酝酿;他20世纪50年代去台湾,1992年才终于回到故乡。学生没有远离家乡的经历,乡愁便无从谈起。我以几句话简单概括,让学生对诗人和写作背景有一定认识,进而一步步理解诗意,于是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
有一位诗人,以光耀中华为名,以怀国与乡愁闻名,从旧世纪的余光中走来,在新千年的朝阳里沉睡。他是——(学生齐答)余光中。1972年1月,他怀着强烈的思乡之情,吟唱出了一首让无数人动容的诗歌——《乡愁》。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一起体会余光中先生跨越半个世纪的乡愁。
三、围绕课文内容,设计直击重点的导入语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星华为纪念父亲李大钊所作,学习重点是品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李大钊秉持革命者的浩然正气、坚定信念,同时,也以家庭一员的身份,给予亲人沉默的安慰。他是一个关爱亲人的父亲、丈夫,也是一个高度负责、坚贞不屈的革命者。家与国、人与魂的统一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针对学习重点,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
1916年,曾有这样一段文字,在无数人心中,掀起波澜: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李大钊对青少年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对家庭、国家有所贡献。《青春》中的这段话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其中,也包括他的女儿李星华。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李星华的回忆,以一个小姑娘的视角,重温过去的烽火岁月,看她从父亲身上,汲取了怎样的品质与精神。
四、联系学生实际,设计自然生动的导入语。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是分享式和温故式的导入,这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例如讲《竹节人》,我利用图片和实物道具,以“童年游戏小分享”导入,学生讨论非常热烈。讲解《夏天里的成长》前,学生刚学了几首描写夏季的诗歌,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
师:夏天刚刚过去,同学们能不能用学过的诗歌,描绘你印象中的夏天?
生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生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生3:纪伯伦在《花之歌》里还说过“夏让我成长”。
师:大家说得真好!的确,夏天是旺盛的、成长的季节。我们古代也有这样的说法,“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那么,本文的作者捕捉到了哪些成长的画面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好的导入语,犹如一把利剑,在课堂的初始,便刺破迷雾,使师生心连心,极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期待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导入语能成为提高课堂效用的利器,为课堂增添一抹亮色,一点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