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词本无声 朗读自传情

2021-11-13张爱霞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1年38期
关键词:词作词人诗意

张爱霞

《武陵春》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后期词作中的至情之作。词中已不见了“常记溪亭日暮”的轻快活泼,就连“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相思在此时也略显单薄,取而代之的是她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和无限惆怅,折射出的是她沧桑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心灵世界,词情悲戚之极令人叹息。

如何引导经历简单、情感单纯的学生融入词作之中,理解词人的万古情愁呢?朗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我便以指导朗读为主,读中求悟,读中传情,希望能借朗读变无声为有声,引领学生实现与词人的心灵交融。现将我的一点感悟记录如下:

好的朗读需先从音韻开始。读背诗词的第一要求就是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倘若有读音的错误会直接影响诗词的美感体验。我认为课下的预习是重要的,课堂之初的齐读、互读、个别读更应侧重学生对词意的初步感知。尽管这时的朗读显得平淡无味,但会为后面的深入朗读打好基础,节奏和重音的标示会帮助学生读出诗词的音律美。就《武陵春》而言,几遍读下来,学生很自然地理解到词作是写“愁”情的,明白了朗读时应该舒缓些、低沉些。抓住了词作的情感基调,学生再读时就少了原来的轻松淡然,多了几许悲伤哀婉,而这些领悟都是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获得的。此时,再辅以教师的点拨指导,那么学生在朗读时的情感表达会更加贴切。如词的下阕中词人的情感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措辞看似轻松,实则内心愁肠百转,要恰到好处地读出词人掠过心头的短暂的欣喜;“只恐”二句足见词人内心的无奈恐忧,要读得凝重低沉;“许多愁”可用长音,声断意不断。如此,方能让学生在朗读中与词人共情,真切地体验词人缠绕心头的愁绪。

好的朗读要走进词人的内心。要想准确理解诗词,还必须走进词人的生活,走进词人的心灵世界,只有爱着她的爱,悲伤着她的悲伤,才能读得入心入境。比如读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时,学生很难体会词人那种欲说无语、欲诉无人的万重忧愁。不理解词人如何传达出词人的心声?不妨适时地将词人的生活片段和轨迹穿插进来,以帮助学生理解那倾泻而出的满腹哀伤。我与学生一起回忆《醉花阴》,感受她与赵明诚的相知相爱,讲述她再嫁离婚的遭遇,体会她难以言说的苦衷,补充她写作此词时所处的境况,感知她的家国之恨。这些内容的介入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词人此时的悲苦、孤独、怨恨、无奈……试问:一个垂暮之年的孤独妇人如何承受这堪比山重的愁怨呢?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经被词人的不幸遭遇所感染,探知到了词人的内心,理解了词人晚年的凄苦,学生再读时,表情凝重,情感深沉。

好的朗读需要情境的创设。教师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朗读的境界。《武陵春》所传达出的“悲音”不是常人所能体会的,我们或许经历过一些坎坷磨难,却未必有李清照如此刻骨铭心的感触。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触摸到词人敏感脆弱的心灵、倾听到她悲苦无依的叹息。此时情境的设置、气氛的营造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朗读时,能创设与诗词相融合的特定的诗意情境,构建孤独愁苦之感的氛围,更易让学生感受到诗词传达的意蕴。

好的朗读应该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完成。《武陵春》用最简约的文字传达着最丰富的情蕴,我试图引导学生从精彩词句入手先鉴赏理解,再揣摩心理,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尽管在赏析品味中,学生也能清晰地感受到李清照的情愁。但这样的设计总感觉淡化了诗意,破坏了词作的整体意境,更抹杀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审美能力,倒不如放开学生的想象思维,让他们动情地朗读、描绘诗词中那诗意的画面来得痛快淋漓。也许这样更容易激发起他们的情感波澜,倾听词人内心的哀叹,进而体验到词人的满腹凄苦情。

朗读是学生与诗词的对话,是学生与词人的心灵交融。琅琅书声轻叩着学生的心田,唱出了他们与词人的心灵和鸣。愿我们和学生一起或在浅吟低唱中,或在慷慨激昂中感受诗词的魅力,享受诗意的课堂。

猜你喜欢

词作词人诗意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永恒
冬日浪漫
孤馆寒窗夜无寐
浅议李清照词风格的变化与时代的关系
林逋梅妻鹤子
词人的风骨
《天净沙.秋思》的审美魅力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