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滞胀小概率事件中的宏观风险
2021-11-13熊婉婷
熊婉婷
新冠疫情冲击以来,各国通胀压力普遍加剧,全球经济不均衡复苏。部分国家的经济产出还没有恢复至疫情前水平,通胀率已攀升至历史高位。在此背景下,中美欧等主要经济体是否会陷入滞胀危机,引起了广泛關注。
2021年各国通胀压力普遍加剧,但未来1~2年大部分国家的通胀率可能逐步回落。IMF预计,发达经济体2021年的平均通胀率为2.8%,较2019年增加1.1个百分点,2022年回落至2.3%;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2021年的通胀率为5.5%,较2019年增加0.4个百分点,2022年回落至4.9%。
本轮通胀上行的主要原因是需求复苏快于供给。与发达经济体相比,发展中经济体面临的通胀威胁更大。前者初始通胀普遍较低,政策空间和工具更充分,可以在经济企稳后再退出货币宽松政策。后者容易受到货币贬值和资本外流冲击影响,货币政策面临“不加息资本外流、加息无法支持经济复苏”的两难抉择。
支持未来通胀回落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各国逐步退出货币宽松政策。面对通胀压力,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多次释放量宽缩减信号。很多新兴市场经济体已经开始加息,如韩国、俄罗斯、巴西等。二是疫情对供给侧扰动减弱。EIU报告显示,目前发达经济体的疫苗接种率已超过60%,大部分发达国家将在明年年中前完成疫苗普及。随着疫苗普及,劳动力供给有望进一步复苏,推动产出修复、缓解供应链紧绷局面。尽管如此,下一阶段仍需警惕与极端天气、供应链阻塞和能源转型有关的通胀风险。
主要经济体中,通胀压力较大的是美国和欧元区,但这些地区经济韧性较强,距离“滞胀”危机还有空间。2021年9月,美国和欧元区的CPI同比增速分别为5.4%、3.4%。虽然通胀率上行较快,但在逆周期政策的支持下,这些国家的经济复苏也较为强劲。IMF预计美国2021和2022年经济增速高达6%和5.2%,欧元区为5%和4.3%。与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相比,美欧的经济基本面更好、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也更稳固,因此对通胀上行的耐受力更强。随着经济的好转,美联储和欧央行将会逐步缩减量宽规模,降低来自需求侧的通胀压力。不过,这些国家的价格水平和经济复苏仍会受到供应链阻塞、能源价格上涨等全球性因素影响。
中国陷入“滞胀”危机的可能性也不大,但通胀率可能在外部因素作用下再度攀升。由于疫情防控得力,中国经济在冲击后实现了快速反弹,预计2021和2022年经济增速分别为8%和5.6%。加上前期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较为克制,中国通胀上行幅度有限,今年以来已逐步回落,9月CPI同比增速仅为0.7%。但是,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中国影响较大,由于生产端价格上涨会向消费端传导,不排除通胀率明年可能超过2%。
总之,对中国、美国、欧洲而言,“滞胀”仍是小概率事件,其他疫苗普及率较低、能源和粮食依赖外部进口的发展中国家更有可能陷入“滞胀”。下一阶段,各国应高度警惕与疫情反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供应链阻塞有关的宏观风险,加强全球疫苗合作和跨国政策协调,并在缓解贸易摩擦和疏通全球供应链方面做出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