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西班牙语国家孔子学院语言景观构建原则研究
2021-11-13黎妮李冬
黎妮 李冬
孔子学院是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的非营利性教育交流机构,旨在促进中文传播,加深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增进国际理解。孔子学院(课堂)一般下设在国外大学(中小学)或研究院等教育机构,由国外机构和国内大学合作建设。截至2019年,全球已有162个国家(地区)设立了550所孔子学院和1172个孔子课堂[1]。孔子学院通过开设汉语课程,满足世界各国(地区)汉语学习需要,通过举办相关文化活动增进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孔子学院是发展和维系我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关系的重要渠道,是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以及构建和谐世界的路径。孔子学院也是海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名片,其语言景观建设则是一种话语实践。
一、语言景观的概念界定
语言景观是社会语言学的热门研究领域。1997年,加拿大学者兰德里( Landry)和布里( Bourhis)首次对语言景观进行了定义:“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2]。随后,其他学者从不同角度诠释语言景观,使这一概念更加完善。有学者认为,语言景观是“公共领域中可见的书写形式及语言应用”[3] .也可以是“标识公共空间的语言物件”[4]。贾沃斯基( la-worski)和瑟洛(工hurlow)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对语言景观做出了宽泛而深刻的定义,并指出了语言‘景观的话语属性,即“语言、视觉活动、空间实践与文化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以文本为媒介并利用符号资源所进行的空间话语建构”[5]。由此,本文认为语言景观是一种多模态话语实践,将信息通过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路径展示出来,让读者体验更加直观。
话语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种:声音和符号。构建语言景观就是将试图传递的符号用景观的形式展现出来。文本、图像、绘画、雕塑等一切能够被人感知的方式都能够作为语言景观的构成元素。在法国哲学家福柯( Foucaul工)看来,话语是一个陈述群,具有三方面特点:由实际陈述的言语构成,未表达出来的不构成话语;在结构上话语由一群陈述而不是单个陈述所构成;话语在外延上大于人们普遍认为的学科[6]。语言景观话语的研究对象不单属于某一个学科,而是语言学、建筑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的混合体。
通过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发现国内对“语I_景观”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2012年开始发文量逐年增多,2017年开始呈直线上升趋势。截至2021年4月3日,“语言景观”相关的中文文献328篇,英文文献183篇,与语言实践相关的英文文献44篇。语言景观的大部分研究与某个城市或地区相关联,或者探讨具体商区和景区的语言景观建设,聚焦大学校园的研究则屈指可教,而海外孔子学院语言‘景观建设的研究仍有待开展。本文立足拉丁美洲孔子学院,分析孔子学院语言景观构建的现状,探讨语言‘景观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探讨孔子学院语言景观构建的原则。
二、拉丁美洲西班牙语孔子学院语言景观现状
语言景观可以发挥两种功能: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7]。从日前来看,语言景观建设在拉丁美洲孔子学院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千篇一律的装饰和少数单一颜色的运用无法凸显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现有的语言景观象征功能还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仅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信息功能。信息功能是语言景观的湿性功能,象征功能则属于隐性功能。语言景观研究的重点应该是挖掘其象征功能,分析现实环境中呈现的各种语言如何反映权势关系、身份认同、意识形态等。
依据塞万提斯学院( InstitutoCervantes)年报中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全球西班牙语使用者已经超过了5.8亿,其中母语为西班牙语的人数超过了4.8亿。将西班牙语定为官方语言的国家除了欧洲的西班牙和非洲的赤道几内亚,其余国家均分布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目前拉丁美洲西班牙语国家孔子学院共27所,墨西哥、秘鲁、哥伦比亚、阿根廷、智利等国有3~5所,其余国家1所,成立时间均在2006年以后。语言景观是外界直观了解孔子学院的重要途径,也是每个孔子学院基础建设中应该涵盖的重要内容。笔者根据实地观察和远程了解,认为上述孔子学院语言景观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无论是孔子学院的实体布局(公共空间)还是网站建设(虚拟空间),语言景观建设的意识比较薄弱,现有的语言景观仅发挥了信息传递层面的显性功能,隐性层面的象征功能体现不足;仅有少数孔子学院拥有独立网址,虚拟空间有效利用度有待提升;孔子学院的网站设计风格不一,颜色各异,不利于塑造强烈的群体印象;很多孔子学院网站仅使用西班牙语,汉语教学和文化机构特点不够突出等。孔子学院的语言景观建设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当然,也有案例反映了少数孔子学院在语言景观方面的构建意识,可供借鉴和参考。有的孔子学院网站上的标题使用了中西双语或是使用带有汉字的图片,如秘鲁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lnstituto Confucio de la Universidad Catolicade Santa Maria)、里卡多帕尔玛大学孔子学院(lnstituto Confucio de la Universidad RicardoPalma)、麥德林孔子学院(lnstituto Confucio deMedellfn)等。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孔子学院(lns工ituto Confucio de la Universidad de BuenosAires)网页建设较为突出,除了出现“一万九千公里长桥,连接中国和阿根廷”的中西双语标语性表述以外,网站上其他内容也采用中西文对照形式。有规划的语言景观建设有助于机构的发展和业务推广。
三、拉丁美洲西班牙语国家孔子学院语言景观构建原则
中国学者季羡林认为,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8]。语言‘景观构建需要了解不同文化群体的思维模式。卡尔·普利布拉姆(Karl Prihram)在其著作《思维模式的冲突》(Conjlic ting Pa工工ern,.s∥7hough.工)中将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分为四种,即普遍性推理、唯名论推理(假设性推理)、有机论推理及辩证性推理。[9]
法国、地中海国家及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属于第一类思维模式,在普遍观念的作用下,理性被赋予认知真理的力量。在美国跨文化传播学学者普罗瑟( Prosser)看来,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文化属于直觉推理型思维模式,该思维模式在德意志和斯拉夫的中欧地区较为流行,其特点是强调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有机结合,借重许多类比推理和出代权威[10]。实际上,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巾较为突出的特点是其综合性。1991年,斯图亚特( Stewart)在其著作《美国人的文化模式》(american CulturcdPa工工e rn.,s)(修订版)巾提到:“I司美国思维相比,日本、中国及巴西等许多其他文化的思维风格显得精于综合而疏于分析。”早在19世纪,来华的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在《中国人的特性》(Chinese ch.aracteris工ic.s)一书中,谈到了自己对中国人思维模式的看法:中国人“思维紊乱”、“缺乏精确的习惯”。[11]
拉丁美洲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距在霍尔( Hall)的低语境(LowCon工ex工)和高语境(HighCon工ex工)理论中同样有所体现。在高语境文化中,信息可以通过推理.手势甚至是沉默的方式来传递;而在低语境文化中,所隐含信息相对较少,有必要突出交流的内容,采用有效的交流方式[12]。拉丁美洲文化在“高一低语境”吲}序巾居于中间位置。这一点恰好也问应了霍夫斯泰德价值维度表( Hofs工ede's Cul工ural Dimensions)中拉丁美洲西班牙语国家与中国个别指数相近的结果。中拉思维模式和交际语境存在的不同特点,更加突出了语言景观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拉丁美洲西班牙语孔子学院中现有的景观,如孔子塑像、梅兰竹菊装饰图、中国结等背后的文化信息,往往不能很好地被受众接纳。美国语言‘人类学家戴尔·海姆斯( Dell Hymes)从人类交际文化学视角提出语占景观分析的“SPEAKINCJ交际模型”中,其中S代表交际的背景与场合( se工工ing and scene),P代表交际活动的参与者( participan工s),E代表交际的日的和结果(ends),A代表交际中言语行为发生的次序( actsequence),K代表交际的基础(key),I代表交际的传播媒介(ins工rumen工alities),N代表交际时必须遵循的社会规约和准则( norms),G代表体裁( genre).即言语行为的类型[13]。“SPEAK-INICJ交际模型”为语言景观研究的多维分析提供了具有较强解释性、操作性和应用性的理论框架。笔者通过对“SPEAKINCJ交际模型”的8个方面进行整合,归纳出拉丁美洲西班牙语国家孔子学院语言景观构建的原则。
(一)语言景观与办学理念的融合
2020年7月起,“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全面负责运行孔子学院品牌。基金会官网明确了孔子学院“从语言人手,用文化交融,促民心相通”的办学理念。孔子学院标识采用昂首高飞的和平鸽与地球两种图案的组合,两个图案构成一个变体的“汉”字。海外孔子学院的语言景观建设需要结合办学理念,围绕“语言”“文化”和“民心”来构建。
在语言层面,结合汉语课程开展多模态景观构建。拉丁美洲西班牙语国家孔子学院的教学实践主要分为常规汉语课程和特色汉语课程。各国的常规汉语课程从零基础开始教授汉语,组织学生参加HSK汉语水平考试。每个孔子学院根据大学的教学作息时间设定各自的常规课教学计划。以哥伦比亚麦德林孔子学院为例,常规汉语课程每个级别40个小时,每周4个小时,共10周。孔子学院要求学员在完成1 1级教学课程后达到HSK3级的水平。常规汉语课以教授词法、句法为主,辅以交际训练。学习者进入高级阶段学习后,可以参加另外开设的特色汉语课程,以提升汉语交际能力,比如参加注重语言交际训练的高级汉语口语课。每一类课程都可以设计不同的网络和实体的语言景观,运用图片、音效和动同等多模态手段,增加宣传效果。
在文化层面,结合当地民众喜好,开展语言及文化体验课程。孔子学院的文化推广形式多种多样,举办画展、教传武术、艺术表演、播放电影等是常用的形式。无论是短短几个小时的体验活动(如教授简单的问候语、用汉字为学生书写姓名等),还是长达一周的展览(画展、书法等)或巡演(文艺演出、杂技武术表演等),语言景观都是打造孔子学院形象的重要环节,充分借助当地平台展现机构标识和活动内容。
在民心层面,体察当地所需,服务地区发展。近年来,我国与拉丁美洲各国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了解当地与我国友好交流的需求,有利于孔子学院设计特色课程或者活动。例如,为当地企业订制商务汉语课程、为所在国国家机构特制中国文化课程、为当地中小学设计汉语辅修课程等,力所能及地为孔子学院所在国家或者城市的发展作m贡献。这类课程或者活动的语言景观中可以加入当地元素,促进民心相通。
语言景观是一种视觉话语实践,可以挖掘不同的多模態展现形式。孔子学院的语言景观应该体现“统一多元”的文化内涵:“统一”的理念和“多元”的地方特点。语言景观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传递,可以增强教学实践和文化活动的效果。
(二)语言景观与二语习得相结合
孔子学院是一个语言文化传播机构,“语言”与“文化”相互支撑,不可分割。“语言”为“文化”交流提供工具,“文化”为“语言”教学贡献内容。在构建语言景观时,需要注意主体的“互文性”(Inter工extuality,又称为“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互文性”的概念最早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 Julia
Kris工eva)在《符号学》(^Semeiotike)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文本的镶嵌品那样构成,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14]。互文性理念的对话主要是从三个层面进行:文本的对话、主体的对话和文化的对话。“互文性对话”在拉丁美洲西班牙语国家孔子学院的语言景观构建中体现在如下方面。
1.汉西文本的瓦文性对话
拉丁美洲汉西文本的互文性对话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西班牙语输出层面,二是汉语拼音层面。
在拉丁美洲地区,人们使用的西班牙语和伊比利亚西班牙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同。在孔子学院任教的西班牙语专业教师或者志愿者教师基本上都是国内高校西班牙语专业的教师或学生。目前国内西班牙语教学以教授卡斯蒂利亚语为主,同时补充介绍拉丁美洲西班牙语的特点及用法。孔子学院在构建语言景观时就需要考虑当地西班牙语的特点,充分发挥外方团队的作用,使用当地人熟悉的语言表达方式,保证外文能够恰如其分地“输出”。
汉语拼音是汉西文本互文性对话的第二个层面。20世纪50年代诞生的汉语拼音,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汉语普通话拉丁转写标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作为汉语的一个象征性标志。标注汉语拼音需要严格遵守正字法规则,编辑过程繁琐,但“拼音”是一种极具身份性的标签,是语言景观很好的构建元素。“汉语一拼音一西班牙语”构成的互文对话能够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帮助学习者去构建“汉语一拼音一西班牙语”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体验者个性化的认知体现,增强语言输入的有效性。
2.图像、造型、声音、色彩等非语言元素与文字的互文性对话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梅拉宾( Al-bert Mehrahian)在20世纪60年代末通过实验计算出人类的日常交际中,大约只有7%的信息通过言辞来传递,38%通过语调传递,55%依托非语言线索解读。颜色无疑是一个最基本的非语言符号。在拉丁美洲的孔子学院中,最常见的颜色是孔子学院标志的绿色,其次就是红色。红色被广泛运用于室内装饰、网站设计、活动海报等诸多空间及场合。其实,中国色彩十分丰富,也极具特色。语言景观构造时的色彩应该与要表达的内容相互映衬更为合适。例如,选择与二十四节气相搭配的颜色时,正红色或许就不是首选色。
非语言元素除了颜色,还有时间观念、社交距离、建筑理念、客体语言(如服饰、气味等)……显而易见,在语言景观构建中,文本并非唯一可依托的主体。图像化已经在视觉文化时代成为当代社会叙事的主导型叙事思维模式。孔子学院在构建语言景观时,可以更多考虑除文本外非语言元素的利用,必要情况下添加文本引导观赏者的思维。这样可能更容易推广和被接纳。
(三)语言景观与文化主题的结合
西方的“文化”引申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修养,泰勒(E.B.tylor)在《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工ure)这一著作巾指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理”[15]。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 Kroeber)和克拉克洪( Kluckhohn)在其1952年出版的著作《文化:概念和定义批判分析》(Culture:4Criticcd Review影Con,cept.s an,ci Dejinition,s)中從6个维度对文化进行了定义:描述维度(如泰勒的定义)、历史维度(强调文化传承)、规范维度(着眼行为规范)、心理维度(关注社会行为)、结构性维度(讨论文化的普遍意义)、遗传维度(研究文化的演变过程)。[16]
语言景观的构建应该具有“主题性”和“规划性”。孔子学院可以针对不同活动内容,构建各具特色的语言景观。文化维度可以为语言景观提供构建的切入点。拉丁美洲西班牙语国家的国情各不相同:秘鲁的华人群体数量大,中国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大,从“历史维度”出发构建语言景观可以借助已知的经历,增强体验感;而哥伦比亚华人群体规模很小,麦德林地区的汉语学习者很多来自家族企业,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是方便同中国企业开展贸易,语言‘景观的主题就可以从规范维度和心理维度考量,选取合适的主题。孔子学院“三巡”(巡展、巡演、巡讲)活动其实就是从不同维度向海外展示中国文化和当代中国。不同平台就可以设计和展现风格迥异的语言景观。
(四)语言景观与企业识别系统设计的结合
孔子学院的语言景观构建应该由企业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s工em,CIS)作为指导。CIS是由企业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Ml)系统、企业行为识别( Behavior Identity,BI)系统以及企业视觉识别( Visual ldentity,VI)系统构成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三者结合才能将语言‘景观的象征功能发挥到最好。孔子学院开展的教研活动就是一种企业行为识别,这种行为识别需要与企业理念识别相吻合。孔子学院根据企业理念设计统一的企业视觉识别系统模板或者框架要求,各地区和国家的孔子学院再根据所在国家的文化特点,结合自身开展的教研活动构建各具特色的企业视觉识别,例如:活动海报、信封信笺、网页新闻、环境色彩、字体纹样等。这样形成的企业视觉识别就会给人留下统一的视觉感受,印象深刻;Vi时也让各孔子学院企业行为识别系统更具延续性和规范性。拥有全球布局发展理念的机构更需要重视企业识别系统的打造。
孔子学院作为一个全球性的教育机构,其CIS需要专业同队来设计。专业同队打造的Ml、BI及VI系统在各孔子学院的平台统一推广,同时加上各地的特色,才能做到“统一多元”。各孔子学院与CIS相关的语言‘景观设计方案理应由专门机构或者部门审核后投入使用,这样有利于品牌的可持续性推广。日前,“统一多元”的孔子学院CIS还有很大的建设空间,至少在拉丁美洲西班牙语国家的孔子学院中还有待完善。
四、结语
语言景观建设的范围可以辐射到一座城市,也可以局限在某个特定空间。孔子学院作为一个海外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机构,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语言景观以一种独特的话语方式向外界传递文化信息,是展现国家形象、体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在国际化交往高度频繁的今天,语言景观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拉丁美洲近30所西班牙语国家的孔子学院的语言景观建设情况各不相同。整体而言,构建意识比较薄弱,无法很好地发挥语言景观的象征功能。语言景观过程即有“统一”理念指导,有需要考虑各自的地缘特点。挑选符合当地特点的文化主题更是语言景观构建的关键所在。孔子学院的中方人员实行轮换制,一套相对稳定的语言景观建设方案是实现孔子学院办学宗旨的有效保障。拉丁美洲近20个西班牙语国家的国情各不相同,对于“统一多元”的语言景观如何构建还可以分国别继续探讨和研究。
注释:
①从高语境到低语境排序依次为:日本文化、中国文化、朝鲜文化、非裔美国文化、土著美国文化、阿拉伯文化、希腊文化、拉丁美洲文化、意大利文化、英国文化、法国文化、北美文化、斯堪的纳维亚文化、德国文化、德裔瑞士文化。
[1]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孔子学院全球网络[EB/OL].[2020-11 -30l.h工工ps://www.cie£org.cn/qq
[2lLANDRY R,BOURHIS R.Linguis工ic land-scape and e工hnolinguis工ic vitality: an empiri-cal studyU].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7,16(1):23-49.
[3lI工ACJI N,SINGH S.Linguistic landscaping inIndia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new states[Ml.Mysore: Central Institute of Indian Languages andMahatma CJhandi In工ernational Hind/ University, 2002:199-201.
[4]BEN-RAFAEL E,SHOHAMY E.AMARAM. Lingtus工ic landscapes symbolic cons工ruc -tion ofthe public space: thecaseoflsraelUl. In工ernationalJournalof Mul工ilingualism, 2006, 3(1):7-30.
[5] UAWORSKI A 工HURLOW C Semio工ic land-scape: language, image, space[Ml. London: Con工inuum,2010:130-133.
[6]謝立中.走向多元话语分析--后现代思潮的社会学意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35.
[7]尚国文.赵守辉,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4(2):214-223,320.
[9]迈克尔·普罗瑟.文化对话--跨文化传播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5.
[11]关世杰.思维方式差异与中关新闻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29.
[12]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2.
[13]周晓春.语言景观研究的多维分析模型构建Ul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37-142,151
[14]黄念然,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U].外国文学研究,1999(1):15-21
[15][16]MACCARI B, MON工IEL p.Ges工:ioncul工ural para el desarrollo[M]. Buenos Aires:Ariel, 2012:2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