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论梅尧臣诗赋中的思想与情怀

2021-11-13李明泽董家魁

安顺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梅尧臣

李明泽 董家魁

(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安徽 芜湖241002)

梅尧臣(1002-1060年),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因宣城古称宛陵,故又称其为“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薄。”梅尧臣虽在仕途上不得意,但在诗坛上却享有盛名。传世的作品有《宛陵集》六十卷、《梅氏诗评》一卷等,其以诗歌著称,现存诗两千八百余首,数量可与苏轼相当。被誉为宋诗“开山祖师”的梅尧臣,少即能诗,与其并称“欧梅”的欧阳修有诗《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曰:“缅怀京师友,文酒邀高会。其间苏与梅,二子可畏爱。”欧阳修将其与苏舜钦并称“苏梅”,可见梅诗被人们极为推崇。梅尧臣的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一味模拟而缺乏真情实感,所作力求平淡、含蓄。在梅尧臣的诗篇中,更多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和一心想为国家效力的爱国情怀。

学界对于梅尧臣的研究颇多,20世纪前80年,研究重心在于资料的汇编与整理,除了研究成就最大的夏敬观、朱东润外,其他学者对梅尧臣的研究亦有贡献,如朱自清在《宋五家诗抄》中选注梅诗二十一首、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对梅诗特点作了精要点评。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梅尧臣的研究逐渐丰富,有对其生平进行研究、诗论研究、作品辩伪和辑佚研究、诗歌研究等,如周玉蕙《梅尧臣生平研究考述》、张廷杰《论梅尧臣的边塞诗》、陈金现《梅尧臣诗论之研究》、秦寰明《梅尧臣著述杂考》。因学界成果较多,本文不一一列举。虽学界论及梅尧臣诗赋概况中有提及其谏言未果,但并未对其进行具体分析,笔者将通过梅尧臣诗赋及其创作背景,多方面分析梅尧臣的志远思想和高洁情操。

一、在诗词中抒发自我

诗人梅尧臣经常会在诗词中抒发自己的想法与感受。陆游曾在《梅圣俞别集序》中,说欧阳修文、蔡襄书、梅尧臣诗为“三者鼎立,各自名家”。陆游这样评价梅圣俞绝非虚夸,梅尧臣在建德从政时期写下的大量诗作、词作,诗词风格平淡朴素,而又含蓄深刻。梅尧臣的这些作品将充沛的情感与写实手法相融合,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与诗歌情怀。其中有写关于农民的《田家语》:“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这首诗用反问的语气,倾诉了农民遭受赋税的苦难,表明了自己对农民境况的同情。这种同情在《小村》诗中也有反映:“淮阔州多忽有村,棘篱疏败漫为门。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淮河遭受洪水后,形成了许多沙洲。忽见一个村落,村民门前的篱笆已稀疏破敝,便草草地搭建了个门为遮蔽处。寒夜里鸡觅食后,呼唤着同伴共享食物。一些无衣取暖的老人们依旧抱着孙儿,守候亲人归来。野外一只小船泊在河边,疲惫的鸟儿抬着头无助地打量着四周,周围只有残留的几根断缆。早已枯萎的桑树,被洪水侵蚀得露出了根部。最后一句话则哀叹灾民的生活已经凄惨到随便搭个门即为遮蔽处了,可他们还是被荒谬的官府强编入籍并缴纳租税。这首诗不仅是对受灾农民的怜悯,更多的是对造成这个现状的社会进行深深地指责与担忧。在《陶者》一诗中,梅尧臣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现象:“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住大厦。”前两句诉说着普通人尽管把门前泥土挖尽而屋上却依然没有一片瓦,后两句则对比那些十指不粘泥的高官却住在高楼大厦,虽是短短四句,读后甚使人感到社会是如此不公。梅尧臣不仅对人民有着同情和怜悯,并且在为人上也是刚正不阿,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偏不倚。

梅尧臣任河南主簿时,与欧阳修、富弼、范仲淹、尹沫等人多有交往,在范仲淹、吕夷简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表面化的时候,作为诗友的梅尧臣不过是一任知县且远在建德,并未直接参与到这一冲突中去,而是间接通过诗赋创作来支持朋友。如明道二年(1033年),范仲淹谏仁宗废郭皇后被贬睦州,梅尧臣写下了《精池》诗。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书抨击吕夷简而被贬饶州,梅尧臣又写下了《彼鬓吟》《啄木》和《灵乌赋》等作品,托物比兴,对范寄予同情而对吕则颇为不满。及至庆历革新失败,范仲淹、富弼等相继离京外任,苏舜钦、王益柔等被贬斥,梅尧臣还作有《杂兴》《送逐客王胜之不及遂至屠儿原》和《送苏子美》等,对诸人被贬深表同情。然而,梅尧臣在庆历党争中所处的位置,实际上并不属于新旧任何一派,他既不满意吕夷简等旧派人物的所作所为,也与范仲淹等新风气中人物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有分歧,梅尧臣处于新旧两党夹缝之间的位置,势必造成了他既不能为旧派所用,也很难为新派所接纳,其怀才不遇的境况是可想而知的。

其实当时梅尧臣生活是十分贫穷的,他在多处诗作中均有表露,如《回自青龙呈谢师道》诗中称“文章自是与时背,妻饿儿啼无一钱。幸得诗书销白日,岂顾富贵摩青天。而今饮酒亦复少,未及再酌肠如煎。”又在《次韵和司马君实同钱君倚二学士见过》诗曰“天京二贤佐,向晚忽来觌。笑我似庐仝,环然空四壁。只欠长须奴,诉尹恶少摘。移榻近檐楹,谈诗俄至夕。”可见,他已经穷到连很平常的柴米油盐都没有钱买,饿到妻哭儿啼甚至还要靠别人来救济的窘境,但如果不坚持自己的想法,偏向两党的其中一方,辉煌腾达指日可待,又何来“环然空四壁”。然而梅尧臣思想刻着儒家印记,他素来敬仰孟子,孟子所提倡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度在其诗歌中多有表露。如《永叔赠酒》中“贫食尚不足,欲饮将何缘。岂能以口腹,屈节事豪权。”以及《依韵和丁元珍寄张圣民及序》:“自甘贫贱死,肯作儿女羞。”还有《依韵公择察推》:“窃常恃赋察,平直如劲箭。是以五十年,长甘守贫贱。”这些诗句无不体现出他的铮铮傲骨和不畏权贵的正直倔强。失意贫穷并没有挫败梅尧臣,相反他用洒脱的心态对待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公与不幸,一句“幸得诗书销白日,岂顾富贵摩青天”,读罢泪沾衣襟。

梅尧臣不仅为人正直坚守内心,并且在思考人生方面也呈现出超越常人的姿态。“学而优则仕”本是士大夫阶层的传统信仰,而他在《寄题苏子美沧浪亭》中说“读书本为道,不计贱与贫。”在他看来,读书学习并不是为了获取富贵功名,而是为了得“道”。其所谓“道”,主要是指儒家之道。而他所理解的儒家之道,除了道德人格的坚定外,还有安贫乐道及不以恶衣恶食为耻等方面。如他曾写《送弟赴和州幕》诗“须记长传一经训,虽贫莫改饮瓢欢。”《高车再过谢永叔内翰》写道:“况我学不为买禄,直欲到死攀柯雄。一饭足以饱我腹,一衣足以饰我穷。”他希望自己能像孟子、杨雄那样发扬儒道,同时又降低对物质生活的欲求。于是埋头于阅读和文学创作之中,将之当作生命价值的寄托,把仕宦的不顺和生活的贫苦置之度外,如他在《诗癖》中提到“囊崇无嫌贫似旧,风骚有喜句多新。”又在《途中寄上尚书晏相公二十韵》诗中说:“平生独以文字乐,曾未敢耻贫贱为。”梅尧臣不仅身受贫寒饥饿之苦,还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但他秉承儒家的“君子固穷”但“士穷不失义”之德,坚定自己的内心,使得他的思想达到了至臻致远的境界,这种思想的绽放在政治和军事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在赋作中畅谈治国

古人爱饮酒,诗人更爱。李白因酒后诗兴大发,被称为酒仙,酒与诗人的关系看似密不可分,而同样作为诗人的梅尧臣也酷爱饮酒,并且对酿酒有着独特的方式。他的《腊酒》 诗云:“汲井辘轳鸣,寒泉碧瓮盛。欲为三伏美,方俟十旬清。梦忆黄公舍,徒闻韦氏名。熟时梅杏小,独饮效渊明。”记录了他用辘轳从水井汲取寒泉,放瓮内十旬至清,在梅杏小熟时开瓮独饮享受。他细致入微地观察酿酒过程,在这样的生活实践中不断思考,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启发与升华,便有感而创名篇《述酿赋》,此赋展现了梅尧臣独特的治国认识。为便于分析阅读,现将原文照录于此:

少居楚乡,楚多酿者,故粗识酒之然。夫酒之作也,必良其器,必香其泉,法式具举,酸败罕旃。取有丰约,味有醲泊,则曰圣曰贤,和神怿气,积日弥年。自时厥后,兹道寝隳,昔饮其醇,今饮其醨。昔也熙熙,终日不乱,舒畅四肢;今也冥冥,迷魂倒魄,不知其醒。

吾观于世,未始达此。夫以天下为垆罂,兆庶为粱米,君臣为曲糵,道德为酒醴,酣仁漱义,四海熏和,莫知所以。逮乎率土浇弊,材不授矣,君臣乖异,法不施矣,道德遂薄,酒弗饴矣,鸑诈啜伪,昏然而无归矣。安得涤其具,更其术,时其物,清其室,然后渍以椒桂,侑以枨橘,吾将沾醉乎穷日。

观其名为《述酿赋》,述酿即为叙述酿酒的过程,而赋为古代一种文体。表面上是在论述酿酒过程,实际上则在谈论治国认识。老子曾在《道德经》中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观点,梅尧臣将此观点融入《述酿赋》中,先述古时楚地酿酒之法“取有丰约,味有醲泊。则曰圣曰贤,和神怿气,积日弥年。”而今酿酒则“自时厥后,兹道寖隳。”梅尧臣通过今昔酿酒截然不同态度中悟出为政之道,后又写道:“吾观于世,未始达此。夫以天下为垆甖,兆庶为粱米,君臣为麴蘖,道德为酒醴。酣仁漱义,四海熏和,莫知所以。逮乎率土浇弊,材不授矣;君臣乖异,法不绝矣;道德遂薄,酒弗饴矣;餔诈啜伪,昏然而无归矣。”他将酿酒之理亦用于为政之道,认为只有上下和洽,才能天下大治,而今酿酒之道亦非昨日,就像当时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天下,君臣离心,世风日下。梅尧臣坚定自己的立场,主张力除积弊,他的《述酿赋》正蕴含着对世道不公,人心不古的无尽感慨,以清醒的眼光,冷静地观察着醉世,将自己的治国之道熔铸于述酿之中,看似娓娓论酒、平淡无奇,实则内蕴深厚,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梅尧臣将酿酒过程比作为政之理,一篇述酿赋道尽政治现状,让人不禁感慨其思考问题的深刻程度,然而其赋并没有引起统治者的关心,使得其赋埋没尘土。

三、在注书中献策军事

梅尧臣不仅有政治见解,其在军事上也积极献策。北宋仁宗朝的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景祐五年(1038年)脱宋自立,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宝元二年(1039年)三月,李元昊进攻北宋的金明寨(今陕西安塞南部),并写信告知宋朝政府承认这一事实。从此,长达三年之久的第一次宋夏战争全面爆发。此时远在建德县(今安徽东至县)任上的梅尧臣,获悉元昊叛宋的边情,及时进献事先所注《孙子十三篇》,向朝廷献言制胜御敌之策。然而宋初实行“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不仅对武将权力加以限制,还对兵书和兵学加以抑制,直至元昊称帝后,战事迫在眉睫,宋廷才于宝元二年正月解除了兵书之禁。面对兵书资源极度紧缺的情况下,梅尧臣作为一个文人,又毫无统兵御敌的经验,对其成书《孙子十三篇》极为困难,如此巨大的工程绝非短暂时间里可以完成的。而作为诗人的梅尧臣又为何想要去注《孙子》?

解开这个疑惑,还得从梅尧臣的身世背景说起。出身农家,幼时家贫,酷爱读书的梅尧臣,十二岁随侍叔父梅询(964-1041年)为从子。二十六岁左右,以叔父梅询门荫补太庙斋郎,任桐城县主簿。其叔父梅询为端拱二年(989年)进士,授利丰监判官。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梅询作为进士考官得到真宗召见,谈论天下大事,极合真宗之意。真宗把他视作奇才,升至集贤院,梅询也视真宗为知己。后契丹屡次侵犯河北,首领李继迁又强攻灵州,边事危急。梅询不仅上书献策,还主动请缨,真宗大为赞赏其忠心。梅询常谈战事,广结豪杰,梅尧臣的思想受其叔父影响很大,他的著作《孙子十三篇》正是长期耳濡目染的创获。在《依韵和李君读余注孙子》一诗中,梅尧臣也对注《孙子十三篇》的动机进行了一番自我剖白:“我世本儒术,所谈圣人篇。圣篇辟乎道,信谓天地根。众贤发蕴奥,授业称专门。传笺与注解,璨璨今犹存。始欲沿其学,陈迹不可言。唯余兵家说,自昔罕所论。因暇聊发箧,故读尚可温。”看出他对孙子兵学的重视源于不务陈迹的治学理念,希望在他人关注不多的领域有所建树。除受叔父影响很大之外,他对兵学的喜好可能是启发他继续编注《孙子十三篇》的原因。

梅尧臣进献《孙子十三篇》的结果石沉大海,他的赤诚之心没有被朝廷接纳,他的想法没有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反而被派往南方湖州监管盐税,在怀才不遇的心境下,与欧阳修会饮作别,梅尧臣于恹恹尽醉之际,尽吐落拓失意,遂作《醉中留别永叔、子履》诗云:“谈兵究弊又何益,万口不谓儒者知。酒酣耳热试发泄,二于尚乃惊我为。露才扬己古来恶,卷舌噤口南方驰。”其抑郁悲愤之情不能自已。席间欧阳修也赋《圣俞会饮》诗予以劝慰:“遗编最爱孙武说,往往曹杜遭夷芟。关西幕府不能辟,陇山败将死可惭。嗟余身贱不敢荐,四十白发犹青衫。”思欲报国,而无路请缨的境遇,使梅尧臣抱恨不已。

而历史总是披沙炼金,原本梅尧臣注《孙子》是单注本,后被《十一家注》本辑者选中收进集注本中。后世单注本渐少,而《十一家注》本则很好的保存了梅注。使得如今通行的孙子兵法十一家注当中,梅尧臣注《孙子》以其简切、严整与诸家并传,成为注解孙子的名篇之一。

四、在自然中寻觅净土

梅尧臣在政治、军事上积极献策,却从未被人重视,穷困潦倒、怀才不遇并没有压垮梅尧臣,他转而将自己的失意不快寄情山水,在公务之余游乐在青山绿水之间,留下了不少咏景、咏物、咏友的诗。

从其在建德留下的百篇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梅尧臣的诗平易深刻,他的诗词突破陈规,不泥古不崇前,做到议论突出,出言不凡。在山水景物的描绘方面,也形成了自己寓诗于意的鲜明特点,将自己的政治情感藏于诗句之中。如他所作《南有佳茗赋》的开篇语:“南有山原兮,不凿不营乃产嘉茗兮,嚣此众氓。土膏脉动兮雷始发声,万木之气未通兮,此已吐乎纤萌。一之日雀舌露,掇而制之以奉乎王庭。二之日鸟喙长,撷而焙之以备乎公卿。三之日枪旗耸,搴而炕之将求乎利赢。四之日嫩茎茂,团而范之来充乎赋征……”开篇即巧夺天工,通过数字的层层递进,让人由此便联想到诗人的一再进言献策的人生经历。梅尧臣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调任建德(今安徽东至县)县令,直到景祐五年(1038年)离任,在建德县为官五个年头,他深入茶区亲自考察茶叶的生长环境,以及采摘、制作、售出的全过程,并创作《南有佳茗赋》这首脍炙人口的著作。这首诗表面上记录的是茶叶生长、采摘及制作过程,但实质上却表明梅尧臣的为官之道。梅尧臣写罢《南有佳茗赋》后,抚须笑呼:“我乃采茶官也!”梅尧臣用“采茶官”这种谦和的称谓来称呼自己,让人不由觉得亲切,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处在封建时代官场中的梅尧臣洒脱的一面。

如果说《南有佳茗赋》只是梅尧臣诗作的小境界,那《残菊》就代表着梅尧臣的大格局。《残菊》是一首咏物言志的诗作,其云:“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深丛隐孤秀,犹得奉清觞。”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梅尧臣不媚俗,不随大流,犹如花丛中即将调零的金黄花蕊立在芳草之中,虽然已经枯萎凋败却依旧散发着清香。这首诗更像是自己的心迹表露,每一个字都像圣俞为人那样的简明、那样的刚直、那样的直击心灵。

综上所述,诗人梅尧臣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投入报国却遭遇坎坷,耿直刚正的他在政党观点上从不迁就,坚定自己内心所想,当然这也为梅尧臣日后报国无门、无路请缨埋下了伏笔。梅尧臣虽遇窘境,却依旧豁达释怀,将自己的不快寄情山水,寓意于诗,把社会现实放入诗中过滤与升华,达到了一定的人生高度,而这种高度成就了梅尧臣在诗歌上的历史地位,也形成了他胸中高远的格局。

猜你喜欢

梅尧臣
神秘的布袋
以《东溪》为例说梅尧臣诗之“平淡”意趣
喻良能《香山集》误收梅尧臣诗考证
浮生若梦,无你何欢
浮生若梦,无你何欢
论梅尧臣诗歌的体裁选择
浅析梅尧臣与《孙子兵法注》
此恨不可穷 悲泪空流枕
东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