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下一代是事业,不是第二职业
——记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王雅岚
2021-11-13赵杨子
本刊记者 赵杨子
迎接建党100周年系列报道(人物篇)
100名先进工作者事迹选登
本期100 名先进人物事迹选登,为大家介绍11 位课堂外的青少年教育者。他们有的是退休老教师、老教育工作者,有的是校外辅导站志愿者、四点半学校创建者。为了青少年有健康、安全的课外天地,他们贡献专业知识、奉献时间精力,课堂之外亦为师。
马合店村,地处北京市东南角,离河北香河县只有3 公里。2021年5月13日一大早,记者在这里见到了正在为村史馆和村五老建立的“三迁堂”两个“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揭牌的通州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王雅岚。
“忙得站不住脚。”看到记者,王雅岚微笑着打了个招呼,便匆匆赶去了宣讲现场。
温柔的声线说坚定的话
从事教育工作40 多年的王雅岚拥有温柔的声线,她说起话来语速适中、吐字清晰、用词精准。
“我退休前,就有4 所大专院校向我发出了出任校长的邀请。原本已经在考虑了,结果,区领导找我说,‘王校长,我们想让您做一个没有钱的工作,区里这项工作太需要您了’。”说到这里,王雅岚笑了。
“我做关心下一代工作,是一项纯公益的事业,不是第二职业。”王雅岚的声音依然温柔,但语气中满是坚定。“我们这一代人所接受的教育、所经历的环境,都给了我们一个很正的价值观,我们做起工作来没有太多杂念,更说不出那个‘钱’字。”
“可以说,我们各个基层关工委都发挥着很好的职能作用,从根本上讲,是每个基层党组织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当记者问起她对本区关工委工作亮点的看法时,王雅岚中肯地回答。“凡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好的,肯定会重视社会教育工作,基层党组织涣散的,各项工作都做不好,更不用说关心下一代工作了。党建带关建在基层体现得很充分。”
“关工委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与校内学习的最大不同,我认为是在青少年受教育的环境和形式上。” 作为一名从事关爱工作的专业教育者,王雅岚认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必须相互结合。“校内教育依据国家颁布的教育大纲和教材以教学方式进行,而社会教育可以是多样的,外延更丰富,平台更广泛,是寓教于活动之中。比如讲‘孟母三迁’,学校里学生们接收的可能是一篇课文,老师进行讲解;在校外课堂,五老以传承的方法给孩子们讲故事、办展览。这种互动更贴近现实、更亲切,能够营造一种社会氛围,潜移默化地给孩子们正向影响。”
深刻的情怀做扎实的事
“做这项事业的人没有情怀,是不可能坚持下来的。”王雅岚所说的情怀,是指自己对党的忠诚信仰和对教育事业的终身追求。
“我20 岁入党至今快50年了,刚入党那会儿,就想着这是组织和大家的认可,我干好工作处处走在前面就行了。一晃几十年过去,做过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到现在的社会教育工作,党员、责任这两个词在我心里变得越来越重。”一上午的无间歇工作,让王雅岚的眼睛有些微微泛红。
“刚来的时候,我们办公室连个办公电脑都没有,几位同事都比我年纪大,所有的材料、申请、方案都是我趴在家里的电脑前面敲出来的。我先生问我退了休怎么反而更忙,我就跟他说我在备课呢。”王雅岚笑着对记者说:“就是那两年,我打字练得特别快,速度不输你们。”
她不输年轻人的,不只是打字速度。
初到关工委的两年里,王雅岚跑遍了通州区的每个乡镇街道,一场一场地给村镇和街道党支部书记们讲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性,争取他们的重视和支持,让关工委组织在基层都落了地。有的村她去了不止一次两次,哪个村的五老积极性高,哪个村或街道的退休老工人、老军人多,哪个五老热心公益,哪个五老能写会讲,教育口退下来的老教师、老校长们都分布在哪里,王雅岚心里门儿清。“我在原教育岗位上,什么事儿总想做到最优秀。做关工委工作,我也想带着大家做得正、做得最好。”
这些年,通州区各基层关工委呈现出了各具特色的局面:家风家教、运河文化、诗词意蕴、家长学校、教育基地、五老带六小、花甲与少年、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大讲堂……区关工委工作的特色关键词正变得越来越多。
访问结束,已是下午一点,出了大门,记者听见王雅岚柔和的声音传出:“不用了,办‘三迁堂’的孟校长是我老同事,我们几个就在他家吃一口就行,还能跟他多交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