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转型背景下高校编辑出版人才培养路径
2021-11-13施小占欧阳雪芹
文 施小占 欧阳雪芹
当前,我国出版业已基本完成市场化转型,正面临着媒介数字化带来的挑战和冲击,在此情况下出版业的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图书组稿模式、出版模式、销售模式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对于出版产品而言,其不只是简单地以技术标准为前提去进行生产,而是要用一种“编辑的眼光”去看待和生产它。“编辑的眼光”指的是一种没有经过任何人工处理的人力资源,这种人力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出版社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此,培养有“编辑眼光”的人力资源就成了当前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当前中国出版业对编辑出版人才的新要求
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体制的不断改革使中国出版业的转型压力日益增大。一方面,受数字技术的影响,传统的出版市场大部分都日渐衰落,迫使许多出版社向数字化出版方向转型;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具有经营性质的出版社,其全部已在2010年的年底完成了转型升级。而出版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其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发展就必须由事业单位逐渐转变为现代企业。同时,出版企业对于自身出版的产品也必须有一个严格的要求,即其产品的特性要符合广大顾客的物质需求以及精神需求,这样才能实现分销通路的畅通,从而促进出版企业的生存发展。
在出版业不断转型的背景下,我国出版业对于编辑出版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也已经不是一个新的问题。自21世纪以来,就已经有许多学者对于上述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但是因为数字化以及市场化的转型带给出版行业的压力是在近年来才形成的,所以许多学者的研究都只是针对其中一种转型去对编辑出版人才提出要求的。例如肖燕、李琪提出的观点为:出版业的人才是十分欠缺的,尤其是对于一些作风端正、业务能力强、守纪律、懂得经营和管理,同时还具备一种敏锐的市场观察眼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等的综合型人才。当然,这种要求对于一般编辑以及管理者都是十分适用的。
之后,相关学者又站在一种“大出版”“大编辑”的视野下去对高校就综合型出版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另外,当前出版行业对现代化的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但是这些人才的来源又是什么呢?一方面相关人员可以自学成才,另一方面其还需要不断地去进行实践和锻炼,当然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对相关人员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即指高校所进行的有关编辑出版的专业教育。
二目前我国高校对于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模式及评价
当前高校对于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模式
自从武汉大学在1983年和新华书店的总店一同合作并且创办了图书发行学专业之后,我国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的教育也越发朝着专业化、成熟化的方向发展。从1984年开始,南开大学、北京大学等一部分高校也纷纷设立起编辑学专业。就专业设置的时间角度来看,我国高校对于出版人才的培养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对于一些老牌的高校而言,这些高校往往会更加注重传统的编辑出版教学计划的主体性,在实际课程的设置上也会增加和开设一些涉及管理、经济以及技术等类型的课程,近年来为适应数字出版技术的快速发展,满足读者需求,部分高校又新开设了数字出版专业,例如北京印刷学院就同时设置了数字出版学以及编辑出版两个专业。
第二,最新设立编辑出版专业的高校在实际中会比较重视数字出版教学,其在招生中也会多以数字出版或者新媒体出版方向作为专业名称。例如内蒙古大学的编辑出版是数字出版方向的、中国传媒大学的编辑出版学是新媒体出版方向的,等等。这些高校的教学计划往往会以传统的编辑出版课程为主要基础,突出数字技术以及数字编辑等课程。
上述的分类是以高校对于编辑出版专业的设置时长为参考依据的,但是每个高校的经历、教学资源、教学观念等都会有所差异,因此其具体的教学模式也是有区别的。
对当前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分析
随着出版行业的不断发展及其所处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是远远滞后于现实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评价。
在学历层次层面出现滞后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都是以本科为主的,但是在实际的单位招聘中,他们会更倾向于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根据不完全的调查和统计,在正式的招聘信息中心,只有一小部分出版社对发行以及图书营销等岗位的要求是本科生学历,而对于编辑岗位,绝大部分出版社都会要求应聘人员是硕士或者以上学历。另外,也只有一部分具有民营性质的书商在实际的人才招聘中会降低对学历及专业的要求,本科的编辑出版专业的相关学生才有一个可以从事编辑岗位的机会。而且,在一百多所高校中,目前只有14所高校会拥有出版硕士生的授予点,而出版博士生的授予点还没有,这远远满足不了市场对于出版人才的要求。
在认知层面出现滞后
当前许多高校的相关院系会更偏向于出版的专业性,但是许多出版单位则会更倾向于出版的类别化。在我国开设编辑出版专业的高校共有一百多所,但是这些专业的归属却不尽相同,40%归属于新闻传播学院(以新闻采编相关课程为主,以市场营销课程为辅),30%归属于文学院(以汉语言文学类课程为主,以文字编辑课程为辅),而剩下的30%则归属于信息管理学院、历史文华学院、商学院等。虽然这种归属的不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枯燥、单一的编辑出版专业知识变得多样化,也能够使学生的知识基础更加广泛,但是从市场上许多出版单位的招聘信息来看,编辑岗位基本不会要求相关人员是编辑出版专业出身的,他们会以出版社编辑室的分类为依据去招聘对口专业的学生,如历史类编辑岗位要求相关人员是历史专业、文学类编辑岗位要求相关人员是中文专业的等,这就造成了高校与招聘单位在编辑出版人才认知层面上的差距。
在课程层面出现滞后
许多高校在实际教学中会更注重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但是出版单位则更看重相关人员的实践能力。当前,编辑出版学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主要是以编辑出版理论、出版史、新媒体编辑业务等等为主,然后由高到低可以排序为编辑出版实训、新闻传播理论与业务、文史知识、书刊设计等。可以看出,其中的课程大部分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的,这与出版行业在市场化转型以及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对相关人员实践能力的侧重是相互冲突的,而且在实际中,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上手速度也会与单位实际的要求产生较大的偏差。
在方向层面出现滞后
当前许多高校的教育是站在传统出版角度下的,但是市场的需求更偏向于懂新媒体的人才。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因为大部分高校自身受传统出版行业的框架影响比较深刻,在实际教学中其也会以图书出版人才的培养为主要依据去进行课程的设置,这就造成了许多高校对新媒体的重视程度以及投入不足的情况,但是新媒体的相关岗位对于毕业生的接收情况又是比较多的。因此高校应该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并能够站在新媒体角度下去培养出懂技术、懂市场的专业人才。
一个系统化的专业教育是想要能够更快、更好地培养出编辑出版人才,但是就上述情况而言,当前许多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仍然有许多问题,整体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另外,有些高校的办学条件还不够成熟,其对于学科的定位以及培养的目标也不清晰,再加上对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以及师资队伍的不足等问题,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并不能够对社会中出版行业的需求进行适应,所以高校的相关专业培养工作目前而言还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阶段。
三高校编辑出版人才在出版转型背景下的培养路径
转变人才培养的理念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都是以传统出版业的运行为依据去设置的。基于此,高校一方面要在具体的培养模式以及课程的设置上要能够做到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以及出版行业的不断变化;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在自身对于人才培养的理念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当然,高校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中也要做出及时的调整工作,而不是站在原地踏步。
注重对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比重的调整
就课程设置而言,大部分高校应在原有的基础课程上增设经营类、管理类、书籍出版类的课程。如果高校在开展数字出版课程的方面会比较困难,那么高校就必须开展经营类和管理类的课程。而且,出版企业往往要求编辑岗位要能够做到全程策划,因此高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用户意识以及市场意识。另外,对于实践教学而言,高校应对其进行全面落实。对于一些有实践经验的高校,其可以对自身在经验、设施上的优势进行充分利用;而对于一些实践经验不足的高校,其可以运用多种途径去与企业单位进行联合,从而落实实践教学。最后,高校还应该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及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其可以以技术、专业、艺术方面的培养为基础,并能够用一些比较优秀的范例去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使学生能够建立起对专业的认知,并逐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本科教学中学生的实习时间通常只有3到6个月,而且教学本身也缺乏与出版社的联系和合作,因此在未来,高校可以适当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同时还应提高对实习考核的要求,并可以以实践作品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
注重完善师资队伍
编辑出版专业的师资队伍一直以来都是不够完善的,这也是许多高校共同的痛点。对于该专业而言,通常要求教师要拥有高学历以及较强的科研能力,但是一方面许多教师在出版行业内的经历以及相关技能都是比较缺乏的,另一方面由于许多高校中科研的占比较大,相关教师往往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相关实践活动。因此高校在实际中所聘用的教师虽然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师对于教学的投入时间是有限的,缺乏具体实践经验。对于上述这种情况,高校应加强与出版企业的沟通和联系,采取合作办学、技术交流等方式,使教师全面提高专业业务水平,从而能够完整地发挥实践方面的指导作用。此外,高校还要提高对相关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让专业教师可以近距离地去熟悉和了解出版行业的需求,通过与业界内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编辑人员、市场人员、管理人员的交流学习,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对出版行业所需的人才进行培养。
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性
虽然不同高校的历史不同,专业教学资源也分布不均,但是在如何建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着共识,下面介绍两种比较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运用口径比较宽的“2+2”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2+2”,是指在本科四年中,让学生前两年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文史哲的相关课程,后两年则让学生去学习编辑出版的专业理论知识。当前北京师范大学就运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可以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得到较大的拓展。
第二,进行重基础、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在关于出版专业的两年制课程当中,其先把第一个学年划分为3个学期让学生去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工作,在第二学年则让学生去进行编辑、写作以及出版设计方面的实习工作;英国的爱丁堡纳比尔大学在关于出版专业的两年制课程中,第一年与芝加哥大学的一致,第二年则是让学生在本校的出版社进行实习,并要求学生能够编辑出1到2本图书以及两期的学术杂志。这种模式的好处是,通过基础和实践的结合,可以更快更好地培养出实用型专业人才。
各个高校如何利用自身现有的教学资源去选择一个合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办学能够更加具有创新性、特色性、实用性,从而培养出满足出版行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需要各相关高校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模式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但是不能对其进行一味的苛求。我们当前首先需考虑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去解决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经验、高校与出版行业如何更好地融合的矛盾,把这些矛盾解决了,高校就能够更快、更好地培养出编辑出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