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传染病防治工作

2021-11-13陈松霖

黑龙江史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细菌战卫生防疫志愿军

侯 阳 陈松霖

(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1)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纵览中外战争史可以发现,战争不仅会产生大量伤病员,而且会带来和加剧各种传染病的流行,而传染病恰恰又是战时人员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然而,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各类传染病病死率,除肺结核因药物短缺较高外,其他均处在正常水平。考虑到当年战争的主客观因素,这其实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了。正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对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的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研究,因为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这一时期党和军队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相关情况,而且对于开展现代战争中的卫生防疫工作也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传染病流行情况

根据现有资料统计,按照媒介及传染途径分类,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中常见传染病有三大类:一是胃肠道传染病,主要包括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二是昆虫媒介传染病,主要包括疟疾、回归热和斑疹伤寒;三是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肺结核。

(一)胃肠道传染病

1.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通常经水、食物和苍蝇等传播。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寒、高热,通常经被污染的水源、蔬菜、瓜果食物等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手、用品、苍蝇、蟑螂等间接经口传播。以野战区为例,自1951年7月至1953年8月有数据统计的三年时间里,该病症发病总数为165021人次,其中细菌性痢疾为148492人次,阿米巴痢疾为16529人次,该传染病病死率较低。

2.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是由沙门菌属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情淡漠、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通常经水、食物、苍蝇和蟑螂等传播。副伤寒是由副伤寒甲、乙、丙种沙门菌所致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症状和体征与伤寒相似,传播途径与伤寒相同。以野战区为例,自1951年7月至1953年8月有数据统计的三年时间里,该病症发病总数为1530人次,其中伤寒1358人次,副伤寒为172人次,死亡人数175人,病死率为7.7%。

(二)昆虫媒介传染病

1.疟疾

疟疾是经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以野战区为例,自1951年7月至1953年8月有数据统计的三年时间里,该病症发病总数为224116人次,是感染人数最多的传染病,但病死率较低。

2.回归热

回归热是由回归热螺旋体经虫媒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周期性高热伴全身疼痛、肝脾肿大和出血倾向,重症可有黄疸。根据传播媒介不同,可分为虱传(流行性)回归热和蜱传(地方性)回归热两种类型。以野战区为例,自1951年7月至1953年8月有数据统计的三年时间里,该病症发病总数为9251人次,死亡130人左右 ,病死率为1.2%。

3.斑疹伤寒

斑疹伤寒是由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和被恙螨幼虫叮咬处出现焦痂等。鼠类是主要的传染源,以恙螨幼虫为媒介将斑疹伤寒传播给人。以野战区为例,自1951年7月至1953年8月有数据统计的三年时间里,该病症发病总数为1787人次,死亡180人,病死率为3%。

(三)呼吸道传染病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严重危害健康的一种慢性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低热、乏力、消瘦、盗汗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症状。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其次经过消化道感染,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病人。战争初期因条件所限,统计工作不完善,呼吸系统的疾病,除感冒、支气管炎和肺炎三项单列外,其他的都总归为“肺疾患”,没有做更详细的分类统计。但据部分统计,在“肺疾患”患者中,绝大多数后来均确诊为肺结核,所以也可以将“肺疾患”发病人数近似的看成肺结核发病人数。以野战区为例,自1951年7月至1953年8月有数据统计的三年时间里,“肺疾患”发病总数为26561人次,总死亡人数为882人,病死率为11%,是所有传染病中死亡人数最多、病死率最高的。

二、传染病防治三个阶段

总的来看,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的传染病防治工作是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而逐渐成形的,因而我们也可以运动战、阵地战和反细菌战(反细菌战实为阵地战的一个阶段,但因此阶段于传染病防治工作有特殊意义,故将此阶段单列出来)等战争进程将防治工作大体上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被动应对(1950.10—1951.5)

1950年10月,志愿军入朝时朝鲜半岛已经进入冬季,气候寒冷,部队中相继发生了虱媒传染病,广泛流行斑疹伤寒和回归热。至1951年5月,全军虱媒传染病发病率达到0.36%,防疫形势较为严峻。为了消灭虱媒传染病,从1951年初起,志愿军把预防斑疹伤寒和回归热作为春季卫生防疫工作的中心,在部队中普遍开始了灭虱工作,迅速控制了虱媒传染病在部队中的流行。为增强部队的免疫力,克服一切困难,在部队中普遍进行了四联疫苗、破伤风类毒素、牛痘苗等的预防接种。这一时期的卫生防疫工作,是以控制虱媒传染病和防止发生冻伤为中心;至于疟疾、肠道传染病虽已在部队中发生,但由于未明显影响部队战斗力,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二)主动作为(1951.6—1951.12)

1951年6月后,随着第五次战役的结束,志愿军转入阵地战。借此时机,志愿军自上而下建立和加强了卫生领导系统,以前方卫勤指挥所为基础,组成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卫生部。在卫生防疫工作方面,整顿加强了志愿军防疫大队和军、师防保科(股)与防疫队,团设防保干事,团以上单位普遍建立了疫情办公室。此外,吸取了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卫生防疫工作经验,在全军建立卫生流行病学侦查、换防部队疫情交换、传染病管理和疫情报告等制度。这一时期,由于加强了卫生防疫工作力量,建立并整顿了卫生防疫组织,积累了一些经验,加强了技术指导,使卫生防疫工作逐渐从被动转为主动。

(三)走向成熟(1952.1—1953.7)

1952年初,美军为了挽回在朝鲜战场上的不利形势,在朝鲜北部和我国广大地区大规模投撒细菌战剂,发动了细菌战争。“自1952年1月28日至3月31日,两个月时间内,在朝鲜北方就发现美军布撒的带有病菌病毒的昆虫等804次之多。”此外,“在中国东北和青岛地区也发现了美军飞机布撒的带有病菌病毒的昆虫等”。经检测,“美军布撒的昆虫所带病菌病毒,主要有鼠疫杆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脑膜炎双球菌、脑炎滤过性病毒、家禽和猪霍乱菌、植物炭疽菌等10余种。”

面对这一情况,志愿军根据“建立检疫制度,组织疫情侦查,扑灭敌投物,开展军民卫生运动,以彻底消灭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的方针,确定了反细菌战的战略任务,明确了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和作战任务相结合。在统一领导下,志愿军自上而下建立了防疫委员会,领导全军进行反细菌战斗争;组织一切宣传力量,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制定了反细菌战卫生守约,统一行动;为了及时发现和消灭敌投细菌武器,组织了侦查扑灭组和对空监视哨各3000多个;动员一切卫生防疫技术力量,组成了防疫大队、中型防疫队、小型防疫队、基地检验队、检疫组和传染病院,形成了强大的反细菌战卫生防疫专业技术队伍;划分了卫生防疫责任区,建立了对敌投物的监视、侦查、报告、扑灭、检验和疫情报告、疫区处理等制度。这一时期,在我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全力支援下,经过志愿军全体指战员的一致努力,彻底粉碎了美帝国主义的阴谋,取得了反细菌战的胜利,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传染病防治经验。

三、传染病防治具体举措

志愿军的传染病防治工作,虽然有以往战争累积的经验和苏联的帮助,但主要还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反复实践而逐渐走向成熟的。在这一过程中,志愿军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保证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胜利完成。

(一)健全传染病防治机构

志愿军一开始并没有专门的防疫领导机构,一直到1952年初,随着反细菌战的全面展开,成立专门性的防疫领导机构以便协调反细菌战相关事宜就显得必要且急迫了。1952年2月25日,中央军委给志愿军发出防疫指示,要求防疫工作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阶段中央先在中央军委机构内部组成中央防疫办公室,战区先由联司组织防疫指挥处,东北军区组织防疫办公室,各大军区由军区卫生部负责此项工作。第二阶段战区和国内都必须组织包括各方面的防疫委员会。在战区的适当地点组织化验室与检疫站,并由志愿军卫生部组成若干机动的化验组和防疫队。同时指定了7个专门医院作为防传染的预备医院,准备收容和隔离病人,军以下单位也先后建立了专门的传染病医院、医疗收治组或临时隔离室。

按照上述指示精神,1952年3月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防疫委员会成立,主任邓华,副主任朴一禹(朝鲜)、韩先楚、吴之理。东北成立了东北防疫委员会,志愿军各兵团、军、师和团成立防疫委员会,营、连组成防疫小组。各级防疫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收集上报疫情、检查防疫卫生、检查预防器材和疫苗注射、与朝鲜地方政府对接、进行防疫卫生宣传等。

志愿军传染病防治机构的设置,也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首肯,1952年3月16日,他命令“东北军区、华北军区、华东军区及华南军队仿志愿军办理组织防疫机构”。7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后方勤务部报告提出增加连队卫生员人数,军、师、团均建立防疫组织,医院、医疗队装备救护车辆,扩大志愿军卫生部的编制,师以下各级卫生机关直接归同级军政首长领导,师休养所编制应与军的医疗所(队)相等,派毒气专家及化学部队到前方担任防治工作等七项建议。这些建议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批准执行,此后志愿军的防疫机构全面建立起来。

(二)建立卫生侦查报告制度

战争年代人民群众生活困苦,传染病容易发生和流行。一般来讲,军队在行动之前派出卫生人员随先头分队出发,沿途了解情况,并向上级报告。在宿营地弄清当地有什么传染病,分布在哪些住户,并设立标志,严禁部队进驻,这项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志愿军开始注意了解和掌握驻区居民传染病流行情况,从而在事实上建立了卫生侦查报告制度。如1952年春,对横贯东西海岸全长428公里的重要交通公路两侧5公里内的居民区进行了卫生流行病学侦察,并协助居民开展了大规模的灭虱工作,及时扑灭了疫情。1953年1月15日,志愿军后勤卫生部在《关于备战和春季卫生防疫工作计划》中要求进行驻军区域的卫生侦察,团卫生队应在驻军区域内选择2—3个点进行调查,并作书面报告和绘图。报告内容包括居民疾病情况、居民卫生情况和水源。5月19日,志愿军后勤卫生部又在《关于夏秋季卫生防疫工作指示》中提到志愿军组织了防疫大队和四分部共300多名卫生人员,40天内在长达四百余公里的公路两侧5公里内进行了卫生流行病学侦察,并协助当地政府开展居民卫生运动,给沿途16万居民进行灭虱。卫生侦查报告制度的建立,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了志愿军和当地群众之间的相互传染,对传染病的防治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强化卫生宣传教育工作

志愿军的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是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进行的,如上卫生课,出快报、黑板报、小报等。此外,按时期需要还统一印发一些刊物和印刷品,如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卫生部颁发的《滴滴涕使用方法通知》,中华医学会出版的《防御细菌战常识》和《防疫常识》等。此外,还注重通过发放一些画报、小册子、卫生信笺、明信片、卫生扑克和卫生日历等宣传卫生常识,这些都得到了志愿军官兵的普遍欢迎。特别是在反细菌战阶段,由于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了反细菌战卫生运动,部队的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更加普及和深入,环境卫生和饮食卫生明显改善,广大指战员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传染病防治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四)加强医务人员队伍建设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由于前线医务人员短缺,专业技术水平有限,只能一方面鼓励有经验的医务人员入朝救急,另一方面加快对医务人员的培养。在医务人员培养方面,志愿军医疗队起到了很大作用。全军几乎所有的师团卫生领导干部都得到了短期培训,志后卫生部在安东开办了主要由医生和卫生队长以上人员参加的卫生技术训练班,野战外科训练班则利用分部基地医院进行。在反细菌战阶段,开办最多的则是防疫训练班,由志后卫生部派防疫人员到各军担任教员,委托各军自办学习班。同时,在后方也训练了大批的医务人员。此外,还出版了《野战卫勤通讯》和《医学文摘》月刊等许多医学刊物,介绍野战卫勤工作和医疗预防工作的相关经验,使得野战区医务干部的医学水平不断提升。

(五)完善药材供应保障制度

志愿军的药材供应分为两个阶段:1951—1952年底,采用由志后卫生部药材库统一供应全军的方法;1953年起,为了防止敌人两栖登陆切断运输线,将朝鲜战场划分3个区,改为由分区供应到军。总的来说,药材供应是基本充足的。常备药材每季度领一次,领回后按季度发师,按月发军医疗所。战救药材军一级经常保持10000—15000人份储备量,战斗时主动前送,抗菌素在团以上、磺胺剂在营连一级都可足量供应。另外,志愿军还投放了鼠疫疫苗、四联疫苗、五联疫苗、斑疹伤寒疫苗等,预防接种率明显提高。1952年的预防接种率,五联疫苗为93%,鼠疫菌苗为96%,斑疹伤寒疫苗为92%,牛痘苗74%;1953年的预防接种率,四联疫苗为94%,鼠疫菌苗为94%。据统计,抗美援朝战争3年中,共使用7900吨药材,药材消耗量比国内战争时期还要大,这一方面反映出战争的残酷,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药材供应保障制度已经相对完善。

(六)改善驻地卫生条件

卫生条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因此,改善卫生条件也是必须要做好的事情。运动战时期,志愿军基本上没有相对固定的驻扎地,再加上战事紧张,致使这一时期并未专注卫生情况。1952年夏季,志愿军基本上形成了以坑道工事为骨干的防御体系。坑道不仅是部队作战的防御工事,还是部队日常生活的场所,坑道卫生状况的好坏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基于此,志愿军司令部在1953年1月15日和2月23日、后勤卫生部在1953年5月19日先后下发了《关于备战和春季卫生防疫工作计划》《关于开展春季卫生运动的通知》《关于夏秋季卫生防疫工作指示》等文件,要求整顿好驻地卫生、整顿厕所、修建和整顿水井、整顿厨房卫生、开办炊事人员训练班、处理阵地尸体等,并建立正常的卫生制度。此后,志愿军又结合坑道的卫生特点,设计了无烟灯、通烟筒、火炕灯,改善了阵地卫生;在坑道内住室顶部和周围搭雨布或放草袋或撒炭末、粗糠防潮;对饮水,在非战斗时用煮沸,战斗时用净水锭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对粪便,挖深坑小口加盖厕所,强调便后撒灰、土掩埋,并设值日员维护厕所卫生;以连为单位,建立干燥灭虱洗澡室,保证战士每10天能洗澡、灭虱1次,责成志后卫生部迅速发下干热灭虱和浴室的图样;住室勤打扫,坑道室内定期用火烧燎灭虱,并适当用杀虫剂。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志愿军驻地卫生条件迅速改善,减少了传染病的滋生和流行。

四、小结

总的来看,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大批传染病患得到治愈,病死率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军队的安全检疫工作得到加强,卫生流行病学侦查制度建立起来,防疫体系框架初步搭建,为日后建立正规传染病医疗体系打下了基础。当然,这一时期的传染病防治工作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对传染病预防重视不够、对传染病治疗经验不足、医护人员技术水平不均衡等情况。但无论如何,志愿军与优势美军顽强作战,最终经受住了现代战争的残酷考验并取得了胜利,毫无疑问,这也是志愿军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胜利。

猜你喜欢

细菌战卫生防疫志愿军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又一支日本细菌部队名单被公布
加强军地联合卫生防疫体系建设
侵华日军细菌战战犯为何逍遥法外
抗美援朝,美军阵亡人数为何比志愿军的低
云山战役中志愿军的作战要览
灾难现场,这支华侨华人的“志愿军”令人动容!
加强养鸡业卫生防疫 确保鸡产品质量安全
《日本侵华细菌战》
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卫生防疫档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