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张家口“张库大道”的商贸活动——以《恰克图条约》为起点

2021-11-13

黑龙江史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晋商张家口商贸

孙 文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01)

清代张家口为起点的张库大道,不止促进了内地与边疆的商业贸易交流,促进了清代中国商业活动的发展与民族交流,还成为“陆上丝绸之路”。本文试图以清代《恰克图条约》的签订为起点,用经济史的研究方法,聚焦于清代张家口地区的商贸活动,研究张家口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以及在全球化视野中,北方金融中心张家口在清末民初没有成功转型为现代化的商业城市的原因。

一、清代以张家口为起点的张库商道的形成

张家口起源于张家口堡,张家口堡分为上下两堡,现在的张家口市区是下堡,处于清水河河谷地带,地势平坦。明代明蒙关系紧张时为防御蒙古南下侵扰,九边之一的宣府普遍筑边墙修堡燧。明宣德四年(1429),万全右卫指挥使张文在清水河西筑张家口堡。张家口堡初设之时,属宣府镇西路万全都指挥使司万全右卫所辖。据记载:“张家口堡卫东三十五里,东南至镇城四十四里。宣德四年筑,嘉靖十二年、万历二年增筑,堡周四里。”嘉靖八年,守备张珍在北城墙开一小门,曰“小北门”,因门小如口,又由张珍开筑,所以称“张家口”。张家口堡作为蒙古骑兵南下的必经之地,在《隆庆和议》之前一直是军事重镇,也是重要的军事消费场所。《隆庆和议》之后,张家口作为明蒙互市之所,张家口的商贸活动逐渐活跃。但是明末张家口地区的商贸活动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张家口地区的军事消费形式难以转变,商民主体多为小商小贩,官多民少,贸易种类及贸易范围十分有限。随着对贸易的限制不断放松,万历初年,山西商人的到来才改变了张家口商业发展的困境,使得张家口地区优越的条件得以显现。

(一)张家口-库伦商道的形成

明代末年,虽然张家口地区商贸活动逐渐活跃,但是,内地商民也仅仅是越过长城线,商贸活动的范围局限于内蒙古地区。清代初年,清政府统一蒙古草原,为了保护蒙古人与旗人的生计,采取蒙汉分治的措施,对内地商民前往经商严格限制,并制定多条禁令。

以张家口为起点的张库商道的形成,源于康熙年间征讨准噶尔部所设立的军台。军台的设立是出自于对西北用兵的军事目的,也为张家口地区的内地商民首次进入外蒙古贸易提供了契机。由于外蒙古也就是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物资匮乏,为前去贸易的商民提供了商机,从张家口—库伦的商贸活动从起初军事的附属“随营贸易”逐渐发展为“坐贾”。这样,张家口到库伦的商路,随着内地与蒙古商贸活动的活跃逐渐发展完善。张库商道是在军事驿站的基础上,以张家口为起点,路程约1000公里。张家口至库伦的商道可以走察哈尔、沁岱、四子部落、吉斯洪霍尔达、赛尔乌斯,至库伦的台站或官道;也可经多伦诺尔、毕鲁浩特、克什克腾旗、巴林旗、乌珠穆沁旗,到达库伦。

(二)张家口—库伦—恰克图贸易网络的完善

清康熙年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使中俄之间保持了和平局面。康熙十三年(1674),曾免去长城重要关口如杀虎口、张家口等自由交易的关税,内地商民深入漠北边境通商的条件进一步成熟。雍正五年(1727),中俄《恰克图条约》的签订使俄国获得了在华贸易的特权,打开了中俄贸易交往的新局面。据《清史稿·地理志》记载:“厅自雍正十年与俄恰克图约为孔道。”1727年,恰克图成为中俄贸易的互市之所。但这并不代表张家口商贸活动的影响降低了,反而张家口在中蒙俄贸易中的地位大大提升。首先,张家口是俄国人来京师贸易的必经之地。当时俄国人来华贸易的主要道路有两条,其一是从尼布楚经齐齐哈尔过山海关到达京城。其二是从伊尔库兹克过库伦,过戈壁经张家口抵达京城。经库伦、张家口进京贸易的道路远比从山海关进京的道路耗时少,所以当时把从库伦、张家口进京贸易的道路定为官道,张家口就是蒙古、俄国贸易交通网上的必经之地,张家口在亚欧大陆贸易网上的地位更加重要了。其次,据《清史稿.食货志》记载:“乾隆元年(1736),准张家口、居庸关收取车驮货物过税饭钱,以资赡养。同治八年,又定俄商约;边界百里内及往蒙古各盟贸易者,纳税;俄商运货至天津,纳进口税减三分之一,其酌留张家口之货纳正税,如再运赴通州、天津,不再征,并将张家口多纳之一分补还。”清代中俄贸易只在张家口征税,不抽税,并且张家口还有发放部票的职能。部票相当于现在的经商执照,内地商民只有在张家口领取部票才能赴俄进行贸易。张家口地区就成为中俄贸易、中蒙贸易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和纳税地,在当时想要远赴恰克图、库伦贸易的商人都要先将货物运往张家口。张家口商贸活动的范围、种类不断发展壮大,张家口-库伦-恰克图的贸易网络发展完善。以张家口为起点的张库大道,不止促进了内地与边疆的商业贸易交流,促进了清代中国商业活动的发展与民族交流,还在亚欧大陆建立起“陆上丝绸之路”,为中国与外部世界建立了沟通的桥梁,促进了当时的中外交流,形成了巨大的商贸网络。

二、清代张家口商贸活动的发展

据《清稗类钞》记载:“张家口,东北通多伦经棚,以达中蒙各部;西北通库伦、恰克图以及阿尔太等口;西通归绥、包头、西蒙、伊乌尔盟以及甘、新等省,实为贸易繁盛之区。” 自清雍正五年(1729)《恰克图条约》签订后,张家口才真正的从军事重镇转型为商业城市。张家口地区商贸活动的范围扩大,促进张家口-库伦-恰克图的内外贸易交通网逐渐完善,张家口成为以库伦为中心的贸易交通网中重要的商品集聚地,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推动了亚欧大陆之间的贸易交流,张家口不仅作为捍卫京师的军事重镇,并且也是亚欧大陆交通网的重要一环。晋商作为张家口地区商贸活动的商民主体,他们创造性的经营方式与商业头脑,也有力地促进了张家口作为北方商业重镇的发展繁荣,使张家口在清末发展为北方金融中心。

(一)清代张家口商贸活动的商民主体——晋商

有清一代,在张家口商贸活动中占主体地位的正是十大商帮之首——晋商。明代实行开中制,是晋商涌入边境贸易的契机。洪武三年(1370),山西行省言:“大同粮储,自陵县运至太和岭,路远费烦。请令商人于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给淮盐一小引。商人鬻毕,即以原给引目赴所在官司缴之。如此则转运费省而边储充。帝从之。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其后各行省边境,多召商中盐以为军储。盐法边计,相辅而行。”开中制使省内商人首先进入大同镇,随后进入宣府。时“商贾俱出山右人,而汾介居多,踵世边居,婚嫁随之”。汾、介是指今山西汾州和介休。明清山西商人多出于此地,可见开中制使晋商的商贸范围逐渐扩展至边境。值得注意的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八大皇商”,正是在张家口与清兵里应外合,贩卖军火,并且清兵入关后,被封为“皇商”,直接垄断了张家口的贸易市场,可见晋商在张家口商贸活动中的主导地位逐渐确立。

在康熙、雍正年间因西北军事逐渐放开对长城关口的控制,晋商就在西北军事行动中进行“随军贸易”,开辟了外蒙古的市场。有记载:库伦“清康熙年间有山西商人来此经商,共有十二家。”《行国风土论》记载当时的随军商人“塞上商贾,多宣化、大同、朔平三府人,甘劳瘁,耐风寒,以其沿边居处,素习土著故也。其筑城驻兵处建屋集资,行营进剿,时亦尾随前进,虽锋刃旁舞,人马沸腾之机,未肯裹足,轻生而重利,其情乎。当大军云集,斗米白镪十两,酒面果蔬虽少售,亦需数金,一收十利,意犹未足。其货小其称出,银大其戳进,官兵受其愚,恬不为怪。是以收利益千万亿,致富不资。”晋商耐劳耐寒,利益至上,舍生忘死地扩大商业版图的特点在这段记载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雍正五年(1727)《恰克图条约》签订后,俄政府与清政府先后在恰克图建立买卖城。晋商迅速进入了恰克图市场,开拓了对俄贸易的商业新版图。《山西外贸志》记载雍正十二年(1734)五月十七日尚书查克丹呈送军机处折:“经查朱成龙所持票证,签有赴恰克图贸易商曹宽字样。……朱成龙系山西汾州府汾阳县民,于去年十月持部发票证,携带货物,由张家口出塞。”可见晋商在中俄贸易伊始就从张家口捷足先登,快速抢占恰克图市场。《恰克图条约》签订以后,晋商从事对蒙、对俄贸易,以张家口为货物集散地,推动了张家口地区商贸活动的繁荣,帮助张家口完成了商业重镇的转型。

晋商作为明清十大商帮之首,具有创造性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是晋商获利的主要途径,“中国谓之汇兑。业此者以山西人为巨擘。国内之通都大邑。无不有山西人之票号在焉。故其机关周密,消息灵通。北自买卖城蒙古,与俄国之接壤地。南至广州府。西达伊犁城。东极满洲奉天吉林诸地。皆有支店。”晋商作为张家口商贸活动的主体,也在张家口建立了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如:印局、帐局和票号等。印局针对社会底层市民放贷,帐局针对官员,票号适用于远距离的资金流通。例如;晋商著名的连锁票号日升昌,还有乾隆年间,晋商常家从事茶叶贸易,并且垄断恰克图的茶叶市场,常家就将大德玉的总号设在张家口。晋商创造性地建立了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推动了张家口地区金融业的发展,为张家口商贸活动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使张家口曾有“北方金融中心”的称号。但是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晋商开设的金融机构具有官商结合和剥削率高的本质。票号并不是现代的银行,在近代,随着张家口进一步对外开放,洋人的银行冲击了晋商所开设的票号,晋商所建立的金融体系虽然具有创造性,终究是一场“没有完成的金融革命”,这也意味着张家口商贸活动在近代化的潮流中的衰落有迹可循。

(二)清代张家口商贸活动的业务种类

《恰克图条约》签订后,这一阶段的贸易形式为“彼以茶来,我以皮往”。从明代明蒙互市以来,内地商民与蒙古交易的主要就是“以茶易皮”,叫做“车马互市”。《清史稿·食货志》称:“明时茶法有三:曰官茶,储边易马;曰商茶,给引徵课;曰贡茶,则上用也。清因之。”到了清代,茶叶依旧是主要的贸易物,虽然蒙古地区物资匮乏,商贸交易也会有粮食等日用品,但是游牧民族自古食肉,饮茶助食却不善制茶。《清朝野史大观》中有记载:“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俄国民族与蒙古民族相同,在清代的中俄贸易中,无疑茶叶是贸易大宗,张库大道也被称为“国际茶叶之路”。《外蒙古地志》统计库伦的茶叶贸易量:据民国八年之统计,库伦贸易总额达四千万元。其重要贸易品,为甎茶、生烟、布匹、绸缎、木材、皮毛等。东营子为大宗批发,西库伦乃门市零售。华茶之运销外蒙古者,以甎茶为最多。兹据中国经济地理所载,将华茶种类分记于后。

1.红梅茶——此茶分为上中下三号;上号者,年销一千六百箱;中号七千箱;下号八千箱;以俄衡计算,每箱九十分,每分合中国十一两。

2.末甎茶——此茶装箱,有八十斤者,有七十二斤者;前者年销一千五百箱,后者年销四千箱。

3.斤甎茶——与末甎茶同类,每箱装六十四斤,年销二千八百箱。

4.谨改洋装红茶——此茶每箱装九十分,年销二千八百箱。

5.谨改华箱二五红茶——此茶箱八十分,年销一千箱

6.洋楼筒甎茶——此种每箱有四十五斤者,有三十九者,有二十四斤者,有二十七斤者,有三十六斤者。四十五斤之箱,年销一千六百箱。三十九斤者,年销一万四千箱。二十四斤者,年销七千箱。二十七斤者,年销二万箱。三十六斤者,年销一万箱。

7.咸宁甎茶——此茶有三十六斤装一箱者,年销一千六百箱。二十七斤装一箱者,年销一万五千箱。

8.洋楼司甎茶——此茶有三十六斤装一箱者,年销一千二百箱。二十七斤装一箱者。年销八千箱。

9.臬家市甎茶——此茶有三十六斤装一箱者,年销三千箱。二十斤装成一箱者,年销一万四千箱。

10.沙坪甎茶——此茶有三十六斤装成一箱者,年销一千四百箱。二十七斤装成一箱者,年销一千箱。

以上十种,前五种称为细茶,经过库伦,销售于俄国。后五种称为粗茶,均集中于库伦,分销于外蒙各地。通过民国初年库伦茶叶贸易的统计可推断,张家口在清代的茶叶贸易种类以及贸易量。俄国和蒙古都是世界重要的皮毛出产地,1785年以前俄国出口的商品中,皮毛占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五。其中出口量最大的是灰鼠皮。在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签订以前,恰克图是中俄贸易的唯一孔道,张家口是必经之路。张家口作为张库商道的起点,晋商在张家口将准备好的茶叶、丝绸用骆驼装好,经过漫长的跋涉,到库伦甚至恰克图,换回俄国、蒙古品质好的生皮再运回张家口进行加工贩卖至内地,这就是张家口地区商贸活动的主要业务。根据民初《调查员陆世菼调查库伦商业报告书》的内容,可看出晚晴库伦主要出口张家口及内地的货物是:“羊毛、驼毛、羊皮、牛马皮、狐皮、獭兔皮、狼皮、灰鼠皮、牛、羊、马、驼、鹿茸、黄芪、蘑菇。”从张家口运往库伦的主要货物有:“砖茶、红茶、绸缎、曲绸、粗洋、斜纹、烟品、米面、油酒糖味、京广杂货。” 晚清张家口贸易鼎盛时期,每年经张家口运往库伦等地的绸缎、茶叶、烟草、糖果等商品,累计约达银2083.1万两;由库伦等外蒙古地区输入张家口的各类商品约合银1768.5万两。

张家口地区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才成为皮毛货物的集聚地,张家口也是一座天然的皮毛保存大仓库。张家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在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干燥少雨多风,气候干冷,正适宜皮毛的储存,所以往来商人在张家口建皮栈进行皮毛交易。晋商等内地商人,从蒙古、俄国以低廉的价格进口的是优质的生皮,生皮是需要加工才可以销往内地赚取差价。张家口作为皮毛储存转销地,皮毛加工业作为皮草贸易的衍生物快速发展起来,张家口地区的商贸活动从原始的“以物易物”,逐渐建立了皮毛进口、加工和外销完整的皮毛贸易结构,所以张家口在清代又有“塞外皮都”的美誉。晋商为了远距离的资金流通和获取高额利润,张家口设立了许多金融机构,这表明,张家口地区的商贸活动业务种类多样化、多层次,巨大的货物流通量带动了张家口地区各行各业的发展,推动了张家口地区的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晚清对外开放的程度更加深入,洋人也纷纷融入张家口的商业市场,洋人银行的入驻使张家口的金融发展更加活跃,这是张家口商贸发展的机遇,但更大的是挑战,晋商传统的金融机构受到冲击,在近代张家口商人寻求近代化时,面对着洋人掠夺资源、侵占市场的挑战,张家口在内忧外患中,终究没有建立起现代化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金融体系,没有完成近代化商业城市的转型。

三、清代张家口商贸活动发展的局限

清代张家口地区商贸活动快速发展,沟通南北、中外,为亚欧大陆的贸易交流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在全球化视野下看清代张家口商业活动的发展,其实是一场没有完成的商业革命,究其原因如下:

第一,张家口商贸活动的发展“得之地缘,失之地缘”。前文研究了清代张家口商贸活动发展的契机,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在清代,因为统治者统一了蒙古草原,再加上西北军事的需要,才会逐渐放弃“长城守边”的思想,北部边境逐渐开放。这也意味着只要国际形势和政治版图有所变化,张家口就不再具有发展商业的契机。例如近代北部边防紧张,张家口又恢复了军事重镇,战争备战区的作用,商业发展只是张家口“兵家必争之地”的附属品。

其次,贸易主体的非专业化和非正规化,阻碍了张家口向近代化的转型。晋商作为张家口地区的贸易主体,他们创建的金融体系有利也有弊。晋商的金融机构为远距离的贸易提供了便利,也为小商人提供了经商的资本,推动了张家口商贸活动的发展。可以说,没有晋商,没有张家口商业的繁荣。晋商在张家口市场绝对处于垄断地位,但晋商绝对不是西方近代化中的垄断组织。晋商的金融行业内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制度,并不是现代的银行制度,具有浓厚的家族色彩、官僚色彩。晋商在放贷获息的过程中,往往官商结合,剥削小商人和底层民众,既不正规也不专业,纯粹为了追逐利益。贸易主体的大型化、专业化、正规化才是经济迈向近代化的必然要素,科学统一的管理制度才是近代经济组织的核心,因此,在洋人的银行入驻张家口后,晋商的票号备受打击,晋商创建的金融体系无法使张家口的商业发展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只能是“未完成的商业革命”。

最后,就是清政府对商民粗犷的管理政策。前文提到清政府在初期,是禁止内地人到张家口进行贸易的,为了保护蒙古人的牧地,实行蒙汉分治政策,还有禁止蒙汉通婚等禁令。后来禁令有所放松,内地商民可凭部票进入蒙古贸易,“部票”虽然是内地商民赴蒙贸易的通行证,但其规定的内容很多,它用汉、蒙、满三种文字书写,注明行商的时间、地点、人数、品种、数量。这种死板“部票”制度在清代一直存在。清政府对边疆的治理粗犷死板,没有调节好蒙、汉之间的关系,总是强调蒙、汉禁令,意图保护蒙旗,但却适得其反,失去了调配边疆的大好时机,纵容了晋商的放贷获利,最终导致北部边疆的经济衰落。张家口由开放又重新走向封闭,无法向近代化转型。

纵观张家口的发展历史,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清政府边疆政策的转变,使清代张家口的商贸活动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北方商业重镇逐渐崛起。尤其是清末民初,洋人资本的入驻,使张家口地区商业发展达到顶峰。在张家口地区商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下,张库公路在民国的时候修建完成,大大地提升了内地商民前往外蒙古、俄国贸易的效率。但是,好景不长,步入近代以后,中俄关系交恶,张库商道迅速走向衰落,洋人和日本人进入张家口的商业市场,在张家口大肆掠夺资源,扰乱张家口商业市场,张家口又重新成为军事屏障,在国家内忧外患下,从开放转为保守,曾经的商业重镇,在战争的破坏下经济日益萧条。

猜你喜欢

晋商张家口商贸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SIAL国际食品周(5月16至20日):打造集“峰会、展示、商贸对接”的食品贸易新生态等
冬奥会对张家口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发展策略
传承千年商业文明
张家口发布氢能规划
备年货 迎新春
晋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晋商:弘扬晋商精神
晋商:互联网助推晋商嬗变
大学商贸英语翻译的语境因素运用之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