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 分钟林思考”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

2021-11-12谢群莹

在线学习 2021年10期
关键词:塞罕坝情怀培育

谢群莹

森林培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不能只坐在教室里听讲,还要向大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多一双“眼睛”,多一份思考。“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最好的思政教育,潜移默化中有思考、有情怀、有担当、有专业素养。

关键词 5分钟林思考 课程思政 使命担当 爱国情怀

“5分钟林思考”是关于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的思考,是激发学生专业热情,启发学生人生思考的5分钟。金秋之际,正是层林尽染之时,本刊对话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森林培育学教授贾黎明,请这位热爱森林、崇尚自然的学者,传授专业课程的“思政三招”,以及在专业课程建设中挖掘有趣元素的秘诀。

多一双“眼睛”,多一份思考

在线学习:2016年,您率先在北京林业大学创立“5分钟林思考”课堂新模式,此举的初衷是什么?这种课堂新模式有什么特点?

贾黎明:早在2016年以前,我们就已经在“森林培育学”课堂上,理论联系实践地开展了有课程思政要素的教学,只是到2016年才正式提出“5分钟林思考”的概念。我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进展很快,教科书永远赶不上这个速度;同时,森林培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不能只坐在教室里听讲,还要向大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我最初的想法是把自己实地考察的见闻分享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也能了解外面的世界,跟上时代发展。同时,我也想借此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学,怎么学”,激发他们对于林学的热情,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传授知识,还必须让学生明白所学专业的价值;让学生掌握与林业相关的大政方针,明白为什么学;让学生了解看似简单的刨坑栽树也能为国家做出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热情,树立学生的使命担当。另外,教师也要传授学习专业知识的好方法,“背十遍书不如看一眼;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无论背诵多少理论知识,都不如亲自到现场了解情况;只要跟植树造林有关的事情,都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不要轻易错过任何一个学习和探索的机会。

然而,学生毕竟以课堂学习为主,不可能有很多实践的机会。这就需要教师把实地考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课堂上用很短的时间给学生讲一讲,让学生通过教师的眼睛看世界、看林业,“多一双眼睛,多一份思考”。举个例子,如果教师把珠海营造红树林的照片展示给学生,讲述红树林作为沿海防护林的重要性,强调红树林树种生长一米需要一百年,就能够让学生了解红树林修复工程的艰辛。通过见闻分享,让学生学习培育红树林的知识,也了解“林业人”的“守定”。从心理层面上讲,红树林在恶劣的海水环境中,都始终迎难而上、茁壮成长,我们生活在如此美好的和平年代,又怎么能够不珍惜生命、奋勇向前呢?

精神榜样 潜移默化

在线学习:“森林培育”课上的“5分钟林思考”,对提升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专业学习效果如何?有没有让您很感动的故事?

贾黎明:据课后调查,学生对“5分钟林思考”印象非常深刻,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课堂上,利用我所拍摄的照片或制作的PPT,把思考和学习结合起来,把思政和专业结合起来,既加强了学生的业务修养,又培育了学生的林学情怀和使命担当,达到了“树情怀、立使命、培修养”的目的。学生对“5分钟林思考”给予了高度评价:“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火点燃。相信听过贾老师课程的同学对林学和森林培育学会产生炽热的情感!”我开设的选修课,第一年仅有40多名学生,第二年就增加到90多名,可见学生在课堂上大有所获,课程也因此有了口碑。

让我印象深刻的,除了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幅提高之外,还有课后延续的意外收获。几年前,一位上过“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毕业生找到我,说他姥爷在内蒙古喀喇沁的大山中从事育林工作60多年,研究出了一套创新育林方法,想和我交流。后来,我专程去拜访这位老先生,发现他摸索出的方法是当前国内外崇尚的近自然森林培育技术。老先生凭着对周总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越采越多,越采越好”的坚定信仰,坚持只采伐林中一部分树木,并及时在采伐后的空地上补栽小树,从而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我替他总结育林经验,并撰稿发表在报纸上,老先生看到报纸后非常高兴,四处对邻里乡亲说:“我创新的育林方法,终于被林业界认可了!”从此之后,我与这位80多岁的老先生结成了忘年交。这件事让我很感慨:这位学生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学生,当时“森林培育学”是选修课,但因为“5分钟林思考”,他多年后仍然记得我这位老师,无形中给了我一份人生奇遇。同时,这个故事又成为“5分钟林思考”的素材,让学生认识到“实践出真知”“热爱成创新”。

在線学习: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视察尚海纪念林时强调“发扬塞罕坝精神,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您是如何理解塞罕坝精神的?

贾黎明:塞罕坝曾是清王朝木兰围场的原始森林,后来却被砍伐殆尽,变成“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高原荒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与当地干部职工一起组成了一支369人的创业队伍,在严寒、风沙的艰苦环境下,栽下了一棵又一棵树,筑起了112万亩“绿色长城”。这是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森林,是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2017年,塞罕坝林场因此被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奖”,并成为央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团体奖获得者。

类似塞罕坝伟大林业精神的例子还有很多。福建东山岛解放时,森林覆盖率只有0.12%,现在的绿化率已经达到96%,靠的是时任书记谷文昌的林业精神,他带领岛上人民立志“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坚守,最终从仅仅活下来的9株木麻黄幼苗中悟出了“雨季集中造林”的技术经验。谷文昌精神让一个荒岛变成了宝岛,被后人尊为“谷公”,并在乡间形成了“先拜谷公,后祭祖宗”的习俗。马永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林业工人,在国家急需木材的年代,他是伐木的模范;在国家需要保护生态环境时,他又是植树造林的英雄。“林业人”正是通过植树育林,把被人类破坏的大自然进行生态修复,替前人还债,为后人造福。这些生动的育林实践案例,处处蕴含着深厚的思政内涵,用于教学既是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又是林学情怀的陶冶、林业精神的宣教。当学生带着这种精神学习专业知识时,就能够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塑造正确三观。

在线学习:2020年底,林学院“5分钟林思考”课程思政工作室成立,这对学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思想教育重要论述精神,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有何作用?

贾黎明: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林业大学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成立“5分钟林思考”课程思政工作室,实现了从“自发和零散”的思政教育到“有组织”的课程思政转变。这正是对党中央、教育部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响应,把课程思政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5分钟林思考”课程思政工作室由9支重点建设团队组成,覆盖了整个林学院的所有课程,形成了课程思政群体效应。林学院建立了课程思政团队评价体系,制定了系统评价标准,以促进课程思政系统化建设,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形成课程思政教育成果。通过有组织的课程思政,促成了各门课程、全院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深入思考。同时,学院还开办青年教师党校暨卓越青年教师培养“青蓝计划”,为教学改革创新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

“思政三招”润物无声

在线学习: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特色,您认为如果要复制推广“林思考”教学模式,应该把握哪些要点?

贾黎明:“万变不离其宗”,推广专业课程思政也是同样的道理。通过林学院有组织的课程思政学习和实践,我总结了“5分钟林思考”的三大教学模式:一是聚焦国家需求,责任引领使命担当。让学生了解大政方针,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所学专业的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使命担当。二是凝练典范案例,榜样引领林学情怀。通过塞罕坝、山西右玉、北京西山、甘肃八步沙、焦裕禄、谷文昌、李保国等典型和榜样引领,培养学生的林学情怀。三是接力实习科研,实践引领社会育人。让学生到基层林场、农村,了解国情民情,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家国情怀。同时,掌握媒体导向,以舆论引领品德修养,利用公众号等自媒体正向发声,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和专业修养。

每个学校、每门课程都为匹配国家需求而设,都可以由大政方针、国家战略和国家需求引导使命担当;每一行业都有艰苦创业精神,航天有航天精神、高铁有高铁精神、农业有袁隆平精神,都能以此打造专业情怀;每一门学科都蕴含深厚人文内涵,可以“寓物于人”,培养学生的专业修养、创新思维、综合素质。因此,任何课程都可以有“思考”,可以是“农思考”“经思考”“文思考”等等。“树情怀、立使命、培修养”,是课程思政的程咬金“三板斧”,但这“三板斧”需要教师强练内功才能应用自如。

在线学习:您认为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难点是什么?怎样才能把课程思政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课程当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贾黎明: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政教育遇到的最大难点是专业与思政“两张皮”。有些年轻教师听完我的讲座后,认为他们走过的地方不多,缺乏有趣的见闻,挖掘不出思政元素。实际上,每门课程都有思政元素,教师要“多积累、巧用心、讲技巧、重方法”。如计算机信息科学中的语言是二进制码,是“0”和“1”“对立面”,但它们的结合却几乎可以解决计算机世界的所有事情。这不就是“对立与统一”的哲学观、“合作与共赢”的价值观?其中既有哲学思辩,也有待人处事。专业课程讲“思政”必须无缝对接,不能跟专业内容毫无关联,要让学生像听故事一样听课程思政,才能达成教学目的。

目前,“5分钟林思考”是春雨浸润式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5分钟林思考”图片展示,不用多说什么,学生就会心领神会:祖国森林真美,我要好好学习,营造美丽森林——立使命;教师拍出这么美的照片,他真的热爱林学,学林真好——树情怀;天然林结构是块状混交——培修养。

把好“思想关”培育综合人才

在线学习:您认为当代教师具有怎样的责任?未来,您对“5分钟林思考”有哪些新的期待?

贾黎明:我经常听到有学生把导师称为老板,对此非常反感,曾围绕研究生导师职责写过一篇《导师,是老师还是老板?》的文章。我认为导师的职责是教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而导师一旦成为学生的老板,跟学生之间就成为上下属雇佣关系,没有义务提升下属的精神素养,这样当老师是不负责任的。研究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关,如若在此阶段没有提高综合素质,进入社会就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社会。实际上,本科教学也是如此。“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立德树人不仅仅是思政课老师的任务,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把好思想教育关,确保学生拥有正向思维,走人生正道。从这个角度讲,“5分钟林思考”的教育价值就延伸了。

一个人做“5分钟林思考”可能有很多案例,但缺乏系统性思考。创建“5分钟林思考”课程思政工作室,正是基于系统性思考的考量,是要“有组织”地开展课程思政。我非常希望高校教师也能够形成5分钟“經思考”“农思考”“艺思考”“文思考”等,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未来,希望“5分钟林思考”不仅是学生对课程和专业的思考,更是对人生和未来的思考;是在课上的短暂思考,更是在课后、在社会中的透彻思考,是“林思考+”。

责任编辑:夏英  邮箱:chinadisedu@zxxx.net.cn

猜你喜欢

塞罕坝情怀培育
大班绘本阅读活动:塞罕坝的树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少女情怀总是诗
黑白情怀
初恋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