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提高安徽数字农业发展水平
2021-11-12周延礼
周延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数字农业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本文认为,金融机构立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通过对业务模式和产品服务创新等方式,加大对数字农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战略举措,安徽将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三地一区”。近一年来,原创性重大成果竞相涌现,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拔节生长,“千亿级”产业集群快速崛起。安徽省委省政府在乡村振兴、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开放型经济、创新驱动等方面多措并举,出台若干文件和举措,真正地把习近平总书记为安徽谋划的宏伟蓝图变成生动现实。
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时强调,要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勁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当前,经济去碳化和绿色金融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已经进入新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目标,为了实现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完成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要把握好三条主线,处理好三个关系,完成三个目标。
把握好三条主线:一是以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为主线,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二是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为主线,推动绿色科技创新与国内大循环格局相适应;三是以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为主线,推动科技创新应对气候变化,与全球经济循环相适应。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碳达峰、碳中和与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关系;二是绿色发展方式与高质量发展的平衡关系;三是绿色技术创新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双轮驱动关系。完成三个目标:一是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在达峰后逐步下降;二是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实现好转;三是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
要实现上述三个目标,数字农业是其中重要一环。农业作为温室气体的第二大重要排放源,也必须向低碳转型,农业数字化有利于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有助于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
安徽金融业支持农业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安徽金融监管部门扎实开展监管工作,金融保险业服务农业农村发展方面取得较好效果。
一是建立政银联动机制。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积极发挥农业农村行业管理部门的优势,以省农业农村厅牵头成立的金融支农协作联盟为支撑,以与银行保险机构战略合作协议为抓手,深化具体金融业务合作,有效推动政策落实。2020年2月21日以来,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分8批次累计向银行及相关部门推荐12756家农业经营主体名单,企业资金需求规模达2000亿元。
二是紧抓机构布局。通过持续外引内改新设,安徽省银行业机构体系进一步完善,村镇银行实现县域全覆盖、农商行全面完成改制,县域“双法人”体制基本建立。鼓励中小商业银行设立各种类型的特色支行和事业部,推动银行业机构向小微企业集中地、城镇社区等增加网点。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基本实现了“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
三是推动产品创新。围绕期限、担保、支付,鼓励创新产品有效满足实际融资需求。推动农业保险分级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大宗农作物保险保障水平。加强研发创新农险产品,扩大特色农业保险保障范围。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完善农业产业链全流程风险保障。优化科技保险支撑体系,支持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创新发展。
四是支持重点项目。2020年,安徽省组织申报“三农”领域补短板储备项目924个,涉及资金743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95亿元,充分发挥了农业投资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后,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先发展“三农”工作作出了总体部署和安排,为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做好农业农村农民 工作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8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2021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这是“十四五”时期首个指导“三农”工作的重要文件;2021年2月25日,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2021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出重点工作。2021年4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抓好“十四五”时期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稳步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202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局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指出,金融机构要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金融资源倾斜、强化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融资保障、建立健全种业发展融资支持体系、支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增加对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资金投入、研究支持乡村建设行动的有效模式、做好城乡融合发展的综合金融服务8个重点领域,加大金融资源投入。
《意见》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融资保障提出要求,要全力做好粮食安全金融服务,针对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春耕备耕、农业机械装备、粮食收购流通存储加工等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制定精准的支持措施;鼓勵有意愿有能力的农业企业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发现、支持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定价权的大粮商;同时,继续加强生猪、棉、油、糖、胶等重要农产品稳生产、保供应的金融服务,为农产品市场平稳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意见》还对建立健全种业发展融资支持体系的建设提出要求,建立重点种业企业融资监测制度,强化银企对接,对符合条件的重点育种项目和育种基础性研究给予中长期信贷支持,加大对南繁硅谷、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基金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种业企业和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资金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种业企业通过股权、债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关于原有的金融精准扶贫和金融支农、民生领域贷款等产品的整合优化,《意见》建议,以小额信用贷款、产业带动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民生领域贷款、农村资产抵押质押贷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保险产品等10类金融产品为重点,充分发挥信贷、债券、股权、期货、保险等金融子市场合力,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关于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能力,《意见》指出,要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进内部资源配置和政策安排、强化金融科技赋能。《意见》进一步明确,将通过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推动储蓄国债下乡、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持续完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并通过资金支持、财税奖补和风险分担、考核评价和监管约束等措施,强化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激励约束。
数字农业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是深化乡村振兴建设、实现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后续,为贯彻《意见》精神,金融机构应深入研究数字农业发展现状,在新的业务场景下强化创新、促进发展,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助力。
新时代下数字农业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
近年来,数字技术与农业加速融合发展,给我国农业生产等现状带来了转机,但仍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数字技术助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物联网。物联网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农业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可以覆盖到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动植物生长监测等多个环节。依据农业领域物联网应用总体设想,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动态调控,可以实现合理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目的,实现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双提升。
大数据。物联网在促进众多设备联网的同时,会形成海量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应用,有利于促进农业信息资源整合,推动智慧农业建设进程,从而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发展。
人工智能。提取这些通过物联网产生的大数据中隐藏的重要信息就需要依靠人工智能。在种植上,依靠人工智能能够增加粮食产量。在养殖上,人工智能可以有效预防畜禽疾病的发生。在育种方面,人工智能可以缩短研发进程,帮助培育出更好的农作物基因。总之,人工智能有利于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数字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软件基础设施薄弱。很多地方误把农业机械化当作数字农业,其实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农业机械化是指将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应用到传统的农业生产中,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数字农业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对象、环境和过程进行数字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没有软件,就谈不上数字农业,掌握软件技术、建立数据平台才能真正实现数字农业。
二是数据利用率不高。数据是数字农业的基础,随着科技进步和物联网的发展,我国在农业数据采集上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仍然缺少明确的利用方向,欠缺运营数据的能力,对所采集数据的筛选、分析和应用等方面的工作存在明显不足,数据的采集与开发利用是共生的关系,只有数据不断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创造价值,才会形成稳定的数据来源,从而实现数据采集和利用的正循环。
三是数据服务能力欠缺。伴随数字农业的发展,从事农业数据服务的企业不断增多,但其重心往往停留在数据采集上,欠缺依托数据产品的服务能力,部分企业不具备将数据转化成产品的能力,导致无法实现数据商业化。而只有通过不断开发高价值的数据,持续拓展农业数据产品的应用场景,才能让农业数据产品具备强大的生命力,从而发展成巨大的农业数字化市场。
四是数字经济发展不足。截至2020年底,我国农业数字经济规模是5778亿元,整体尚处于初级阶段,以农产品电子商务为主要经营模式,但农产品电商在品牌意识、标准执行、物流仓储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如果数字技术能够与农业电商加快融合,再利用产业资本来反向驱动农业数字经济,大力鼓励各类数字农业应用创新,全面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则有望带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农业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金融支持数字农业发展的建议
伴随农业生产规模化、现代化及产业化程度逐年提高,金融支持对农业的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字”“农业”“金融”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建议金融机构立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通过对业务模式和产品服务创新等方式,加大对数字农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建设:
一是积极支持农业机械智能化。农业机械智能化是将农业机械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相结合,将中央处理芯片、指挥系统、相关的操作人员三者一体化,实现信息的及时交流,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农业机械智能化是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环节,是我国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条件。我国的制造强国战略明确要把“智能制造”作为今后的努力方向,金融机构也应当紧跟这一目标,支持农机企业通过数字技术来对农业机械赋能,适应数字农业发展要求,帮助农机企业完成从农机产品供应商向服务提供商的转型升级,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是助力发展数据模型自主研发。挖掘数据价值是数字农业最具难度的工作,而其核心就是建立数据模型。考虑到国内外农业生产和经营模式的巨大差异,以及引进国外科技成果的现实困难,我国应采用自主研发的方式发展农业核心数据模型。通过引入政府资金和民间资本,建立政府引导基金,鼓励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逐步形成农业数据模型的政产学研跨界合作,早日实现农业核心数据模型的自主研发。
三是建立健全农村信用征信体系。随着农业生产各环节数字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产业链将逐渐互联网化,将分散的农业生产联结得更加紧密,这会使得农业信息更加透明,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率,促进数字农业向好向快发展。真实、准确、完整的产业信息有助于建立健全农村信用评价体系,降低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减少风控成本和潜在损失,为金融普惠化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四是推动供应链金融普惠化。最近几年,供应链金融得到了快速发展,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达到14.98万亿元,供应链金融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可以缓解农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农业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农业会将中小企业逐步纳入整个农业产业互联网中,得以将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线上化运营能力大幅提升。供应链金融通过服务农业产业链条上的经营主体,解决“普”的问题,通过金融科技的应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解决“惠”的问题;供应链金融真正构建起的是一个覆盖广、成本低的普惠金融体系。
五是要更加重视数据安全。农业大数据覆盖了整个农业产业链,包括农业资源信息、农业生态环境信息、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等,关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经营安全,甚至国家农业安全。所以保证数据安全、防止数据被泄露和乱用也是发展数字农业不可忽视的问题。信息系统的安全会随着技术进步得到保证,数据使用权、所有权的问题也会随着相关法律的完善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