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相信,你可以进步
2021-11-12周晓芳
周晓芳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9-352
经常有家长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我的孩子在遇到难题时,想都没想,就说“我不会”?也有家长会发现自己的孩子看上去很聪明,但在学习上就是没信心,不愿意努力?还有家长会说,我的孩子一直是别人眼中的“好孩子”之前成绩一直不错,这几次考试考不好,居然不愿上学了?
遇到这些困惑,家长也很是无奈,只能感慨孩子不自信,抗压力能力差?那到底只是我们孩子自身的问题呢,还是和我们的教育方法有关呢,一起来看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看看它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这个实验一共有四轮,在第一轮中,研究人员把孩子随机的分成两组,每组准备了10个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游戏。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把分数告诉孩子,并附上一句话。
A组孩子得到的评语是:哇,你拼对了8个拼图,你一定很聪明。
B组孩子得到的评语是:哇,你拼对了8个拼图,你一定非常努力地尝试过,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这样简单的一句夸奖方式的不同,A组称赞聪明,B组称赞努力,这会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在第二轮中,研究人员准备了10个同样简单的智力拼图游戏,和10个复杂一点的拼图游戏,让两组孩子自由选择拼图难度,并完成拼图。大家猜猜孩子们会怎么选呢?研究者发现在上一轮中,被称赞智力的A组孩子,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拼图;被称赞努力的B组孩子,90%选择了更有挑战性的任务。
在这一轮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被夸聪明的孩子,更不想冒可能犯错的风险。
第三轮的实验中,研究者故意提高测试等级,把智力拼圖的难度提升到了初中生的水平。当然,两组的孩子都失败了。研究者采访孩子们失败的原因时,A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B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此外,研究者还观察到在测试的过程中,A组孩子一直很紧张,做不出题就觉得很沮丧。而B组孩子在测试中非常投入,并努力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当这一轮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被夸聪明的孩子在遇到难度大的挑战受挫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表现出了我们平常认为的不自信的表现。而被肯定努力的孩子更加倾向于投入事情本身。
在最后的第四轮实验中,研究者又把测试换成了最开始那种简单的拼图,但是这一次,结果却发生了很大的不同。A组孩子的分数,和第一次相比,退步了大概20%,B组孩子的分数,和第一次相比,提高了30%左右。
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原先基础相似的AB两组,被夸聪明的孩子在第三轮受挫的经验下受到了干扰,从而影响了成绩。
看完实验,大家肯定有些惊讶,怎么表扬聪明还会让孩子变得不自信,影响他们的成绩。是的。但是,这个实验的意义还远不止如此。研究者经过10年的研究发现表扬聪明和肯定努力看似是一句话的差异,但其背后透露的更是我们的思维模式的差异,同时大人的思维模式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模式。
研究者把人的思维模式分成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的人,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是恒定不变的,人是不能改变自己的智力的。
成长型思维的人,确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坚持学习来改变的,相信自己的智力是可以改变的。那这样两种思维模式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呢?
比如说,一个成绩一直不错的孩子,多次失败之后,如果他是固定型思维,他会更关注个人能力的评价,他要维持自己的聪明,他会这样想:我已经这么努力了,成绩都没有起色,肯定是我的能力不行,如果我再继续努力,只会更加证明我的能力不行,因此会倾向于选择减少努力,甚至不努力来逃避挑战,长此以往的结果就是孩子不努力的选择更加证实了能力无法改变这个想法,从而越来越不自信,陷入恶性循环。而一个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呢,他更关注学习本身,他们会这样想:我现在的成绩是通过努力得来的,前段时间哪些努力比较有效,哪些努力还不够,为了进步,我还需要做哪些努力,因此他会选择积极迎接挑战。当孩子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学习新知识、迎接新挑战,大脑中的神经元会形成新的、强有力的联结,长久下去,他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听到这,家长们可能更担心了,感觉自己的孩子就是固定型思维的,那该怎么办?研究者发现思维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常常在两种思维模式下摇摆,成长型思维也是在后天的引导和培养中获得的。开始的实验也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我们语言,我们的思维模式对孩子是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的。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培养成长型思维吧,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1.不贴标签
曾经在课堂上让孩子们罗列家长说的那些影响你自信心的话。孩子们吐槽了很多。比如:“你怎么这么笨,一点小事都做不好”“除了打游戏,你还能做什么”“你就是太懒”“你看看别人家孩子都可以,就你不行”“你就是这么胆小”“你就是粗心,永远改不了”等等,这类带有贬义的、过度概括化的标签都是带有固定型思维的,认定不能改变,落在孩子身上,孩子又气愤又很容易自我认同“我就是这个样子”,从而强化了孩子的固定型思维。
2.做成长型思维代言人
有时候孩子也会给自己贴标签,这个时候,家长要主动引导把“我不会”变成“我暂时不会”。比如当孩子们在做题时很沮丧的说“这道题我不会”,然后打算放弃时。我们不妨提醒孩子改变一下心态:“你只是暂时还不会,也许换个思路你就会做了呢。”当孩子说“我不会”的时候,他在表达对自己能力的自我否定。当改成“我只是现在暂时还不会”之后,那代表还有很多可能性。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做成长型思维代言人,协助孩子改变成成长型思维,慢慢的孩子也会形成成长型思维的自我对话。
3.专注过程,而非结果
很多家长会把结果看得很重,感觉只有结果好才是真的好,但事实上失败和错误是孩子学习成长的重要机会。当孩子取得满意的成绩时,家长不是一味的夸赞其聪明,更要引导孩子看见过程中是如何努力的,运用了哪些方法等等。当孩子遇到问题,自己都很沮丧、产生怀疑时,家长更要引导孩子注重过程,我们的关注点要放在找问题,可提升的方面,不是苛责失败,也不是一味安慰这不重要没关系。注重过程的成长型思维会带给孩子更多的面对失败的勇气,会让孩子明白自己能力会增长,失败犯错并不可怕,也会赋予孩子更多的自信。
改变并不是容易的事,但同时,请相信,你可以进步,让我们尝试用成长型思维,同时也坚定的告诉你的孩子“请相信,你可以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