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倾向
2021-11-12杨锦博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音乐文化产品应用而生,其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大学生作为我国一个特殊的群体,对其新鲜的文化特别好奇,久之,他们的审美倾向也会随之改变。该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们的音乐审美倾向成为了当今不得不去面对的话题了。
一、本文将从如何引导大学生审美倾向的角度出发对其引导策略做出简要的论述。
(一) 提升音乐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审美倾向和主观爱好, 并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的美的认识和评价。对大学生来说, 音乐的审美趣味就是他们喜欢听什么类型的音乐,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什么音乐相伴。在当今这样一个以大众文化为主导的时代, 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趣味多处于自发状态, 缺少适当的指导和引领。音乐教育是音乐审美趣味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音乐教育的任务, 就是要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高雅的、纯朴的、既具有个性化、又具有兼容性的音乐审美趣味。
(二) 培养音乐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审美感知是音乐审美心理活动的基础, 就是在音乐审美活动中, 不断提高和丰富听觉感官对音乐作品所特有的审美敏感性。在音乐审美教学中, 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欣赏音乐时感知音乐美的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接受音乐时的直觉反应能力, 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将直觉的审美感受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当然这是一个复杂过程。在音乐审美活动中, 审美直觉所把握的是欣赏的最初感受, 可以说是对音乐的第一印象。但是, “初感虽然敏锐, 却不一定准确和全面, 甚至还会有错觉。因此在抓住某种初感之后, 不仅要对此反复玩味, 还要结合对整个作品的全面感受, 统一进行思考, 才能使敏锐而隐约的初感转化为准确而深刻的欣赏。”所以在音乐审美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对音乐的初步感受做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鼓励学生进一步发挥诸多审美心理因素的积极能动作用, 使审美体验向更深刻更高级的阶段前进。根据调查与访谈, 大学生听音乐时首要关注的还是主旋律的好听与否, 他们喜欢主旋律优美的音乐。当然好听的旋律更能被人们所接受,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选择培养学生对旋律的感知能力, 再逐步加强学生对音乐本体各要素的感知, 最后进一步加强对作品的深层感知。
(三) 全面发展音乐审美需求
音乐审美活动作为一种行为必然源自某种需要, 没有这种需要就不会对审美目标产生兴趣, 也就不能产生音乐审美的行为。因此, 审美需求的培养在音乐教育中必须放到重要的地位上。当代大学生普遍认识到音乐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对音乐也有着不同的审美需求。在公共音乐教育中, 我们要拓宽学生对各种音乐类型的了解, 如中国民歌、中国民间器乐作品、戏曲音乐、本土音乐、西方歌剧、音乐剧、西洋乐器独奏、影视音乐以及世界民族音乐等, 让学生可以体验到不同风格的音乐的特点, 让大学生对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产生较为均衡的音乐审美需求。
二、构建有效引导大学生音乐审美的公共音乐教学体系
(一) 扩展音乐选修课类型
学校要结合大学生音乐审美心理, 更加科学有效的开设音乐选修课程, 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要。随着近些年来影视剧的高速发展, 影视音乐的大量问世, 许多不同风格, 不同国度的影视音樂, 在学生中广泛流传, 满足了大学生们对各种音乐风格的审美需求, 从而得到大多数大学生的喜爱。影视音乐里包含着丰富的音乐风格, 几乎所有的音乐类型都会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影视剧中。例如对于学生不熟悉的西方古典音乐, 和电影相结合, 就更具有良好的审美感受。国外相继拍摄了贝多芬、莫扎特、肖邦、李斯特、舒曼等古典音乐家的电影, 这些影片是多重艺术的融合, 让人们更直接地了解音乐家的生平经历以及他们的音乐创作, 欣赏影片的同时也可以畅游音乐家的音乐世界。在这些电影中, 音乐不仅仅是背景音乐, 更多的是音乐家代表作品的展现。而且这些作品贯穿于音乐家经历的叙述中, 表达银幕上无法直观的音乐家的内心情感。音乐家电影中使用的音乐基本上都是音乐家创作的作品, 几乎包含音乐家毕生杰作。如《一曲难忘》中就有肖邦的一些著名作品:《降A大调波罗乃兹》, 《降B大调波罗乃兹》等。
(二) 利用熟悉效应激发学习兴趣, 丰富教学内容
熟悉是指听者对音乐作品的熟悉程度。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 不同风格的乐曲被重复听的机会是不均等的。学生每周可以在选修课上有意识的学习欣赏教学大纲安排的音乐内容, 但更多时候是在看电视节目时、听广播时、在商场购物时、在火车上……被动的甚至是无意识的听音乐。这样听娱乐性较强的音乐机会就多于思想性较强的音乐;听风格通俗的音乐机会就多于风格较严肃的“高雅”艺术音乐。所以就会使我们对两首不同风格的乐曲达不到同样程度的熟悉。这也让我们明白为何很多学生对学校的音乐教学不感兴趣, 每周一次的公共音乐选修课不可能抗拒几乎天天耳濡目染的大众传媒的强大影响。在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每天都要花1-2小时听音乐,听得最多的, 较为喜欢的也是流行音乐, 对中国传统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喜好偏低, 欣赏时间也较少。我们可以推测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缺乏兴趣可能源于他们不了解和不熟悉。赵宋光在《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中指出“对作品题材和内容、对歌曲的歌词和歌剧的剧情、对作曲家、表演者生平事业情况等等非音乐因素的熟悉程度, 是影响听者对作品兴趣的重要因素。兴趣越大, 熟悉音乐音响的动力就越大, 对非音乐因素的熟悉还有利于对作品的理解, 所以是间接地对喜爱程度产生影响。”所以在音乐审美教学中, 我们需要合理运用熟悉性和喜好之间的规律, 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素质与审美意识。我们也可以在音乐欣赏时, 提前让学生熟悉音乐作品的非音乐因素, 来提高学生对传统音乐、古典音乐等音乐类型的兴趣, 丰富教学内容。
结语
引导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朝健康方面发展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阻碍,因此对于大学生审美倾向的引导除了上述的各项措施外,还需重视各种措施的落实程度。
参考文献:
[1]赵宋光.音乐教学心理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罗小平.音乐心理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3]林玲.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高下高校流行音乐文化研究.[L]北方音乐,2011
作者简介:杨锦博,男,汉,陕西西安,在读,研究方向:审美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