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研究
2021-11-12王日辉
王日辉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教学难度也随之增大。采用生活情境教学法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创设教学情境,呈现数学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为此,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实施生活情境教学的策略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法;教学策略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虽然内容简单,但是对于年纪尚小的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难度还是很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对数学提不起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将生活情境法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中,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开展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也能更轻松地理解新知识,将相关知识牢牢掌握在心中。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所谓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对于儿童来说非常适用,因为小学生的年龄小,对复杂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而只有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主动进行学习[1]。为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生活情境,将其作为传授数学知识的重要渠道,让学生通过生活情境去感知数学知识的魅力。比如,在教授“单价×数量=总价”这一知识点时,枯燥的数字呈现方式让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较为浅显,难以真正明白这一公式的真正内涵,做题时经常出错。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创设了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情境:周末妈妈带小娜到超市购物,娜娜买了4根棒棒糖,每根价格为0.5元,那么,娜娜需要支付多少钱?超市购物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比较熟悉的场景,他们会联系到平日自己的购物情景,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为巩固教学效果,笔者继续在课堂上模拟“超市购物”的场景,组织学生用自己的物品充当超市商品,并让其他学生去选择购买。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算一算共花了多少钱。这一活动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各组学生都表现积极,主动参与,获得较好的学习体验。
二、在情境中进行对话
新课改后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有所转变,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同时,师生间要平等的沟通与对话,进而顺利完成知识的传递,达到数学教学目标[2]。创设生活情境时要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主动感知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很多学生对“循环”这一基本概念缺乏正确的认知,很难理解这一概念。为此,笔者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循环的概念。在教学中笔者问学生:“同学们,循环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比如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你们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循环现象呢?”学生开动脑筋,积极联想生活实际后发现了很多循环现象,比如,一周七天、时钟、四季变化等等。待学生對循环有了初步的认识后,笔者尝试介绍数学层面的循环,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21÷22”、“1÷3”等算式,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理解循环的概念与要点,从而掌握好这部分知识。
三、组织生活情境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将知识内化于心
新课改后对教师教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讲授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并组织一些丰富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3]。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能锻炼他们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对学生今后的成长非常有益。在组织数学实践活动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将生活情境法融入其中,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全面感知数学知识的真实性与实际价值,从而发挥出数学实践活动的作用[4]。比如,在讲解“认识分米与毫米”的知识点时,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笔者组织学生进行“量一量”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尺子,测量课桌、文具盒、同学的身高等等,做好记录。然后对学生的这些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寻找合适的单位,使学生明白分米与毫米的差别。又如,在教学“掷一掷”这部分内容后笔者安排了实践性作业,要求课后学生与父母共同玩“掷骰子”游戏,将骰子点数的出现次数、掷骰子的总次数记录下来,并算出每个点数出现的频率。在上课时学生提交自己的作业,教师要求学生回答:“为何骰子点数出现的次数是不同的?”经过引导与启发学生就会了解到概率的含义以及概率事件。
总之,通过生活情境法开展数学教学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拉近,便于学生理解这些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提升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春华.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运用分析[J].学周刊,2015,(9):150-151.
[2]冯顺珍.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方法的运用[J].中华少年,2016,(31):165-165.
[3]周秀琴.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创设[J].甘肃教育,2017,(19):105-105.
[4]宋金莲.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活情境教学法的有效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4):36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