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阅读教学路径探究

2021-11-12胡莉萍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10期

胡莉萍

[摘 要]散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文类,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教好散文就成为语文教师教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以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珍珠鸟》教学为例,从散文教学设计的路径,即寻文路——懂情怀——识理趣三个方面进行探究,使教师教得准确,学生学得充分。

[关键词]寻文路;懂情怀;识理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8-0079-02

散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文类,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教好散文就成为语文教师教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主要以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珍珠鸟》教学为例,探究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路径。在探寻散文阅读教学的路径时,首先必须了解散文的特点:

一是形散。散文的形散通常是指它的题材广泛,写法多样,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王荣生教授认为,散文就是枝枝蔓蔓,在这些看似枝枝蔓蔓的“人事景物”中,实则主题非常的明确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而服务。例如,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乡下人家》,文章写了乡下的瓜藤、花、鸡鸭、虫儿、人们吃饭……看似很杂乱,而从这些“人事景物”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背后深深的乡心和乡情。

二是情真。散文的生命就是“真”。散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从作者的内心流淌出来的是“最真实的情”。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有很多富有真情实感的散文,如叙事散文冰心的《肥皂泡》、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写景状物散文《乡下人家》《秋天的雨》《荷花》,抒情散文《匆匆》等,都能以真实的情感打动人,给人以美的感受和感染。

三是意美。中国人通常将散文称作“美文”,美在语言、美在情感、更美在意蕴。好的散文,细细品味,充满哲理,给人以深深的启迪。如《落花生》是许地山通过种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悟出的做人道理,《搭石》是刘章对父老乡亲之间美好情感的深刻感悟,《珍珠鸟》是冯骥才先生与珍珠鸟共同创造的人与动物的美好境界……这些散文都蕴含深远的思想。

散文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但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一线的教师忽视了其特性,在散文教学中通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将散文大卸八块,破坏了其整体性。散文看似“形散”,但都有一条主线路。现在很多一线教师为了应试将散文的教学目标细化为很多个小的知识点,并逐一对其进行巩固加强。如将所有的散文都分为生字词教学,逐段内容教学,语言文字的分析,思想情感的总结等几个方面,这样就割裂了散文的整体脉络,破坏了散文的意境,散文的美感也就荡然无存了。

二是缺乏情感感悟,学生并没有体验到真情实感。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时候,有些仅仅抓住字词的教学、内容的把握,对于学生有没有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关注很少。散文通常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学生由于认知发展、生活环境等各种因素的限制,有时候很难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在字里行间带领学生通过想象、通过情境创设、通過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情感,而这一方面很多教师做得并不是很好,甚至有些教师直接以告知的方式让学生把握文章主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谓是违背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

三是缺乏深度。我们说好的散文充满哲理,在完成散文教学的基本目标的时候,我们能否抓住散文中具有思考力的句子和段落引发学生进一步地思考,去感悟人生感悟生命感悟自然等?这样才是生成性的有生命的课堂教学,我想在这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再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根据以上散文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散文的教学路径为寻文路——懂情怀——识理趣。

一、寻文路

根据散文“散”的特点,通常文中所记叙的“人事景物”,一般都是一些片段,东一件西一件,学生初读通常都摸不着头脑,但是作者看似随意,实则有心安排,内藏着一根情感的主线。教师需要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这些零散的事件, 进而发现串联事件的那根“情感线”, 进而领会作者的情意与构思,也就是“寻文路”。

《珍珠鸟》是统编教材小学五年级上册的一篇散文,是冯骥才先生的经典作品,文章通俗易懂而又文质兼美。学生初读这篇课文时,乍一看,作者记叙了很多事情,理不出头绪,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上存在困难,薛法根老师根据文本特点及学生的情况通过几个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梳理“事”:

师:雏儿在冯骥才先生家里干了哪些事?请你阅读第4—6自然段, 梳理一下事件。

师:请你将这里的“落、站、撞”都改成“飞”, 想一想, 雏儿在屋子里从哪儿飞到哪儿?

师: 作者一下子写了7件事, 但一点都不觉得散、不觉得乱, 因为作者用了一根“线”把这些事件串了起来。请你用心读一读, 找一找那根“线”。

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启发诱导,学生找到了几条“线”,即时间线、地点线、胆子线、信任线,之后薛老师要求学生按照一条线或两条线, 将这些事件连起来说完整、说连贯。通过最后的复述,学生连点成线, 从“事”到“线”,不仅提升了概括能力,而且还形成了“连点成线”的认知结构, 促进了学生对同类文本的阅读, 启发了学生的写作构思。

二、懂情怀

散文通常有两条线,一条明线,即显露在外的所见所闻,一条暗线,即作者的所思所感。阅读散文,关键点不在外在的“人事景物”上,而在于这些“人事景物”中所灌注的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散文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情感,帮助学生体悟到作者的情思是散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教授《珍珠鸟》这篇课文时,薛老师抓住珍珠鸟“像不像”小家伙这个关键问题, 打开了文本的一个缺口。

师:作者在文中不叫“雏儿”, 叫它“小家伙”。你再读一读, 注意小鸟的表现, 圈出那些动词, 想一想:哪一件事干得最像“小孩子”?

师:感觉新鲜, 有点兴奋, 玩个不停, 爱闹腾。你能把这种小孩子的样子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师:课文写的是小鸟, 但你们看到的是自己, 真好!谁来读一读?把你那种贪玩的感受表达出来?

师:作者把小鸟当作小孩来写, 足以看出他对小鸟的喜爱之情。假如你在家做作业, 有这么一只淘气的小鸟, 在你的周围飞来飞去、蹦来跳去, 闹腾个没完, 你会怎么看?

师:作者是作家, 为何却那么喜欢小鸟的闹腾?

在薛老师的步步引导下,学生发现作者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有生活情趣的人, 所以才会觉得小鸟的闹腾也是一种生命的美!读这样有趣的文章是在和有趣的人交谈,我们的生活才会有趣。

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珍珠鸟的表现就像自己小孩子时一样可爱、顽皮、淘气和乖巧。通过这样一种沉浸、体认、对话式的阅读,学生没有从文本的表层滑过去,而是从中切切实实体会到作者的生活情趣,领会到自己该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真正改变学生,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识理趣

好的散文通常都带有一定的哲理性,背后有一定的建构、推断、隐藏的逻辑,要实现散文教学理性和趣味的高度融合,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能只止于感受情意,而应该带领学生跳出文本,在生活中进行一番思辨,上升到一定的哲理高度,让学生领悟“理”,也就是“识理趣”。

《珍珠鸟》这篇散文就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在学生感受了作者的情意之后,薛老师让学生抓住文章的“文眼”:“信赖, 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句话提示学生阅读文章时要抓住“文眼”并能准确领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然而学生并没有深層次地理解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教师需要在学生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 提出饶有趣味又值得深思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师:读书要善于思考, 敢于提出新的问题。老师有这样一个问题:笼子里的两只大鸟, 看到小鸟落在人的肩上睡着了, 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通过这样一番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鸟要相信人, 人更要相信人!只有相互信任, 才会有美好的世界;相互伤害, 相互防备, 这个世界就会到处都是笼子”这样的人生哲理。课程进行到这里,薛老师认为还不够,为了让学生有更进一步的深刻理解,薛老师继续追问:“请同学们回家和父母一起思考:假如把大鸟从笼子里放出来, 它们会落在人的肩上睡觉吗?”这样的教学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言语思维,为学生打开了阅读文本的新视角,使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我们可以说是富有张力的。

寻文路——懂情怀——识理趣,这样有梯度的三个散文阅读教学台阶,让学生的学习犹如登山一样,避免了同一水平的简单重复,从而充满了思维的挑战,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由“文路”到“情怀”到“理趣”,对散文阅读教学来说是具有普适性的教学路径,教师可以借此教学同类散文,实现由这一篇到这一类的教学跨越。同样,学生在阅读散文时也可如此。好的散文阅读教学,能让学生越学越聪慧,最终实现教师教得准确,学生学得充分的目标。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