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敦煌
2021-11-12林楠
林楠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些唐诗中的“阳关”“玉门关”“大漠”描绘的正是敦煌。在这个群山拥抱的天然小盆地中,祁连山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绿树浓荫挡住了黑风黄沙。沙漠奇观神秘莫测,戈壁幻海光怪陆离。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奠定了敦煌千年文明的基础。
公元366年,前秦名僧乐尊和尚云游至此,遥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仿若千佛闪耀。于是心有所悟,决定在此修建洞窟,从而开创了敦煌璀璨的佛教文化。历经各朝各代的开凿兴建,无名匠人用虔诚与技艺,在一斧一凿间开窟造佛,在一笔一色间描绘壁画,为后人留下史诗级的艺术瑰宝。735座洞窟,2400余尊彩塑,45000多平方米壁画,浓缩了古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造诣,千年累聚,从未中断。作为历史的记录者、墙壁上的博物馆,“莫高窟”和它的姊妹窟“榆林窟”描绘了中古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著名作家余秋雨曾经这样描述:“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
过去与未来永远是时间轴的两端,这中间到底有多少种对话的方式,或许处在当下的我们才会给二者带来交流的机会。1930年代,当时还在巴黎留学的常书鸿(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无意间发现《敦煌图录》,他惊讶于自己竟然不知道在祖国还有这样一座艺术宝库。他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带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建立起敦煌研究院。他们克服西北大漠的艰苦环境,坚持壁画修复、整理流散文物、撰写学术论文、举办展览、出版画册等一系列有意义的工作,在守护的同时让更多人意识到莫高窟的文化价值。
这位“敦煌守护神”的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愿意为敦煌奉献毕生的守护者与传承人。几代人的努力让敦煌艺术这部无字天书变成了系统可查的敦煌大图典。1985年,侯黎明在敦煌研究院最初扩编时申请来这里工作,30余年间他一直从事着敦煌壁画临摹、负责国内外敦煌艺术展的策展与设计工作。从最初的西方油画专业转向具有敦煌地域特色的岩彩画创作,他身体力行地在敦煌艺术这个广泛语境下,积极探索着从传统艺术向现当代艺术的转化。同样曾经在敦煌研究院从事壁画临摹与修复多年的高山走出体制,以研究和修正的方式重现敦煌壁画失去的光彩,经过现状临摹、复原临摹、整理临摹到最后再创作临摹。他与来印法师筹办的莫高艺术学校正在建设中,他们希望培养青年艺术人才,将敦煌壁画艺术有创造性地传承下去。
时代终究无法停止发展的步伐,敦煌值得拥有属于她的当下与未来。2016年由朱小地建筑工作室主创的《又见敦煌》剧场落成。《又见敦煌》的总导演王潮歌采用“走入式”情景剧场演出技术,将宏大的叙事、跌荡的情节化为丰富的感官体验。从事了30多年的酒店设计,设计师陈向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心心念念想要创造的具有东方文化属性的酒店品牌系统,会在敦煌落地。2015年至今,他将全部设计精力投入到东驿·敦煌,建筑造型、空间处理、材料选择都在西北传统民居中获得灵感,建筑群和沙地景观、自然植被完美融合。一心扎在敦煌做设计的陈向京经常独自驱车,前往一些连本地人都不曾涉足的地方。
敦煌正带着她的历史向我们走来,自然、生命、信仰、艺术在这里汇合,从敦煌延续,散布于中国和世界。看过前人创造的辉煌,今人在这里重新拾起创作的火种。敦煌需要怎样的未来?我們需要怎样的敦煌?四季更替,安静如她,当你的脚步行至此处,请听一听心的声音。
路易威登城市指南推荐
1. 位于阳关附近的葡萄干晾房,是葡农充分利用戈壁的光热资源,晾制葡萄干的生土建筑。墙壁用土块砌成,留有许多方形花孔,便于通风,又使阳光不会直射在垂挂的葡萄上。晾房木橼上设若干“挂架”,用树枝、铁钩或麻绳固定,以挂晾葡萄。晾房成为地区特色,为新兴的建筑带来了灵感。2.“祁连冰川润敦煌,戈壁湿地百草香;水草丰茂党河旁,敦煌味道碱草羊。”敦煌是优质羊肉的生产基地,敦煌的羊吃的是戈壁湿地的碱草,或是为葡萄园里除草梳叶,放养的方式让肉质更加鲜美。3. 位于敦煌市中心的沙洲食驿可以品尝到各色西北美食,由于地处多民族融合的交汇之地,敦煌也包含了少数民族的特色美食。4. 敦煌物产丰富,主要的作物是棉花及小麦、玉米、水果等。其中葡萄干、枸杞和各色坚果非常著名。5. 敦煌由于特殊而丰富的地貌特点,除了文化旅行,徒步冒险、野奢之旅也在敦煌蔚然成风。由碧玥酒店提供的沙漠腹地、落日星空之下的沙漠晚宴令人向往。
旅行的意义
在国学大师季羡林眼中,敦煌是唯一一个汇聚四大文明体系的地方,多民族政权在这里轮番上演,东西方文明在这里汇聚,它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互鉴的结晶。设计师陈向京眼中,“敦煌是唯一一个可以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同时看到沙漠、戈壁、雪山、雅丹等多重地貌的城市。”每次踏入苍茫大漠的一瞬,空间和时间都被无限地放大和延伸。脚下是古老的丝绸之路,抬头是璀璨的星空,沙漠与星空构成的画面,是俯仰之间的伟大和渺小。于起伏的沙坡间寻一片绿洲,映着芦苇丛的倒影与水波,约上三五好友结伴而行,体味一次浪漫的沙漠野奢之夜。在敦煌没有寂寞,倒是有很多惊喜。尤其当你遇到烦心事时,一个人置身于豁达的自然中,所有问题便化为乌有。
生活在日趋多元的世界,文明之间的对话愈发强烈。彼此包容、共融的价值体系才是世界的大同。敦煌从历史走来,它不只属于中国人的过去,更属于全人类的未来。敦煌文化属于中国,但敦煌学属于世界。当东方文明不再缺席世界舞台,支撑中华文明精神高度的敦煌将是最好的寻根之地。踏上绵亘数千載的丝绸之路,走进这座“沙漠中的美术馆”,感受中国艺术在千年间的风格流传与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