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角蓟马属种类及一中国新记录种记述
2021-11-12刘惠高玉林张宏瑞
刘惠 高玉林 张宏瑞
中图分类号:S 433. 89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688/j.zwbh 2020262
长角蓟马属Franklinothrip3隶属于缨翅目Thysanoptera锯尾亚目Terebrantia纹蓟马科Aeo-lothripidae,世界已知17种,国内记录4种。Crawford于1909年首次描述Aeolothrips vespi-formis,1912年Back以该种为模式种建立了长角蓟马属Franklinothrips。长角蓟马属种类均为捕食性,系统研究长角蓟马属种类对促进我国纹蓟马科的分类及捕食性天敌昆虫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纹蓟马科Aeolothripidae世界已知31属231种,其中仅有4属种类超过10种;国内目前已知纹蓟马科4属19种,即纹蓟马属13种,扁角蓟马属Mymarothrips 1种、扇蓟马属Rhipi-dothrips 1种和长角蓟马属4种。长角蓟马属种类分别为:大长角蓟马F.megalops、铃木氏长角蓟马F.suzukii、谭氏长角蓟马F.tani和蜂形长角蓟马F.vespiformis。长角蓟马属部分种类栖息于高大乔木树冠处的叶片,部分种类栖息于矮小灌木或禾本科杂草。长角蓟马属种类均为捕食性,成虫、幼虫均以其他小型节肢动物为食,行动速度较快,雌虫腹部节Ⅰ~Ⅱ明显窄缩,形似蚂蚁或胡蜂。我国已报道大长角蓟马、细长角蓟马F.tenuicotnis、蜂形长角蓟马可以取食温室蓟马Heliothrips hae-morrhoidalis,细长角蓟马和蜂形长角蓟马取食红带滑胸针蓟马Selenothrips rubrocinctus。在加利福尼亚用哈加长角蓟马F.orizabensis可有效控制牛油果上的有害蓟马,在欧洲哈加长角蓟马与蜂形长角蓟马用于防治温室大棚内的有害蓟马。本文通过对长角蓟马属的种类研究,丰富我国长角蓟马属种类,为小型害虫生物防治和天敌昆虫的有效利用提供基础信息。
1材料与方法
1.1采集地点和时间
斯氏长角蓟马F.strasseni分别于2008年6月27日采自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17年3月—4月在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用马氏网收集,2017年9月10日采自贵州省安龙县仙鹤坪国家森林公园,2019年2月24日采自云南农业大学,2019年3月22日采自昆明植物园。
谭氏长角蓟马分别于2014年4月采自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学院,2016年10月采自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圭山国家森林公园,2017年5月采自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2018年5月采自云南省楚雄州武定狮子山景区。
蜂形长角蓟马分别于2012年4月采自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2017年6月采自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燕子洞风景区。
1.2标本采集和制作
蓟马标本的采集与制作主要参考张宏瑞等的方法,采集时将白瓷盘置于植株下部,轻轻拍打植株,待蓟马落入白瓷盘内立即用小毛笔将蓟马移入装有75%乙醇的2 mL冻存管内保存。另外采用马氏网收集蓟马标本。按浸解、洗涤、脱水、制片和干燥5个步骤制成永久性玻片标本。
1.3种类鉴定
蓟马玻片标本的鉴定主要根据Mound等的文献进行。
2结果与分析
2.1长角蓟马属属征
头和前胸背板均无长鬃,触角节Ⅲ~Ⅳ极长,第Ⅲ节长度至少为宽的8倍,感觉域扇贝状。下颚须3节,前胸背板后缘常有横向突起;中胸背板前半部无刻纹,后胸背板无刻纹。腹部节Ⅰ窄,背板Ⅲ~Ⅳ节中对鬃细小且相距较远,腹板有2对附属鬃靠近后缘且腹部两侧有1~2对附属鬃。雄虫体型较小、腹部窄、触角更长以及前翅颜色较浅。
2.2种类形态特征
2.2.1大长角蓟马Franklinothrips megalops Trybom,1912
雌虫翅发达,体双色;头、胸棕色,头宽大于长,头略大于前胸;腹部节Ⅰ~Ⅳ黄色,Ⅲ~Ⅳ前缘部分棕色,Ⅴ~Ⅷ深棕色,Ⅸ~Ⅹ淡黄色;触角节Ⅰ~Ⅳ黄色,Ⅳ端部棕色,Ⅴ~Ⅷ深棕色;前翅具3个完全分离的暗带,第3个暗带较小。雄虫形态特征与雌虫相似,但体型较小,触角节Ⅱ~Ⅳ黄色,其余节棕色。
分布:中国(湖北)、印度、西班牙、以色列、巴勒斯坦、利比亚、突尼斯、也门、索马里、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坦桑尼亚、特兰斯瓦尔、南非、莫桑比克、安哥拉和尼日利亚。
大长角蓟马与蜂形长角蓟马相似,腹部节工~Ⅱ明显缢缩,二者能根据前翅的暗带或触角的颜色鉴别。
本次研究未检视到该种标本。
2.2.2斯氏长角蓟马Franklinothrips strasseni Mound & Reynaud,2005中国新记录种
雌虫:翅发达,体、足深棕色,跗节黄色(图1d);触角节Ⅲ~Ⅳ黄色,其余节深棕色(图2f)。前翅基部前缘色淡,靠近基部至第一橫脉处有横向暗带,暗带中部颜色稍浅,横脉后暗带沿后缘延伸至端部,端部暗带环绕至前缘(图2b)。翅瓣棕色。腹部节Ⅸ~Ⅹ颜色比其余节颜色深。
头部:头宽大于长,颊圆形;后单眼直径为前单眼的2倍;具4对眼后鬃,中对鬃(S1)长于后单眼(图1b);下颚须Ⅱ为Ⅲ的3.5倍;触角节Ⅲ~Ⅳ感觉域由端部往基部延伸,节Ⅲ上感觉域长约为该触角节的2/3,节Ⅳ上感觉域约至该触角节基部。
胸部:前胸背板后缘有横向突起;前缘鬃3对,远离前缘;后缘鬃3对;背片鬃约10根(图1e)。翅瓣鬃5根。
腹部:腹部腹板Ⅰ狭窄,Ⅷ与Ⅸ近等长。腹板Ⅱ具附属鬃2对,无后缘鬃;腹板Ⅲ~Ⅵ后缘鬃2对,附属鬃1对(图1g);Ⅶ具后缘鬃2对,有2对附属鬃靠近中对鬃(S1),2对附属鬃位于腹部两侧(图1h)。
雌虫测量:(采自滇桐)体长3000μm;头长267μm,宽320μm;前胸背板长255μm,宽350μm;前翅长1556μm,中部宽150μm。
雄虫:体色与雌虫相似,但颜色略淡(图1a)。前、中足腿节棕色,胫节基部和端部棕色,胫节中部和跗节色淡;后足腿节和胫节棕色,跗节色浅。腹部节Ⅸ~Ⅹ深棕色。前翅颜色与雌虫相似,但中部有微弱的阴影部分,雄虫前翅端部更为钝圆(图2a)。头长大于宽,单眼间鬃2对,眼后鬃4对,中对鬃较长(图1c)。前胸背板宽大于长,具前缘鬃2对,中对鬃远离前缘,后缘鬃4对,背片鬃3对(图lf)。腹部腹板Ⅱ具1对后缘鬃和1对附属鬃,附属鬃位于腹部两侧,Ⅲ~Ⅶ具后缘鬃2对、附属鬃1对。
雄虫测量:(马氏网收集)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2017-Ⅲ-04,段福成采用马氏网收集;体长2 812μm;头长260μm,宽255μm;前胸背板长203μm,宽271μm;前翅长1600μm,中部宽150μm。
观察标本:1♀,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2008-Ⅵ- 27,沈登荣采自女贞;3♀♀1♂,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2017-Ⅲ-04,段福成采用马氏网收集;1♀,贵州省安龙县仙鹤坪国家森林公园,2017-Ⅸ-10,刘惠采自金佛山荚莲;1♀,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农业大学,2019-Ⅱ-24,刘惠采自常春藤;1♀,昆明植物园,2019-Ⅲ-22,刘惠采自滇桐。
寄主:女贞、金佛山荚莲、常春藤、滇桐。
分布:中国(云南、贵州)、尼泊尔。
斯氏长角蓟马雌虫头部和前胸背板的形态特征与铃木氏长角蓟马相似,但前者触角节Ⅲ延长,前翅仅一条暗带。
2.2.3铃木氏长角蓟马Franklinothrips suzukii Okajima,1979
雌虫翅发达,体深棕色,腹部颜色浅于头部和胸部;触角节Ⅲ~Ⅵ黄色,其余节深棕色;前翅具2个分离的白色条带,前翅端部棕色稍浅。
该种与在墨西哥发现的骑氏长角蓟马F.cabal-leroi很可能为同一个物种,虽然铃木氏长角蓟马的头部明显凹进前胸,而这可能受玻片标本制作的影响,关于二者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分布:中国台湾。
本研究未检视到该种标本。
2.2.4谭氏长角蓟马Franklinothrips tani Mirab-Balou,Shi&Chen,2011
雌虫翅发达,体棕色,腹部节Ⅷ~Ⅹ较深;触角节Ⅰ~Ⅱ深棕色,Ⅲ黄棕色,Ⅳ~Ⅵ黃棕色,端部颜色加深,Ⅶ棕色,基部近一半的颜色稍浅或黄棕色,ⅧⅨ棕色;前翅暗带由基部延伸至端部,在翅中部可达前缘;翅瓣深棕色;足棕色,各足胫节端部及跗节黄色。头部向前延长,略大于前胸,具1对较长的单眼间鬃;中后胸背板无刻纹,中胸背板中部具1对前中鬃;腹部Ⅸ较长,腹部腹板节Ⅲ~Ⅶ具2对后缘鬃、2对附属鬃位于腹部两侧。
雄虫未知。
寄主:禾本科草、木姜子、马桑、石栎。
分布:中国云南。
观察标本:3♀♀,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2014-Ⅳ-24,张宏瑞采自禾本科草;1♀,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圭山国家森林公园,2016-Ⅹ-07,孔博、颜学强采自马桑;1♀,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2017-V-13,张宏瑞、李亚金采自禾本科草;1♀,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2017-V-13,李亚金采自木姜子;2♀♀,云南省楚雄州武定狮子山景区,2018-Ⅴ-16,孔博采自石栎。
谭氏长角蓟马根据其前翅暗带在中部达前缘可与大长角蓟马、斯氏长角蓟马、铃木氏长角蓟马和蜂形长角蓟马相区分。谭氏长角蓟马与日本的长头长角蓟马F.oblongus极为相似,但谭氏长角蓟马触角节Ⅲ长约为宽的14.5倍,腹部背板第1对背片鬃位于钟形感觉孔前,背板节X钟形感觉孔靠近后缘;而长头长角蓟马触角节Ⅲ长约为宽的8倍,腹部背板第1对背片鬃位于钟形感觉孔之间,背板节X钟形感觉孔远离后缘。
2.2.5蜂形长角蓟马Franklinothrips vespiformis(Crawford,1909)
雌虫:长翅型,体具两色;触角节Ⅰ~Ⅲ、Ⅳ基部黄色,其余部分深棕色;腹部节Ⅰ浅棕色,Ⅱ~Ⅲ和Ⅹ黄色,Ⅱ~Ⅲ前缘棕色,其余腹节棕色;前翅两个暗带相连,连接处不超过第二纵脉,第2个暗带延伸至端部,靠近端部处具浅色斑点;翅瓣棕色;足深棕色,各腿节端部黄棕色。腹部腹板节Ⅲ~Ⅵ具2对后缘鬃,Ⅲ具1对附属鬃,Ⅳ~Ⅵ附属鬃2对位于腹部两侧。雄虫形态特征与雌虫相似,但体色较浅;触角棕色,节Ⅲ~Ⅵ颜色稍浅;腹部棕色。本次研究中未采集到雄虫。
寄主:杂草、风藤、变叶木、文殊兰等。
分布:广东(广州)、云南(红河)、台湾;日本、美国、墨西哥、巴西、泰国、澳大利亚等。
观察标本:1♀,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2012-Ⅳ30,谢永辉采自杂草;1♀,云南省红河州建水燕子洞风景区,2017-Ⅵ-01,李亚金采自豆科植物。
蜂形长角蓟马与哈加长角蓟马F.orizabensis相似,区别在于前者前翅端部具浅色斑。日本学者Araraki对蜂形长角蓟马的生物学特性,包括产卵和化蛹进行了详细研究。目前蜂形长角蓟马已经成功应用于温室大棚内防治蔬菜上的棕榈蓟马Thrips palmi。
2.3长角蓟马属中国已知种类检索表(*根据文献描述)
3结论与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谭氏长角蓟马触角节Ⅲ长为宽的10~14倍,腹部背板第一对背片鬃的位置可变,背板节X钟形感觉孔远离后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
长角蓟马属均为捕食性种类,种类较丰富,在广东、湖北、云南以及台湾均有分布。本研究表明我国的长角蓟马属已知5种,分别为:大长角蓟马、斯氏长角蓟马、铃木氏长角蓟马、谭氏长角蓟马和蜂形长角蓟马,其中云南省已发现斯氏长角蓟马、谭氏长角蓟马和蜂形长角蓟马3种。本次研究中未采集到文献已记录的中国已知长角蓟马属种类2种,需继续加强采集、扩大采集的范围和区域,同时需加强对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为小型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基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