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行螺旋CT 与磁共振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
2021-11-12李迎
李迎
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指的是包括了囊性肿瘤、寄生虫囊性病变的一种肝脏类疾病,对于每一病变进行治疗的有关方式都不尽相同[1]。所以,准确地对病变性质进行辨别、诊断,可以为制订出科学且高效的治疗规划给予更多的参照,是得到更为良好治疗效果的前提,同时,对保障预后也是十分关键的。螺旋CT、磁共振都是现阶段临床中对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诊断十分普遍的方式,两种方法在进行诊断期间,具有相应的差别,所发挥出来的作用也各具优点[2,3]。本文主要研究将螺旋CT、磁共振应用于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患者中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9 月~2019 年7 月期间于本院接受诊断的82 例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患者,根据诊断方式不同分为A 组与B 组,每组41 例。A 组,男33 例、女8 例;年龄25~66 岁,平均年龄(45.44±6.86)岁。B 组,男32 例、女9 例;年龄26~67 岁,平均年龄(46.60±6.90)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A 组 进行螺旋CT 检查:借助CT 影像仪(西门子,128 层螺旋CT),检测有关人员应对患者的肝脏全方位地进行扫描,CT 影像仪会在进行检测期间,把不透明标记物放于病变部位的投影图像周围,在检测结束后,患者就可以离开,由检测有关人员把影像传至CT 影像系统,进行更为全方位地分析与研究,最后,明确患者是否出现了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检测有关人员应把扫描间距设定成7 mm,把每一次进行扫描的厚度层设定成7 mm,扫描范围由患者的右侧膈顶直至肝脏下部,借助碘海醇造影剂,在检测动态逐步得到增强后,对患者的肝脏进行延迟扫描。
1.2.2 B 组 实施磁共振检查:在进行检测以前,检测有关人员应保障患者的各类金属物件已被全部摘下,防止给检测设备带来相应的影响;借助磁共振设备(德国西门子,型号:Magnetom ESSENZA 1.5T 超导磁共振)对患者的肝脏进行全方位地扫描,并借助分析与研究有关的图像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更为精确地诊断,明确患者是否发生了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对患者的右侧膈顶直至肝脏下部进行扫描,在进行检测期间,可以依据相应的检测需求来明确最后的检测位置,借助钆喷酸葡胺,检测有关人员在得到的影像中,能够对患者病灶所处部位、大小、密度、形状、是否具有包膜等各类因素进行研究与分析。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检出率、炎性病变检出率,并分析螺旋CT、磁共振的各项影像学表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检出率比较 两组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诊断检出率比较(n,%)
2.2 两组炎性病变检出率比较 B 组炎性病变检出36 例(87.80%)、未检出5 例(12.20%);A 组炎性病变检出25 例(60.98%)、未检出16 例(39.02%)。B 组的炎性病变检出率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螺旋CT、磁共振的各项影像学表现
2.3.1 炎症性囊性病变 螺旋CT:对于炎症性囊性病变患者(31 例),其肝脓肿有关的CT 表现均体现出囊性占位(21 例),CT 值范围10~20 HU,囊壁厚薄不一,张力十分显著,其中,11 例患者的囊肿周围出现低密度影,3 例患者的囊肿中气液平面十分显著,增强扫描使得囊壁体现出中度强化,7 例患者出现梅花瓣样强化。10 例患者的肝包虫囊肿体现出显著性囊性占位,具有较厚的囊壁,囊内密度不一。
磁共振:在肝脓肿囊变中,不规则性长T1 信号、长T2 信号均十分显著,且其较为复杂,增强扫描指出囊肿中具有不规则性强化,囊内的分隔均十分显著,在囊壁周围的强化病灶均较大。在肝包虫囊肿中的信号不一,其长T1 信号、长T2 信号均十分复杂,囊壁具有等信号。
2.3.2 肿瘤囊变 螺旋CT:肝包转移瘤具有十分完整的形态,且其边界也十分清楚,增强扫描指出囊肿由轻到重具有环形强化。在原发性恶性肿瘤中所具有的囊变区域不一,囊壁厚薄不一,增强扫描指出囊壁出现不规则性强化,较少的肿瘤实质具有快进快出 。
磁共振:具有多发性囊性病灶,大小不一,T1 低信号十分均匀,具有较高的T2 信号,具有轻度环形强化。肿瘤实质具有等信号,囊变坏死位置即长T1 信号、T2 信号,增强扫描指出实质强化十分显著。
2.3.3 发育性囊性病变 螺旋CT:低密度病灶即单发性或是多发性,形态、大小均不一,外形具有圆形或是类圆形,边界十分清楚,CT 值范围0~10 HU。
磁共振:水样信号即单发性或是多发性,具有圆形或是类圆形,强化不够显著。
3 讨论
对于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其在临床中是十分普遍的肝脏类疾病,因为其包括炎症性囊性病变、肿瘤囊变等疾病,因此,需要医师应用更多的方法对其进行相应的诊断、治疗,保障最终的效果[4,5]。在对患者进行治疗以前,需要先对其各个病变相应的性质、种类等加以明确,才可以为之后的各项治疗提供更多的参照[6]。
现阶段临床中,大多借助螺旋CT、磁共振来对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诊断,在对门静脉期、平衡期中肝脏组织的总密度进行检测后,可以更为全方位地显示出病灶所处的位置、大小等方面的情况,应用增强扫描,能够掌握各个病灶中的各项血供特点[7,8]。但是,因为囊变所具有的类型、性质等都不尽相同,螺旋CT、磁共振检测得到结果的敏感性、特异性也具有许多差别[9]。本次研究中,两组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了,两类检测方式都能够更为全方位地显示出囊性病变有关的情况,给临床中的各项治疗给予更多的参照[10]。另外,B 组的炎性病变检出36 例(87.80%)、未检出5 例(12.20%);A 组炎性病变检出25 例(60.98%)、未检出16 例(39.02%)。B 组炎性病变检出率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了,磁共振能够由更多的方位进行扫描、成像,以显示出囊性病变中各个组织的成分、血流信号特点等,辅助判别囊性病变的有关种类、性质[11,12]。
综上所述,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诊断工作中应用螺旋CT、磁共振均有较高的检出率,而对于炎性病变,磁共振诊断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螺旋CT。所以,临床中可以依据患者自身的情况,把两类检测方式进行联合,以最大程度地提升疾病的检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