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下 河南现代产业发展的担当与路径
2021-11-12盛见
盛 见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在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的基础上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也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集中体现。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大省、服务业大省和农业大省,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黄河中下游生态保护和治理能力,努力走出一条富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河南方案,体现河南担当。
一、河南现代产业发展优势
与黄河流域其他八个省区相比,河南现代产业具有诸多发展优势。
1.区位交通枢纽地位优势明显,国家战略叠加效应突出
河南位于中部地区和中国经济腹地,各地市特别是沿黄地市全部位于以郑州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的“米”字形高铁网络经济圈,商丘、开封、郑州、洛阳和三门峡位于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沿线,安阳、鹤壁、新乡、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位于京广线沿线,郑州、焦作、济源示范区位于郑太高铁沿线,郑州、平顶山、南阳位于郑万高铁沿线,郑州、濮阳位于郑济高铁沿线,郑州、许昌、周口位于郑合高铁沿线。以郑州为圆心的2小时高铁经济圈初步形成。同时,河南正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新发展格局,“米”字形高铁、中欧班列、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跨境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四条丝绸之路(陆海空网)协同发力,区域和经济腹地效应将逐步释放,为河南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交通区位支撑。
同时,政策优势也较为突出。在中原经济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等众多国家战略的基础上,随着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进一步激发河南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活力。河南发挥自身优势,提升战略地位,在国家战略平台整合中放大叠加效应、政策集成效应、发展协同效应,有条件成为黄河流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2.制造业产业体系完备,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兴工业大省
河南拥有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在41个工业大类中拥有40个,形成了装备、食品、材料、电子信息和汽车五大制造业产业集群,涌现出了宇通客车、中铁装备、中国一拖、郑煤机等一批全球知名企业,成为河南制造的有力支撑。田刚元等学者利用中国统计数据,对黄河流域9省区制造业的集聚和竞争优势进了分析,指出河南、山东、四川制造业体系齐全完备,集聚和竞争优势较明显,而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山西等省区制造业很不完备,且以能源、冶炼、重化工等高污染、高耗能制造业为主导,落实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近年来,河南高起点谋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新举措,砥砺奋进,着力抓好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连续多年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左右的增速,总量连续几年稳居全国第五。
表1 黄河流域9省区制造业的完备程度和优势行业
3.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正快速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农业大省,河南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的特点,拥有太行山、伏牛山和大别山诸多山前平地和南阳盆地以及广阔的黄淮海冲积平原,并且这些平地、盆地和平原都是传统农耕区,土地肥沃,农业生产天然优势十分明显。按照“宜粮则粮、宜农则农”的原则,河南比较适合小麦、玉米、大豆和水稻等粮食作物的种植,特别适合小麦、玉米的生长,小麦规模和综合比较优势均位居主产区首位。
近年来,河南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追求数量和规模的基础上,更加追求质量、效益和品质的提升,在质量效益上“精耕细作”,逐步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2016年以来,着力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统筹推进农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并以“四优四化”为目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赵文英等人根据2017年中国统计相关数据,对我国各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指出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黑龙江等省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位于全国前列。显然,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和山东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完全有条件在整个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引领带头作用。
二、河南现代产业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处于支撑地位
河南现代产业发展基础扎实,优势突出,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这种支撑作用集中体现在制造业和农业发展的贡献上。
1.制造业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河南制造业体系完备,高质量发展潜力巨大,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大。第一,突出的交通区位优势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外在支撑条件。河南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和经济腹地,又处于黄河流域的中下游交界处,更拥有发达的综合交通枢纽优势。且先进制造业多集聚于紧邻黄河的郑州、洛阳两大都市圈,容易对整个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产生直接的深远影响。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河南发挥交通区位和产业优势,强化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联动,推动流域强化区域协同合作,提高高质量发展的水平。
第二,完备的工业门类是提升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韧性支撑。根据区域经济学理论,一个地区工业门类越齐全,那么该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配套越完备,更容易形成地区整体竞争优势,并在地区竞争中表现出较强的防风险、抗竞争的“韧性”。河南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雄厚,具有较强的“韧性”发展基础。只要通过河南、四川等制造业较为完备的省份对整个黄河流域经济要素的循环速度、质量和效率方面进行优化协调,整个黄河流域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仅会表现出较强的“韧性”,而且还会表现出更大的“持续性”。
第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实力支撑。多年来,青海、甘肃、宁夏、山西等黄河上中游省份保持较大比重的传统制造业和能源资源型产业,发展缓慢,水平较低。同时,河南、陕西、四川三省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强增长势头。充分发挥交通区位、开放通道、产业体系、内需潜力等优势,推进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农业高质量发展对黄河流域发展具有全局意义
河南是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粮仓和菜篮子,拥有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本保障功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全局意义重大。第一,肩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是农产品主产区,粮食和肉类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近年来,河南加大粮食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投入,不断扩大高标准粮田的规模,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产量连续 3年稳定在6600万吨以上,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0%以上,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的28%以上,持续保持全国首位,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地位举足轻重。第二,承担着主要优质农产品供给的重要保障。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同时,河南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四优四化”为重点,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抓好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优质蔬菜等十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构建国家、省、市三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肉、蛋、奶、蔬菜、食用菌等重要农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河南农业正在逐步实现粮食安全与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努力实现从“中原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人餐桌”的巨大转变。
三、河南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
1.制造业竞争力不强,后劲不足
河南制造业虽然门类齐全、基础扎实、潜力巨大,但整体上大而不强,在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突出难题。一是产业附加值较低,产品竞争力不强。河南制造业虽然在黄河流域处于第一方阵,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产业附加值不高,价值链中较缺乏研发设计、品牌牵引和供应链管理等高端环节,服务增值环节薄弱,产业低端化、同质化问题突出。制造业中龙头企业较少,特别是带动力强的百亿级龙头企业偏少,仅有45家,与广东(130家)、江苏(145家)、山东(107家)等省相比差距较大。二是创新能力较低,后劲乏力。河南创新型企业较少,研发能力不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2019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约22.7万家,而河南仅4782家,仅占全国的2.1%,不及广东的10%。河南双一流高校、国字号的大型科研院所等高端科研资源较为匮乏,仅有2所双一流高校,而湖北有7所。三是外部竞争加剧,高质量发展难度加大。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人才、技术、资金、平台、创新政策等各类高端要素的大力支撑。这些高端要素具有稀缺性,必然在区域之间引起激烈的竞争。东部发达地区的沿海区位优势、产品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均优于内地省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进一步凸显,势必会对河南制造业造成更大的竞争压力。为争取更多国家政策扶持,强化自身创新发展优势,河南与周边省区之间也展开激烈竞争。
2.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欠佳,质量有待提高
河南服务业发展依附性强,受外部环境影响大。一是居民消费能力不足。居民消费能力是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面。2020年河南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10.10元,比上年增长3.8%,低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的平均水平;2018年河南省内在岗企业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收入处于全国第31位,抑制了社会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二是城镇化率相对偏低。快速城镇化能够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然而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城镇化水平始终处于较低水平。2020年河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43%,比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89%(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低8.46个百分点。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质量较低。服务产业发展总体上滞后,2020年河南服务业GDP占比低于全国均值5.8个百分点,而且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消费服务业发展滞后、新兴现代服务业总量不足,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中占比较低。同时,产业同质化现象较明显,市级商务中心区主导产业基本都在金融、商务、科研等生产性服务业,县区级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还是以商贸零售业为主,多以发展商业综合体作为支撑园区发展的重要目标。
3.农业高质量发展资源环境恶化,竞争优势有待加强
河南农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高质量发展受资源环境约束明显。耕地质量下降令人堪忧,由于尚未建立休耕轮作制度,复种指数普遍较高,土壤肥力下降。水资源短缺形势十分严峻,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05亿m3,常年缺水50亿m3;人均水资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5,长期低于500 m3这一国际公认的极度缺水边缘标准,属于严重缺水省份。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形势严峻,河南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已经严重超标,化肥施用量居全国首位,既损害了农产品品质,又降低土壤肥力,更污染了环境。二是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较低。农林牧渔、粮经饲和农业品质结构不协调,中低产粮食种植面积大,经济作物面积小,优质饲料不能满足需求,设施农业比重偏低,高档优质农产品少,三次产业融合不足。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与种养衔接不紧,农产品加工企业整体实力比较弱,产业链条短、附加值偏低。农业结构与城乡居民高品质消费需求存在差距,农产品品质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低档大宗农产品生产过剩,难以满足居民对农产品优质化、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三是高质量发展的运营体系不健全。高质量发展意识不强,目前全省仅7.39%的规模户、50.58%的农业经营单位进行农产品等级认证,且通过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等较高级别认证的农产品份额较少。规模经营程度低,据河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河南农业经营仍以农户分散式经营模式为主体,规模以上农户仅占全部农业经营户的1.47%。小农户经营规模偏小、经营能力偏低,难以与农产品大市场进行有效衔接,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要求。
四、河南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1.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路径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强国之基,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河南是工业大省,高质量发展潜力巨大,应将制造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在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总体路径是着力构建“556”现代制造业体系,稳步实施6大专项行动计划,积极筑牢要素生态保障,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强省。
第一,着力构建“556”制造业体系。对于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5大主导制造业,要强化投入,强化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对于化工、铝工业、钢铁、建材、轻纺家居等5大传统优势制造业,积极推进“绿色、提质、增效”转型发展,塑造新优势;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和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6大新兴产业,按照《河南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具体要求,要加大培育力度,强化政策引领,加大资金投入,壮大产业规模,打造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一批新的制造业竞争优势。
第二,实施“6大提升专项”行动计划。就是坚持高端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双高引领”,推动“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对接好产业链和创新链,实施技术创新提升专项行动;加大基础关键技术能力的投入,重点强化一批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实施基础能力提升专项行动;着力优化供应链、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强产业链韧性,打造一批万亿、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实施集群强链提升专项行动;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深度结合,以及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融合赋能提升专项行动;立足于区域制造业各自比较优势和分工,推进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区域优势互补,实现区域协同和合作共赢,实施区域协同提升专项行动;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发展的产业生态,重点推进“头雁”企业培育和小巨人培育计划,培育“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实施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
第三,筑牢“四强一优”要素生态保障。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夯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素生态保障。一是强化土地保障。对于重点产业重点项目,要强化土地供给保障,积极挖掘存量用地的潜力,努力盘活存量土地。建立工业土地收储制度,推广混合用地、“标准地”出让等模式。按照“亩产论英雄”的要求,研究制定产业集聚区和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计划和用地政策,大幅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强化金融支持。设立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和产业基金;对于着力构建的“556”制造业体系的重点项目,鼓励银行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对于需要扶持的民营小微企业,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行动;对于政府全力支持上市企业,提高省先进制造业基金等使用效率。三是强化人才支撑。强化制造业高素质人才引进,实施制造业“智鼎中原”工程;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制造业人才队伍,筑牢“河南制造”人才基础。四是强化数据支撑。加大制造业数据采集、传输、归集、运算的数字化程度,扩大制造业数据应用场景范围。五是优化强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企业“直通车”服务制度,不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开展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行动,做好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做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实;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激发企业家创业创新活力。
2.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十四五”及以后时期内,推进服务内容和模式精准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努力建设现代服务强省。
第一,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在现代物流业方面,以建设现代物流强省为目标,重点发展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快递、大宗商品、多式联运、保税物流等特色物流,构建万亿级物流服务全产业链。在现代金融业方面,强化政策引导,聚焦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设立一批产业投资基金,着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在信息服务业方面,加快5G、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全省5G规模化商用。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方面,提升和发展科技服务、创意设计、商务咨询等服务业,大力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在商务服务方面,重点布局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同时,积极推进现代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街区的扩容改造,建设一批专业综合示范园区。
第二,推动生活型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升级。在健康养老产业方面,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强化居家养老的投入,大力支持家庭养老,持续提升机构养老的服务质量,大幅提高护理型床位的比例。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全面完成3A级以上景区智能化改造,在郑州和洛阳大都市圈、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以及沿黄、沿淮、沿大运河流域,积极培育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县,形成全域旅游带。在商贸流通方面,引进新零售企业在豫布局线下实体店,推进智慧商圈建设,创建国家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同时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扩大城市规模,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现代服务内涵和核心功能,引导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
第三,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顺应“两业融合”的趋势和规律,充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先进制造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高起点高质量推进“两业融合”,实现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制造化。加强顶层设计,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培育技术和品牌优势,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实现“两业深度融合”,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互促进,持续提升。积极优化“两业融合”环境,适时调整政策导向,制定适应“两业融合”的统计改革方案,建立健全有利于“两业融合”的统计体系。
3.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按照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产品质量高、产业效益高、生产效率高、经营者素质高、市场竞争力高、农民收入高等“六高”目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第一,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担。统筹粮食安全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将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防范化解粮食领域风险挑战,努力保障粮食增产保质,切实筑牢粮食安全保障。加强耕地保护,严防“占优补劣”以及“沙化、污化、毒化”等退化现象,严禁和防止种粮耕地“非粮化”,坚决守住种粮耕地红线,确保基本粮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编制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整县(市)示范,持续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提高高标准粮田的比例,同步发展节水灌溉,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实施五大行动方案,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进粮食产业三链同构发展。
第二,着力构建提高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产体系。优化农业供给结构,推广优质小麦种植,不断提升粮食品质。按照《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意见》要求,积极推进优质专用小麦、花生、草畜、林果、蔬菜、花木、茶叶、食用菌、中药材、水产品等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和支持农业耕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依法依规有序流转,发展土地流转、托管、入股等多种形式的新型规模经营。扎实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试点工作。加快培育家庭农场,整县推进家庭农场示范创建;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生产技术;认真抓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和土壤污染防治计划;深入实施“四水同治”,加快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发展,强化农业技术装备支撑,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推进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建设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流通等大数据平台。
第三,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服务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印发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2年)》,加快构建立体多元、功能互补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促进各类服务组织多元化发展。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统一经营的功能,鼓励农民合作社向成员提供各类产中作业和产销服务,引导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全程服务,支持专业服务公司为农户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推动供销社延伸服务链条,拓展服务领域,成为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力量。二是加快服务方式和机制创新。一方面要以生产托管服务为重点加快服务方式创新,另一方面引导各类服务主体加强联合与合作。三是完善支持政策体系。要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瞄准重点领域,创新支持方式,提升政策效能。四是推动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研究制定各类作业服务的标准和规范,加强服务合同指导监管,完善服务主体信用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