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废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对策分析
2021-11-12邱胜祥
邱胜祥
(广东省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环境中心,广东 广州 510380)
2020年我国工业危废产生量达到4 498.9万吨(仅统计大、中城市),近年来该数字始终处于增长势态。危险废物成分复杂、规模庞大,对环境带来的威胁较大,为尽可能控制危险废物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本文将对此展开研究。
1 危废环境管理现状和问题
1.1 现状分析
结合图1可直观了解我国大、中型城市工业危废贮存、处置、利用情况。对危废环境管理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我国危废环境管理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企业单位、行业部门、政府均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各单位、部门负责人在危废环境管理方面的思想和行动的自觉性也在不断增强。但需要注意的是,危险废物违法案件在我国的发生率仍然较高,非法转移、倾倒危险废物的情况时不时的出现。很多企业在危险废物警示牌和标识牌设置、危险废物暂存仓库建设、危险废物管理计划编制方面存在不足,这一现状同样需要得到重视[1]。
图1 2020年我国工业危废贮存、处置、利用情况
1.2 问题分析
管理工作造成严重制约;(2)缺乏法律意识。在很多地区的危废管理工作中,法律意识缺乏、执法不严等情况较为常见。由于缺乏有力宣传,很多企业管理层对危废的认识和重视不足,这使得对于危险废物的处理不够专业,对当地环境造成的污染较为严重;(3)缺少专业管理人员。在很多危废管理机构中,相关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例如,不能正确掌握危废数量、种类及处理方法,导致出现危废登记不全面等问题;(4)企业不具备《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由于未能得到环保部门颁发的许可证,很多企业会偷偷地排放含有危废的废弃物,由此引发环境污染问题;(5)技术更新缓慢。部分地区的危废管理部门存在技术更新缓慢,导致管理人员无法及时发现以及应对由危废引发的危险情况;(6)危废处置不及时。很多企业存在大量危废堆积的情况,因此反映出企业对危险废物管理不规范导致库存量较大的问题。积压的危险废物中有废荧光灯管、废小包装桶、污泥、废电池等,这是严重的环境安全隐患,需要引起企业的注意;(7)危废产生数量和类别与环评存在差异。结合实际调研发现,很多企业存在实际危废与环评不符的问题,这与环评工作开展的较早有直接关系。企业不能准确的估算危废,例如没有将试剂瓶、废试剂、废荧光灯管等纳入危废管理,这种情况较为常见,因此很容易引发相关问题。此外,危废转移手续不规范、实际台账与危废的网上申报不符、部分危废未签订处置协议等常见问题,必须设法予以解 决[2]。
2 基于危废环境管理的污染防治对策
2.1 强化源头控制
对于危废环境管理的污染防治,首先,应从源头控制入手,设法实现减少危废的产生量。企业在具体工作中,可基于“三化”原则实现对区域危废产生数量控制,强化源头管控,降低危废排放量。首先,为实现源头控制目标,相关部门应严格审核企业生产项目,设法有机融合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各地区应颁布相关政策以鼓励企业清洁生产,进一步控制危废在工业生产中各个环节的产生数量。其次,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强化自身对危废污染防治的重视,要更好响应国家优惠政策,引入、研发、应用无废或低废生产工艺,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最后,还需要关注企业的危废整改方案编制,相关部门需充分发挥督促作用,同时强化对企业各生产环境的管理与监督,保证企业积极应用清洁能源,更好实现企业危废排放量降低的目标[3]。
2.2 做好危废收集和运输
企业对于内部构成复杂的危废必须按照国家政策要求使用专门的容器进行回收,从而更好收集和利用。在具体实践中,需结合危废的毒性和性质专门设计容纳危废的容器,这类容器需具备防腐蚀、防渗漏、不易变形、较为坚固的特性,同时要将标签贴在容器上,标签上要详细标识危废的名称、性质、容器具体容量、泄露危害、泄露时的应急处理方法等信息。
如果危废是来源于第三产业,企业在统一收集日常生活垃圾和电池及灯管等类型物品时,需做好无害化处理,降低这类危废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同时需要在区域内建设统一、完善的危废回收网络。
此外,危废运输网络的建设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保证危废运输使用专业车辆且能够在指定地点进行处理,同时需将特殊标识贴在危废上,降低运输过程中出现二次污染的概率。
2.3 强化社会监督与公众参与
公众要充分参与和更好开展危废管理的污染防治工作,以保障公众健康。危废管理相关部门需引导、鼓励民众参与到危废污染防治中,同时遵循平等、公开的原则,实现社会监督力度强化,以此更好规范和约束企业的生产行为。如生态环境受到企业危废产品的污染,需结合企业实际生产开展环境影响分析报告的编制。企业需在相关部门对环境影响分析报告审核批准后,再结合危废防治技术、产品生产技术的更新对环境影响分析报告进行重新编制。需要得注意的是,企业应在公共平台上传环境影响分析报告,以此实现对广大民众建议和意见的征询。只有通过政府管理与社会公众参与的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实现对危废环境管理的污染防治。
2.4 其他防治对策
除上述对策外,以下几方面污染防治对策同样重要:(1)强化舆论引导。需结合新《固废法》开展危废普法宣传工作,以此提升公众、企业、政府的相关意识,形成群防群控、齐抓共管、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的危废污染防治工作;(2)提升危废处置利用能力。需结合“避免过剩、适度超前”的原则开展危废集中处置、设施科学布局,同时应开展技术创新工作,以实现危废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对于一些检测、科研机构等,因其产生的危废量较少,不适合以上防治政策,但要解决这类机构的危废难以处置、长期贮存等问题。相关部门应设法提供集中收集危废的暂存场所并促进部门间的合作,提升危废处理水平并降低处理成本;(3)加强培训工作。企业为实现规范化的危废管理,降低环境污染,需要做好自查自纠工作,需在必要时聘请行业专家或第三方技术力量开展危废专项核查及培训工作,以此提升企业危废规范化管理水平。
3 结论
综上所述,危废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强化源头控制、做好危废收集和运输、强化社会监督与公众参与等是可行性较高的危废污染防治对策。为更好地降低危废对环境的污染,应积极开展危废专项整治行动。只有做到以上这些危废环境管理的污染防治对策,才能达到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