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的财富教育
2021-11-12裘影萍
文/裘影萍
说起旅游,别说到国外,我和老伴就是连国内的港澳台都没有去过。前些年终于有了机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定居的女儿、女婿邀我俩去他们那儿住一段时间,顺便游览异国湖光山色,了解异邦风土人情。
由于我和老伴从20 世纪50 年代起就接受传统教育,所以脑海中想象着比利时这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应该是一个花花绿绿的世界,那里的人们花钱肯定大手大脚,居室肯定富丽堂皇。
地处西欧的比利时国土面积仅有30 多万平方公里,人口不及1200 万。首都布鲁塞尔尽管人口只有110 万左右,不及上海的1/20,但可别小瞧了它,布鲁塞尔有“欧洲首都”之称,是欧洲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多个国际组织的总部所在地。
为了让我和老伴玩得尽兴,女儿、女婿还在周末陪我俩去了女儿老板家做客。当车子开到城乡接合部时,眼前出现的是一座三层楼的小洋房。心想,这小洋房里装潢肯定非常考究。在我所在的城市上海郊区,那里的很多农民早就进入小康,走进有些人的家里,就像走进了三星级以上的酒店。没想到的是,走进这位朋友家中,眼前的情景和我想象中大相径庭,室内的装修非常简单,墙壁用普通的涂料涂一下,就好像国内20 世纪70 年代一般家庭的装修那样。果不其然,主人告诉我,这房子是他自己花钱盖的,室内的涂料是自己涂的,地板是自己铺的,连家具都是自己做的。
唉,是否走错人家了?女儿告诉我去的是身价过亿的老板家。趁老板家人不注意,我悄悄地问女儿:“这家人连装修队都不请,莫不是口袋里没钱?我们今天到的这家不是先前说的那个老板家里?”听我这样问,女儿哈哈大笑,接着回答:“老妈,这个人确实是我的老板,他自己装修、做家具并不是没有钱,也不是抠门,而是崇尚节俭。不仅是他,还有很多比利时人都很节约。”
大概是老板从我的眼神中读出了心里疑问,这位通晓汉语的经济学博士用熟练的中国话和我交流起来。我坐在并不高档的沙发上听老板讲述家中的故事。老板谈到,他很富有,但不会乱花钱,对孩子更是要求严格,不会让他们靠上一辈轻轻松松成为富二代。
老板说,他有两个孩子,都已成家。尽管家庭条件优越,但是父母从小就对他们进行勤俭持家和理财教育。从8 岁起,他们开始从父母那里得到零花钱,但金额不多,是每周几枚硬币。孩子们要想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一点一滴地慢慢积攒。当然,如果孩子攒的钱还不够,而他又确实想尽快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可以先向家长借,然后以后慢慢偿还。这样,能够使孩子感受到钱的来之不易。
从12 岁起,孩子们拥有了自己的银行卡,父母就开始教他们如何理财,指导他们怎样储蓄、管理和使用零钱。从14 岁起,孩子们就在课余时间和休息天外出打工,或者在家里从事有偿劳动,如清洗轿车、修剪草坪、打扫卫生、照看邻家的小孩等,以换取劳务费。
正是因为这样的教育,孩子从小就树立起靠自己的双手致富的观念,不会依赖父母过着“不劳而获”的富裕生活。
听完老板的讲述,我恍然大悟:原来,比利时人把钱捂在口袋里并不是在做守财奴,而是为了崇尚节俭。老板表示,家庭富裕不能作为下一代奢侈的理由,因为在社会上并非所有人的生活都是一样的,有的家庭生活富裕,有吃有喝,有的家庭非常贫穷,甚至吃不饱穿不暖,所以孩子从小一定要节俭,长大了要学会理财。
看着女儿老板家简朴的装潢,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相比之下,有些富二代就是温室里娇生惯养成长起来的花朵,遇到大风大雨是否经得起考验?是否有独自生活的能力?在我回国后,每每遇见熟人,都会讲述自己这段所见所闻,将比利时人的财富教育理念与众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