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中西兼收并蓄
——张敏《钢琴艺术简史》的独到之处
2021-11-12
(济源职业技术学校 河南 济源 454650)
2008 年9 月,由河南师范大学的教师张敏编著的《钢琴艺术简史》正式出版。这本书是由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钢琴艺术史领域著名学者张式谷老师作序。张式谷教授是留美归国的音乐博士,主要著作有《西方钢琴音乐概论》,是我国最早开设钢琴艺术史课程的教授之一,并在各大高校教授钢琴艺术史课程。她在序言中是这样评价的:“作者敏锐、巧妙地找到了与现有权威不同的着眼点,将思路绕开过于专业的作品分析层面,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给读者展示了在音乐文化的大背景下钢琴艺术的发展历史,描述了钢琴音乐的风格流派的演变及其审美特质,解释了音乐作品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人文精神。既适合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阅读,也适宜钢琴专业的学生学习研究之用,是一部有一定学术价值、比较实用的史论专著。”统揽全文,笔者认为此书的出版确有其价值所在,本书的特色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一、内容划分更加明晰合理
通过本书中的“西方钢琴艺术简史”章节与周薇所编著《西方钢琴艺术史》,张式谷、潘一飞编著的《西方钢琴音乐概论》的章节划分比较,笔者认为张敏对每个阶段的划分更加明晰合理。以上两本专著都是由我国最有权威的教授所编著的,虽然在内容上也特别丰富,有条理,但章节划分上还是按照以往西方音乐史的脉络进行划分。而本书作者却打破以往章节的分法,不仅把钢琴音乐的发展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西方钢琴艺术简史,第二部分是中国钢琴音乐概述。而且第一部分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早期的键盘音乐时期,第二个阶段是钢琴音乐的黄金时期,第三个阶段是近现代钢琴音乐的多元化时期。每个阶段又分为几个章节,比如,第一个阶段又分为两章:第一章早期键盘音乐的发展,第二章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时期的键盘音乐。在西方艺术史部分,每个章节后面都有一段概述,使读者清晰了解到这一章节所讲时期的音乐文化背景及音乐特点、代表人物。作者对整体框架的把握更加到位,内容划分更加准确到位,明晰合理,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框架,使读者能轻松地理清历史人物的脉络。
二、注重文化背景的诠释
本书用另外一种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在音乐文化的大背景下钢琴艺术的发展历史。作者在“西方艺术史”第二章第一节中提到巴洛克艺术风格时期时写道:“16 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的欧洲,艺术风格一反文艺复兴时期的庄重、均衡和稳定,崇尚豪华、奇异和精雕细琢…”在第三章第一节中写道:“18 世纪后半叶的欧洲,在思想和政治上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法国的启蒙运动在欧洲历史上是继文艺复兴以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并要求艺术表现手法通俗易懂。”在中国钢琴艺术概况方面,在第一章第一节中,本书专门阐述了中国器乐音乐发展的文化根基,从中国古老的民间乐器的演奏、古琴音乐的兴盛一直到中西方文化与艺术的交融。笔者认为,一个理想的音乐学者应该意识到音乐及其所属文化的整体性,他的探索及其成果必然会不断地重建并丰富音乐学的内涵和组织成分。正如英国伟大的人文学者、艺术史大家贡布里希所说:“我们是在为某个问题寻求答案。方法只不过是工具,应该随着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而作相应的变换。”而这本书正是让钢琴艺术发展史和文化背景有机地结合,让读者有了更加广阔的视角,并且充分感受到背后的文化氛围。
三、历史纵横交错与对比
本书亮点是历史纵横交错与对比。如在本书第128 页对肖邦的钢琴创作的总结中,除了介绍肖邦本人及其作品外,还介绍了肖邦是怎样将各种体裁以全新的内容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本书按照历史脉络做了阐述,包括前奏曲、夜曲、波罗乃兹、马祖卡、谐谑曲、叙事曲。其中波罗乃兹源自什么,在古代是什么样子?这一体裁移植到钢琴音乐以后,在哪几位音乐家的作品中出现过?肖邦是怎样把这一体裁达到最高水平的?本书都有一一介绍。又如在书中第104 页第二段,本书总结了19 世纪钢琴制造业的主要贡献与钢琴在乐器中的地位之间的联系。从钢琴制造业的发展而衍生出作曲家对弹奏技巧的挖掘和拓展,从而促进了钢琴创作的发展。作者不论在人物的介绍还是器乐的发展方面,都采用纵向的思维和横向的对比进行阐述的特点,给读者一种立体的视觉效果。正如德国当代音乐史学家布洛克豪斯所指出的那样:“音乐史研究的对象是音乐的历史,这一约定俗称的规定迄今为止还未被音乐史学家们严格地遵循过。之所以不能这样做,是因为人们……必须考虑到音乐所依据的社会、文化发展规律,个人在音乐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且最终还必须与一切社会的横向联系结合在一起,考虑演出的实践与接受的历史。”
四、重点突出,直观易懂
作者将有些重要的知识点加以强调,并且加入大量的乐器、乐谱及钢琴家的插图,使重点突出、直观易懂。如:在第5-12 页对管风琴和古钢琴的介绍中,大量插入了一些乐器的图片,并进行直观的比较,使读者能更深入地体会到管风琴与古钢琴的演变历程。在早期键盘音乐的发展中,作者插入了大量谱例,并对每个谱例进行说明。如第13 页第四段中“这架琴的诞生,标志着钢琴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乐器发展史上的新纪元”对知识点的强调,让读者一目了然,并且能很清晰地把握重点。
五、瑕不掩瑜,日臻完美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笔者认为本书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宏观上讲,笔者认为此书在原有基础上还可以有所拓展。第一,作者在“西方钢琴艺术简史”部分,对20 世纪下半叶的钢琴音乐的发展状况只是泛泛而谈,没有真正地进行深入阐述;在“中国钢琴音乐概述”部分,对作品及人物的介绍只是蜻蜓点水,没有较深入地进行挖掘,对代表作品做进一步阐述。如果能对这两部分做进一步的阐述的话,就臻于完美了。第二,在“中国钢琴音乐概述”部分,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钢琴艺术发展避而不谈,笔者认为此举不太妥当,这段历史也是钢琴艺术发展一部分,应该客观地去阐述此时期钢琴艺术的发展。第三,关于艺术史论著的编撰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将书中的谱例加上音响并非难事,所以如果把每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集中在一张光盘上,会更加引人入胜。
从微观上讲,书中有几点瑕疵。首先,作者在说法不统一时,应该如实把史料中所记载的都予以说明。比如:书中第227 页与“1931 年6 月老志诚的毕业音乐会在北平师范学校进行,他早于丁善德4 年之久,老志诚理应是我国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的第一人”的说法不相符。书中第221 页第一段第七行“献给中国皇帝明神宗的一架古钢琴,后来专供皇宫收藏和宫内赏玩之用”。而笔者在余三乐著《早期西方传教士与北京》中看到,“皇上派宫中乐师登门求教操琴技术,利玛窦本人不善琴法,庞帝我精于此道,就由他执教十天,教乐师们弹会了几首乐曲。利玛窦将这些曲子填上八首中文歌词,于是就有了《西琴曲艺八章》一书。”所以古钢琴在皇宫并非仅供收藏与赏玩,欠妥当。
其次,本书中有些说法的出处不是很明确,并且有几处小失误。如:第221 页“最早的琴行是1850 年英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茂得力’琴行”出处不详;第225 页黑体字“萧友梅是中国第一位音乐学博士”出处不明。失误有两个地方:书中第146 页写柴可夫斯基的第三段第七行的《b 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应该是《降b 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148页第五段中,第一行“1909-1910”应该是“1909-1913 年”。
再者,作者在论述作曲家创作年代的先后顺序时有几处较为混乱,给读者造成视觉模糊。比如:书中第151 页第四段中“斯克里亚宾的后期钢琴作品中,较早1901 年……作于1903 年……作于1908 年……作于1903 年……”;书中第157 页第三段第三行中“作于1890-1893 年……作于1886-1887 年的……最为著名”;书中第163 页第二段第八行“弗朗克的钢琴作品以……(作于1884 年)……(作于1886 年)……(作于1885 年)著名”等等。这些在再版时,都可以修正。
六、小结
最近几十年,在我国以史论的形式对钢琴艺术的发展进行的梳理屡见不鲜,笔者进行统计如下: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周薇的《西方钢琴艺术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张式谷、潘一飞编著的《西方钢琴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何上峰的《西方文化中的钢琴音乐》(西冷印社,2006)等。论文则有徐元勇的《西方钢琴音乐史简述》(音乐艺术,1985 年第2 期),周薇的《西方钢琴演奏艺术史鸟瞰》(中国音乐学,1987 年10 月),傅利民、陈云华编译的《钢琴演奏史》(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8 年第2期)等。在以上统计的钢琴艺术史研究中,几乎所有的论著都是以西方钢琴艺术史为主线,很少涉及中国钢琴艺术史。而张敏所编著的《钢琴艺术简史》,正如张式谷教授在序言中所讲“该书将中外钢琴艺术的发展历史集于一体,感受到作者正尝试着将西方钢琴艺术史与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脉络与内在联系整体地介绍给读者的努力。”第二,对钢琴艺术史的编撰上,张敏在学习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融汇中西,兼容并蓄,融合众家之所长,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她本人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和对待学术的热情值得我们学习。第三,对中国近现代钢琴音乐史料收集及相关深入研究的论文、论著比较少,有待我们去挖掘史料、去研究,并进一步推动中国钢琴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
注释:
①出自由蔡韧记录整理的《关于〈西方钢琴音乐概论〉的话题——和张式谷博士谈书论乐》。
②这句话转引自上海音乐学院,任怡《观照钢琴音乐的大文化——中国钢琴艺术理论发展综述》。
③出自《音乐学概论》,俞人豪著,人民音乐出版社,第30 页,第8 行。
④出自《老志诚传》,莽克荣著,中国文联出版社,第45——46 页。
⑤出自余三乐著《早期西方传教士与北京》中第8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