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原点
——清代学术能否实现传统学术的新陈代谢

2021-11-12

黑龙江史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经学梁启超学者

侯 俭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81)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总结有清一代的学术,其言曰:“综观二百年之学史,其影响及于全思想界者,一言以蔽之,曰‘以复古为解放’”。清代学者持怀疑的态度,以实证的方法节节复古,其对于传统的束缚也是层层的解放。“悬崖转石,必至于地不止”,这样的复古最终会回到传统学术的原点,如果能够转身移步以解放的思想重新思考客观实际,关注自然、重视创造,未尝不能突破“经史子集”四部的窠臼,别造一新境,实现传统学术的新陈代谢。近代中国学术的革新,主要是因为西学东渐的影响,传统学术在外敌入侵,国家危亡的境况下不适于用,遂逐渐瓦解,或消亡,或革新,最终以西方标准建立起了新的学术体系。本文主要是设想在没有西学东渐的情况,清代学术的充分发展能否凭借其内在的动力实现传统学术的新陈代谢,这样一个新的学术体系,将能够适应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并保留中国传统的特点,同时与西方主导的现代文明迥然不同,古老学术的这一创造性转换,思之令人神往。

一、清代学术兴起的原因和基本特征

(一)清学兴起的原因

清代学术兴起的原因一是对于晚明心学的一个反动,梁启超开门见山道:“故晚明理学之弊,恰如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之景教。其极也,能使人之心思耳目皆闭塞不用,独立创造之精神,销蚀于零度”。晚明学问致力于“不可捉摸”的形而上的研究,使人务虚而不务实,风气所向,举国靡然从之。清初颜习斋讥讽宋明理学这种习气道:“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学问之风气如此,则转变这种学风是势所必然的。

由宋明理学到清代考证学也是儒学内在演变的一个结果。程朱、陆王的义理之争在明代继续发展,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到了明代这一争论在理论上久不能决,儒学内部逐渐不约而同地返回到经典文本,期待以诉诸训诂的方法来明确义理。余英时将一思想史的内在发展称之为内在的理路(inner logic)。

清儒从事考证学的研究一个外在的原因是清廷的高压的文化政策。有清一代钳制思想,大兴文字狱,学者惮于文网,纷纷从事考证,既以保身,“亦以纾死”。章太炎和刘师培是从最早从外部环境来考虑清学的起因问题。刘师培说:“才智之士,惮于文网,迫于饥寒,全身畏害之不暇,而用世之念汨于无形,加以廉耻道丧,清议荡然,流俗沉昏,无复崇儒重道,以爵位之尊卑,判己身之荣辱”。

(二)清代学术的基本特征

清代学术,顾炎武始开其端。炎武为清学树立了旗帜。其言曰:“古今安得别有所谓理学者?经学即理学也。舍经学以言理学者,而邪说以起”。“经学即理学”就是清学的旗帜,清儒不再谈玄说虚,而是回归经书,希望通过训诂的方法来探求圣人的真义。其学风讲究“实事求是”,严谨扎实,具有科学精神。

清学一个基本的特征是科学的研究方法,清儒用这种方法治学,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整理了大量的古代典籍。梁启超对清学正统派的治学特点进行了归纳,他说:“一,凡立一义,必凭证据;二,选择证据,以古为尚;三,孤证不为定说;四,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皆认为不道德;五,罗列同类事项,作比较研究;六,采用旧说,必说明出处;七,所见不同,则相辩诘;八,辨诘以本问题为范围,词旨务笃实温厚;九,喜欢专治一业,为“窄而深”的研究;十,文体贵朴实简洁,最忌言有枝叶”。此皆科学的归纳方法。

清代学者治学能为学问而学问。清儒多耿介恬退之士,乾嘉时承平殷阜,学者不为生计所忧,因此可以“空所依傍”,治学但以求真为目的。这种治学态度加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于是便具有解放思想的作用,可以对过去的迷信逐一予以破除。“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第二步,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第三步,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夫既已复先秦之古,则非至对于孔孟而得解放焉不止矣”。既对于孔孟而得解放,如能坚持实证的态度,抛开一切负担,重新思考客观现实,也许会实现学术的新突破。

二、清学突破传统学术的可能性

(一)对古代文献的实证研究有可能出现学科分化

清儒以“经学即理学”为旗帜,以实证的手段对于古代典籍尤其是经学典籍进行整理和研究。戴震谈到治经学时说道:

“至若经之难明,尚有若干事:诵《尧典》数行,至“乃命羲和”,不知恒星七政所以运行,则掩卷不能卒业。诵《周南》《召南》,自《关雎》而往,不知古音,徒强行以协韵,则龃龉失读。诵古《礼经》,先《士冠礼》,不知古者宫室、衣服等制,则迷于其方,莫辨其用。不知古今地名沿革,则《禹贡》职方失其处所。不知少广旁要,则《考工》之器不能因文而推其制。不知鸟兽虫鱼草木之状类名号,则比兴之意乖。而字学、故训、音声未始相离,声与音又经纬衡从宜辨。”

由此可见,当时对于经学的研究持一种极为严谨的态度。若进一步深入充分的发展,对于经学中涉及的音韵、文字、建筑、服饰、天文等能自成一研究领域,各有专门的学者研究,越钻越深,持续发展,并能由古及今,则有可能出现专门化的学科,倘若一旦跳出经学的窠臼,那么附庸未必不能蔚为大国。

(二)对禁欲主义的批判有可能是传统学术转化的枢机

戴震是清代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戴震晚年著《孟子字义疏证》,对于宋明理学的禁欲主义大加挞伐,其言曰:

“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

此书在当时不显,但这种革命性的思想迟早会引发思想界的飓风。既高扬人的欲望,沿此逻辑推演,必要满足人的欲望,求人生的幸福;既要求人生的幸福必要反对一切阻碍人生幸福的障碍,如贫穷、灾荒、疾病等;既要反对一切阻碍人生幸福的障碍,必要发展各种技术;既要发展各种技术,必要产生各种学科门类,则最终会突破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使学人的眼光从伦理转向现实,由尊古走向厚今。

近代欧洲文明的发展也是基于此一点,胡适在《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一文中谈到:

“因为人生的目的是求幸福,所以要经营安适的起居,便利的交通,洁净的城市,优美的艺术,安全的社会,清明的政治。纵观西洋近代的一切工艺,科学,法制,固然其中也不少杀人的利器与侵略掠夺的制度,我们终不能不承认那利用厚生的基本精神。”

(三)章学诚的“六经皆史”的思想有助于使传统学术破除“六经”的束缚

章学诚与戴震在同时代可谓是双峰并峙,章学诚提出了“六经皆史”的思想。余英时在解释“六经皆史”时说“六经皆史”须下一转语,即六经皆史而史不尽于六经,易言之,六经只是古代之史而不是史之全程。中国古代学者信奉“道在六经”,因此数千年学术集中于给六经作注疏,以探求其中的“道”。但章学诚“六经皆史”说一出,沿此逻辑,“三代”的“道”在“六经”之中,唐宋的“道”在唐宋的史中,而当代的“道”在当代的历史中,当代的历史即是当代的现实。此思想的内在逻辑必然能使人眼光由古转今,破除泥古、尊古的迷信。

章学诚说:“事变之出于后者,六经不能言”,已有从六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可能性,倘能进一步充分发展,有助于传统的学术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从而实现新陈代谢。

三、阻碍清学实现学术新陈代谢的因素

(一)文言文欠缺明晰的表达是传统学术进一步发展的阻碍

由于中国古代逻辑学一直不发达,古代学者用语有欠明晰,而且古代的学术著作对一些关键的概念往往没有下定义。例如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其中的“史”是史料是史学还是指的就是历史,历来争讼不断。因此学者虽然有深刻的思想却不能明确的表达,使得一些观点显得玄乎其玄,读者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解读,影响学术的进一步发展。

另外,文字也是思考的工具,文字不明晰也会影响思维的明晰性,这是使得中国的传统学术一直处于前科学阶段的重要影响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文言不能清晰地表达事物,而是说学者需要具备极大的勇气,去突破文章的成法,改变、增加或创造词语以清晰地描绘客观的事物。

(二)清儒仍然缺乏彻底的怀疑精神和完成学术革新的自由

笛卡尔在他的《第一哲学沉思录》中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我想要在科学领域建立起某种坚定可靠、经久不变的东西,我就得把我历来信以为真的一切东西全部颠覆,再从最基本的东西重新开始”。1清儒虽然主张“虚己”和“空诸依傍”,但依然局促于儒学的一曲之内,对孔孟之言不敢置一词,比起同时代西方的思想家还是要相形见绌。梁启超形容思想界这种情形道:“如群猿得一果,跳掷以相攫,如群妪得一钱,垢詈以相夺,情状抑何可怜”。

清代严酷的政治环境是造成学者缺乏创造力的重要原因,盛清时虽然社会安定,但学者缺乏自由。学术思想持续的繁荣需要有两个条件:思想自由和社会安定。两者相比,思想自由更为重要,一个文网严密的社会,言者动辄获疚,才智之士皓首穷经,只可钩深索隐,不能别开生面。虽然,清儒倘能始终坚持实证的研究方法,积跬步而终能至千里,学术的革新是有望完成的。

注释:

1. 梁启超著,朱维铮校订,《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9页。

2. 按:本文以先秦学术作为中国的学术的原点。

3.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12页。

4. 颜元:《学辩一》,《颜元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1页。

5. 参见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325页。

6. 刘师培:《清儒得失论:刘师培论学杂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9-260页。

7.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15页。

8.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69-70页。

9.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12页。

10.戴震:《戴震文集》,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0页。

1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56页。

12.胡适:《容忍与自由》,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第125页。

13.前偈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思想史研究》,第60页。

14.章学诚:《文史通义·原道下》,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2页。

15.笛卡尔著,庞景仁译,《第一哲学沉思录》,北京:商务印书馆,第14页。

猜你喜欢

经学梁启超学者
评《明初经学思想研究》
Contents and Abstracts
梁启超的开场白
梁启超:“我已经是流亡的经验家了”
经学与当代中国
程门立雪
大学者
海峡两岸郑玄学术研讨会开幕辞
有感梁启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