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传播视域下电影院的形象变迁

2021-11-12

戏剧之家 2021年5期

(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00)

电影自1895年由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问世以来已走过百余年的历史。“自从电影传入我国总共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初始传入的萌芽时期、二三十年代的成熟成长时期和新中国时期。虽然电影发展至今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它也是一种成长得最迅速的产业,电影院的历史发展兴衰与电影制造业的发展和不同时代的受众欣赏观念及国家的政治环境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早期的中国电影产业极度依赖西方的文化输入和技术支持,造成了当时的电影文化和电影院过于“西化”。但随着我国社会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国人文化素质和审美趣味的不断提升,中国的电影产业也有了蓬勃发展的态势,电影院发生了历史性变迁,从早期的戏楼影院、露天影院,到现代性的影院,电影院不断在适应社会的发展进程。同时电影院的娱乐属性、文化属性、艺术属性被慢慢地“指向性”释放,电影院在新的阶段拥有着不同的历史性意义。

一、“电影院”的相关概念界定及历史沿革

(一)概念界定

什么是电影院?从字面意思解释,电影院就是电影放映的场所。电影诞生之后就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传播空间,这时,电影院就应运而生。不论是电影诞生早期还是现代电影时期,电影院始终扮演着一个“沟通者”的形象,它始终是人类与艺术之间的沟通桥梁。

电影院创造出一个人与人交流、人与艺术交流的复合式密闭空间,在光怪陆离的银幕上,光与影、音乐与画面之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观影者可以暂时忘记自己的阶层和处境,使自己置身于一个平等、自由、无压力的全新“观影宇宙”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被暂时地打破。在电影院中,每个观影者就像影院的座椅一样,冷静、客观、无差别地注视着前方的银幕,每个人都有欣赏艺术、品味生活、分享美的权利。

(二)历史沿革

探寻电影院的历史沿革,可发现中国的早期电影院能追溯到二十世纪初期。据资料显示,在1908年,西班牙商人雷玛斯在上海北四川路海宁路口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维多利亚大戏院”,这是上海第一家真正的电影院。

在电影诞生之初,电影院并不是一种非常“正式”的场所,在旧上海,电影多在茶馆、酒楼放映。看电影是人们在茶余饭后消遣生活的一种方式,同时,看电影也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多志趣相投的人因为电影汇聚到了一起,这是电影院诞生之后的首要功能体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民大众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电影产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现代电影院以其独特的观影感受、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吸引了大批的观影者。同时,随着大众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更多的观影者偏向于去往电影院观影以获取更优质的体验。于是电影院在新时期又被赋予了新的功能。

二、历史和空间角度下中国电影院的变迁

(一)戏楼影院

早期电影传入中国之后,电影这门艺术并不被当时的人民大众所认可,一些人始终是戏曲戏剧等舞台艺术的追随者,加之当时社会阶层严重分化,进入电影院具有极高的门槛。“其实在电影放映初期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电影院,因为电影和戏剧的相似度极高,短期内影片的放映地点一直与茶楼、戏院等场所重合,并没有自己独立的播放场所,因而在文化层面削弱了电影对人的影响”。在早期的欧洲,一般咖啡厅和酒楼承担电影院的职能,而在早期的中国,人们一般也在茶楼和戏院观看电影。所以电影这门艺术在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下并没有自己赖以生存的实体空间,电影的特有纯粹空间并没有被制造出来,这就使得在电影诞生早期,电影院并没有发挥出其重要功能。

(二)露天影院

随着电影的适应性发展,露天影院作为一种观影场所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在户外集体看露天电影可以说是中国一代人的独特记忆。早期的露天影院在中国农村地区较为常见,一般在晒谷场、学校操场、田间空地进行,农村人们听到有电影放映的消息时常常成群结队赶赴几公里之外的地方观看电影。这时的露天影院极大地满足了普通农民阶层的文化审美需求,同时露天影院也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介质,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公共文化空间的形成。

(三)独立影院

随着电影业的发展,以及大众审美需求的提高、影片质量的提高,电影展映的机会增多,效益也随之提高。早期的茶馆、戏楼、咖啡厅等复合空间没办法满足深层次的观影需求以及呈现绝佳的观影效果,因而电影的相关产业链无法得到延伸,只有建立更加专业、更具体验性的电影院才能保证票房收入,才能固化受众的观影体验。

于是“独立影院”这一新的娱乐消遣场所迅速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传统戏剧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和延展性的缺憾使得电影成为弥补这一缺憾的替代者。电影院从艺术复合空间的娱乐场,变成了一枝独秀的经济生产场、快感体验场、政治负载场、欲望宣泄场,它的娱乐性、生产性、社会性被一步步挖掘并发挥到极致”。

(四)现代影院

现代影视科技的进步,使之前只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的场景变为现实,现代影院以逼真的现场感、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吸引着大批的影众。“在现代影院中,不会再因为胶片切换的倒数而消磨掉对影片内容的专注,也不会因为画质的粗糙、音响的嘈杂影响观片的好心情,同样影院硬件更新换代,适应人体学的座椅、人性化的售票大厅及各式分类通道,以及流光溢彩的观影氛围,都为好的影片锦上添花”。现代影院已经跟随时代的进步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也为现代电影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促使如今的电影院行业呈现井喷式发展势头。

三、电影院作为一种视觉形象在影视剧中的符号表达

(一)作为时代变迁者的电影院

1995年上映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导演姜文的处女作,讲述了“文化大革命”背景下,发生在军区大院几个少年身上的成长故事。影片从马小军的视角出发,通过马小军对往事的回忆,展现了马小军与军区大院里的“坏孩子们”的友情,以及对米兰懵懂的爱恋。

在影片中,年迈的老首长在秘书的陪同下在电影院大张旗鼓地看含有违禁内容的电影,这是他们的阶级特权,他们可以看,但是普通百姓不能。姜文借用这样一件小事侧面反映了当时那个时代的荒唐,在这里电影院作为一种视觉形象就极富时代特色。

《电影往事》讲述了七八十年代中国西北小镇的一个普通家庭对于露天电影的深沉热爱,以及整个家庭与电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悲欢离合。电影糅合了中国人对国产电影的特殊情感与美好回忆,露天电影院串起了影响几代人的代表性影片,如《马路天使》、《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等。这部电影的导演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出生那一年就是影片中女主角出生的那一年,这部电影所呈现的虽然不是我的故事,但是电影中有我对露天电影的美好回忆以及我对当时那个时代的美好怀念。”

影片中的主人公就是在露天电影院长大的,在那个年代,露天电影院以其特有的属性对国人有着深刻的影响力。主人公小兵和玲玲在童年时期因露天电影院获得了无数的快乐和梦想,但是随着一个意外的出现,暗示了主人公童年生活的结束,也暗示了露天电影院这种传统电影放映方式的终结,同时展现了时代的变迁,未来的电影院将以一种更加全新的方式来承载电影放映。

(二)作为向电影致敬和表达喜爱之情的载体的电影院

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的代表性影片《天堂电影院》,主要讲述了一个成长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小孩子多多与电影之间的故事。在电影中,主人公多多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孩子,艾弗特是电影院的放映师,以电影为纽带,将两个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天堂电影院》是导演托纳多雷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在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人对电影最本真、最质朴无华的热爱,主人公多多在电影院里成长生活,在电影院里找到了人生的挚友,寻求到了本质的热爱,一个小小的电影院承载了意大利南部小镇人的喜怒哀乐。

对早期电影进行怀旧和致敬是电影院形象的另一个作用。“《天堂电影院》之所以在这么多年以来一直是众多影迷们心中最爱的电影之一,不但是因为导演借由本片重现了他儿时对电影的记忆,感人至深,更加重要的是,导演通过这部电影记录了一段逝去的电影黄金时代,以及影迷们的人生记忆和与电影之间难分难舍的牵连,表达了自己对电影的浓烈情感”。人生与电影不同,人生要苦得多,但是影片中朱塞佩·托纳多雷对于电影的热爱跟随着镜头成为了一股洪流,席卷了观众。人生虽与电影不同,但人生幸好还有电影。

四、结语

电影院从诞生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一直被赋予不同的时代内涵,如今的电影院更具人性化、体验性和科技感,不断优化带给人们的全方位感受。从早期简陋的电影放映形式,到现在更多新技术给观影者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电影院不断满足着人们的审美需求。电影院作为一种全新的视觉形象,冲击着人们的视觉观感,视觉文化根植于大众媒介传播本身,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孕育着视觉文化的传播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