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传承与发展蒙古族长调艺术的几点思考

2021-11-12

戏剧之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古拉长调蒙古族

(哈尔滨音乐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蒙古族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环境,造就了其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中十分宝贵的财富。而就长调本身而言,具有很高的技巧性,体现着活态传承的技艺,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更是蒙古人民的民族精神的体现。现阶段,长调民歌的生存状况堪忧,许多因素正制约着蒙古族长调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护蒙古族长调艺术,让长调民歌得以承续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从蒙古族长调的艺术价值、传承现状等几个方面浅谈对现阶段长调的认识,并提出一些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建议。

一、蒙古族长调艺术概况

(一)蒙古族长调的历史渊源

长调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现有的研究来看,蒙古族音乐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山林狩猎音乐文化时期、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和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期。公元7世纪前,当时的蒙古族先民生活在额尔古纳河流域,过着狩猎和游牧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蒙古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即狩猎音乐文化,包括狩猎歌舞等。此时的音乐具有词多腔少、结构短小等特点,以短调音乐为代表,长调民歌尚在萌芽时期。公元7至17世纪,蒙古族的生产方式由狩猎生产转向游牧生产,与此同时,其音乐风格也由原来的短调民歌开始转向长调民歌,并且在这一时期长调民歌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时期我们称之为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公元18世纪后,随着蒙古与中原地区联系的加强,受到中原的影响,蒙古地区逐步加入农业生产方式。这一时期随着短调民歌和长篇说唱歌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长调民歌也更加完善。经过这三个时期,长调民歌也伴随着蒙古族音乐的发展进程不断完善,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的蒙古民族特色的演唱形式。

(二)蒙古族长调的艺术特色

蒙古族长调的艺术特点体现在曲式结构、节奏、歌词、旋律等各个方面。长调民歌的曲式篇幅较长,结构一般为上下两个乐句,具有非方整性的特点。曲式以带再现的二部曲式、三部曲式为主。蒙古族民歌的调式都建立在民族五声调式上。长调歌曲多采用散板,节奏舒缓,特点是前紧后松,每个句子在进行演唱时往往先用密集的节奏把歌词唱出来,然后再进行拖腔发挥。虽采用非律动性的节奏,却能从中体会到内在的规律和分寸感。长调民歌的旋律带有很强的装饰性,包括前倚音、后倚音、回音等。

(三)蒙古族长调的演唱方法

“诺古拉(nokla)”这种演唱形式是蒙古人歌唱技巧中最为重要,也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演唱技巧。“诺古拉”类似于一种颤音,是一种运用上颚、下颚以及软腭的抖动而产生的一种波动,这种波动有时是大二度、小三度甚至大三度的波动。这种唱法应用于长调民歌的演唱,使长调民歌极具特色。当然,“诺古拉”这种演唱方法根据发声位置的不同又有很多种类,例如“大诺古拉”“小诺古拉”“硬诺古拉”“下颚诺古拉”等等。此外,还有很多演唱技巧也在演唱中体现,如“浑德日呼”、“柴若勒喝”等。

二、蒙古族长调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蒙古族长调作不仅是游牧文化的代表、草原音乐的“活化石”,更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然而近年来,长调艺术的发展面临很多困难,如何进行传承也成为一大难题。蒙古族长调民歌在2005年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长调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也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在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蒙古族长调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难题。

(一)长调曲谱遗失严重,长调歌曲记载面临困难

近年来,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急剧变迁,传统音乐的衰微、曲目流失严重等已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所面临的首要问题。由于长调民歌有着很强的技术性、技巧性,并且有很大的主观情感因素在里面,主要依赖口传心授的方式加以传承,因此很难进行准确的记谱。加上其特殊的记谱方式和独特的演唱技巧,更让记谱成为一个难题。许多传统的音乐曲目由比例很少的老年人所承载,然而由于这些老年传承人长期缺少演唱实践,其所传承的曲目正在从他们的脑海中消失。当前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对濒危的体裁的抢救,即失传的曲目的保留以及民族和地方风格的尽可能保持。

(二)传承人普遍高龄化,大量长调民歌面临失传

近年来,蒙古族长调的传承面临很大问题。首先,从大的背景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普遍高龄化,甚至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离开了人世。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来看,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传承人不在少数,许多身怀绝技的传承人,年迈体弱,甚至有些传承人未能将自己的技艺传承给后人就离开了人世。蒙古族长调作为一种具有活态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状况更是令人担忧。这也就造成了长调民歌后继乏人的状况。同时由于学习长调民歌高投入低回报的现状,很少有人愿意学。这种传承方式对传者有很强的依赖性,一旦传者去世,或没有可以教授的人时,长调技艺就可能失传。

(三)现代艺术形式兴起,传统艺术受到严重冲击

受现代文化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年轻人对传统艺术逐渐失去兴趣,进而转向新鲜事物,崇尚现代艺术。那么长调民歌所面临的最大的困难便是它难以融入现代人的生活,难以迎合现代人的品味。现如今,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审美情趣的转变,使传统艺术形式受到了很大冲击,而长调民歌作为一种传统音乐,也难免受到冲击。面对世界各地门类众多的文化艺术形式,人们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年轻人在现代艺术形式的冲击下,很快便把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兴趣和喜爱转移到现代艺术中。人们音乐兴趣不断转移,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四)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宣传工作力度不够

由于我国近些年才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问题,制度建设不够完善,部分地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经费投入不足,这些也是阻碍蒙古族长调艺术传承的因素。有些单位和学者虽然想抢救传统表演、演唱艺术,但因为经费不足无法实施。若要建立一些有关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馆等基础设施,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另外,长调艺术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在校园和社会上进行足够的文化宣传,人们对长调民歌的了解不够,不了解长调民歌,又谈何保护与继承。

三、保护与传承蒙古族长调艺术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开展普查,收集整理资料

要想对长调民歌进行有效的传承与保护,开展普查工作便是首要的任务。只有做好普查工作,知道保护的对象及现状才谈得上传承,抢救与保护工作才更有意义。在开展普查工作的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采集作品和记录曲谱。可以通过对长调民歌的老艺人以及传承人的调查、登记、采录、建档工作,全面科学采集蒙古族长调民歌作品,并对其进行合理分类。

(二)保护传承主体,提高文化自觉

长调民歌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广大的人民群众,然而相对而言,青少年对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了解的并不多,可以说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日益递减。当务之急应该大力宣传本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自我意识”和“危机意识”。只有在大的文化氛围下,长调艺术才能让人们更好地为人们所了解。在各种宣传活动或展演活动中,民众可以直接欣赏、聆听到大量的长调艺术作品,唤起民众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提高全民文化自觉,从而积极投身于保护与传承。

(三)加大财政投入,不断创新发展

国家应加大财政投入,支持蒙古族长调“非遗”项目的发展,设立抢救与保护蒙古族长调艺术专项基金,用于资助蒙古族长调的普查、保护、研究以及资助蒙古族长调传承人等。各级政府也应加大对蒙古族长调艺术的经费投入,将保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以保障长调民歌保护工作的正常运行。政府的资金投入也可以运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建立多功能蒙古族音乐艺术馆,设立相关的传承博物馆,用于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和长调艺术的宣传、展演活动等。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对长调艺术进行保存,也让优秀的民族文化进入人们的生活。除此之外,国家也应重视专家指导,建设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探寻更好的方式来传承和发展蒙古族长调艺术。

(四)推动校园教育,弘扬传统文化

国家和政府指定的一系列政保护策外,还应注重教育,让长调艺术在校园文化氛围中得以传承。只有让青少年对传统音乐文化耳濡目染,才能更好地去了解其存在的价值。在学校开设“非遗”课程,将蒙古族长调艺术引入校园,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例如中小学开设艺术欣赏课程,或一些简单的学习。高等院校则可以开设专门的理论研究专业,聘请长调艺术传承人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培养长调艺术的传承人或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才。

四、结语

通过对长调的艺术特色分析,我们能更深刻地领悟到长调民歌存在的价值,了解其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文化正面临严峻的挑战,蒙古族长调艺术正在逐渐失去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传承现状不容乐观。面对这种情况,本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为长调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古拉长调蒙古族
草原的长调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草原长调
古利和古拉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长调
长调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古利和古拉》
———走进去,就感到快乐
蒙古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