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余琐谈
2021-11-12沈飞德
沈飞德
今年3月在与熊月之先生聚会时,欣悉他正在撰写一本中国共产党为何在上海诞生的书,我就约请他选择有关毛泽东与上海的内容供《世纪》发表,于是7月号便有《青年毛泽东与上海的关联》一文。熊先生写的书叫《光明的摇篮》(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7月版),成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进修学员的必读书,我有幸在市委党校静心拜读了这本别具一格的党史读物。
读完《光明的摇篮》,不知怎么就想到“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先生为世人留下了发人深省的“钱学森之问”,继而脑海里就迸出了“上海之问”来。对于“上海之问”,读者一定心生好奇和疑惑,究竟什么是“上海之问”呢?熊先生在书的“引言”中通过1949年5月29日新华社发表毛泽东亲自修改批准的社论《祝上海解放》,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上海是“近代中国的光明的摇篮”,“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他进而以一个历史学家的深邃眼光在归纳中共党史上众多“为什么是上海”的问题基础上,开宗明义地提出一个核心问题,也就是“上海之问”:上海为什么能成为“近代中国的光明的摇篮”?
其实,近年来出版的众多党史图书都关注“上海之问”,但没有一本书像《光明的摇篮》那样始终聚焦核心问题,从“上海、全国、世界”的全球视野和追寻真相的历史维度深刻解析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首次完整提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需要六大相关因素的支撑,并着力于探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发展与近代上海这座中国最优城市之间诸多谜一般的关系。
熊先生是史学大家,读《光明的摇篮》使我更敬佩他善于挖掘、梳理纷繁芜杂的文献档案,以大量生动有趣的历史细节精彩呈现复杂历史,特别精于旁征博引、归纳提炼,发表独家之言、精辟之论,而论述皆以问题为导向,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令人信服。以“高度异质的陌生人社会”为例,作者认为“五方杂处”的人口特点,对于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活动带来至关重要的影响;“自由自立于相互包容”的陌生人社会特点,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在上海从事地下活动,提供了难得的便利性,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而“同乡网络的有效利用”,在于上海是各地移民聚集之地,为各地移民建立、强化乡谊提供了平台,也便利了共产党人利用同乡关系进行活动。
《光明的摇篮》无疑是一本学术性和可读性兼具的党史读物,这一精品力作丰富了党史知识,更给人启迪。我能深切感到作者立意高远,力图通过对“上海之问”的历史诠释,意在传承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红色基因,探寻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历史源泉;由此使读者清晰认识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建党精神的发源地,是一座具有独特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的光荣之城;上海这座城市拥有的丰厚红色文化资源,是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取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我还深切感受到作者之所以坦言这本书是“写给青年人的党史第一课”,那是希望广大青年以党的百年华诞为新征程的起点,不断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牢记初心使命,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就是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光明的摇篮》第一次全面、深入、系统对“上海之问”进行历史诠释,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我以为“上海之问”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把这个上海历史的核心问题研究透彻了,对于发掘上海城市文化资源,特别是红色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塑造上海城市软实力的精神内核,加快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一定大有裨益。 (2021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