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门德尔松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
——以《无词歌》为例

2021-11-12杨云珂

戏剧之家 2021年32期
关键词:门德尔松音乐创作巴赫

杨云珂

(辽宁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一、门德尔松的生平

门德尔松——最具神秘色彩的音乐家之一。他在世人眼中是一个未解之谜,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也始终难以明确。门德尔松曾与柏辽兹一同被誉为“早期浪漫主义音乐家”,但他又是古典主义坚定的拥护者,他终生推崇海顿和莫扎特,坚决反对柏辽兹音乐创作中缺乏规律的自由与幻想。门德尔松的音乐作品也继承了巴赫与亨德尔二人的音乐风格。同时,他还是标题音乐的开创者。复古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这些似乎都适合形容门德尔松,但又没有哪一个可以准确又完整地概括他的风格。

这样一位多面的音乐家,年仅38 岁即英年早逝。其短暂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早期(1809-1825)

门德尔松可以说是年少成才,他在少年时代所展现的音乐天赋世所罕见。四岁就开始跟母亲学习钢琴,八岁时随莱尔特学习和声,并受莱尔特对巴赫尊重和热爱的影响。十一岁的门德尔松写成了50 余首作品。十二岁时会见歌德,后又先后五次访问歌德,使他的创作与德国古典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中期(1825-1835)

这个阶段可以称作门德尔松音乐的升华期。到了1825年夏天,认识门德尔松的人多数都认为他是自然界的一个奇迹,年仅16 岁已经创作了130 首作品。1827 年,门德尔松进入柏林大学学习。1829 年他在柏林歌唱学院亲自指挥演出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这一重演引起了群众热烈的反应和对巴赫音乐的重新认识,推动了巴赫音乐的复兴。此后三年,他游历欧洲各国并进行巡回演出,体验了上层社会的音乐生活且受益匪浅。同时,他还拜访了海涅、肖邦等艺术家,共同探讨音乐及人生。

(三)晚期(1835-1847)

时至而立之年,门德尔松已被公认为存世的最伟大的作曲家,是继莫扎特和贝多芬之后最杰出的音乐家。他这一时期的重要创作《圣保罗》(1834-1836)和《以利亚》(1846)被认为是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创作音乐对门德尔松来说是最重要的事,可他在去世前几年的生活里每天被形形色色的社会活动占满,这带来的压力使他痛苦不堪,已经超出了他的极限。1847 年11 月,在他挚爱的姐姐逝世半年后,门德尔松卒于莱比锡,享年38 岁。

二、门德尔松的钢琴小品《无词歌》

(一)《无词歌》的创作背景

门德尔松创作的《无词歌》,某种程度上来讲受了约翰·费尔德和威廉·陶伯特的作品影响。费尔德与门德尔松幼时的老师——路德维希·贝尔格师出同门,而陶伯特又与门德尔松同为贝尔格的学生。《无词歌》的风格似乎孕育在费尔德的“夜曲”中,陶伯特与门德尔松在创作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陶伯特的音乐大多取材于诗歌,而门德尔松的音乐更偏重描写生活与自然,很多作品来自于他游历各国的印象与感受。就《无词歌》来说,其他抒情小品与之无法相比的,是作者对追求真正的抒情性的执着。

门德尔松一生创作的音乐作品中,钢琴作品为数不多,《无词歌》算是其代表作。首批“无词歌”创作于1828 年,自此之后他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时期,他开始摆脱巴赫等古典音乐家对他创作的影响,逐渐有了自己的创作风格。《无词歌》的风格也并非门德尔松唯一的艺术风格,但是他成熟时期的重要风格体现。

(二)《无词歌》的创作特征

1.《无词歌》的曲式结构

《无词歌》全集中,创作的曲目运用了并列原则、再现原则、循环原则、奏鸣原则及混合原则等,唯独没有用到变奏原则。门德尔松在小型乐曲和简单曲式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刻板的模式,用复杂的手法精心创造出更高的艺术表现。

总体来看,采用再现原则的乐曲中以再现部的动态变化为突出特点。而奏鸣曲式的乐曲仅有三首——第5 首、第10 首以及第39 首,但它们不同于古典乐派时期典型的奏鸣曲式乐曲,都是在再现单三部曲式的基础上进行纵向发展,并且具有以下四个共同特点:

(1)虽然乐曲的发展逻辑采用了奏鸣曲式原则,但仍保持简单再现单三部的规模形态。

(2)呈示部中无明显划分开的独立连接部,或者根本没有连接部。

(3)主部与副部的主题对比不大,并且组合性质体现为统一结构,使呈示部更接近一部曲式的结构内容。

(4)整首乐曲依旧在抒情范围内发展,伴奏织体仍具有统一性,保持了《无词歌》篇幅短小、对比不突出的风格,且与古二部曲式和古奏鸣曲式的结构特点相吻合。

作曲家从音乐内容出发,在奏鸣原则的基础上,利用调性转换的复杂关系形成当时创新式的奏鸣曲式。

2.《无词歌》的和声特点

门德尔松在《无词歌》中运用的和声,总体来看表现得不是十分复杂,仍是大小调体系成熟时期的功能性和声。常用的和弦除了自然大小调体系中的正副三和弦、七和弦和九和弦之外,还有半音体系中的副属七和弦,副减七和弦等。门德尔松常习惯在音乐发展的高潮部分运用连续的属七和弦,再加上它们连续的非正规解决形成了极不稳定的和声功能序进。

在曲集中和声运用最突出的特点,是用来丰富简单和声配置的装饰性和弦外音。《无词歌》中第2 首的第4 小节、第4 首的第6 小节等等,就是运用了外音造成的副七和弦、九和弦的形式。

在创作过程中他还运用到了复合功能的和声,而产生这一功能的途径他用了两种:一是采用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都常用的持续音手法;二是两种对立的和声功能形成的复合功能和声,一起解决到第三功能属性的和弦中。

除了这些以外,门德尔松在曲集中一些乐曲的再现部之前也有一些特殊的、很有新意的手法,会运用属功能以外的和声做准备,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导入手法。

3.《无词歌》的调式特点

在调式的运用上,门德尔松同其他浪漫作曲家一样,削弱西欧特种自然调式,而大量采用大小调式交替的手法。乐曲中若直接转调也大多在近关系调的范围内,较远关系的转调则多是通过同主音大小调交替后向平行关系调进行调性转换,或者先进行平行大小调交替,再通过同主音大小调交替获得。

横向交替是指旋律发展中横向线条产生的调式交替。比如第27 首,这首乐曲在旋律、和声中都进行了和声小调、旋律小调与自然小调的频繁交替,充分获得了调式转换及对比的色彩感。

纵向交替比较典型的例子可以看《无词歌》的第6 首:主调式为g 小调,第3 小节进入的右手旋律为自然小调,而左手伴奏部分为平行大调的和声(降B:ts Ⅵ—D—T),第8 小节之后乐曲主体部分的旋律又改为和声小调。

总之,门德尔松在《无词歌》中丰富的调式交替手法使乐曲的旋律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在传统基础上大量的创新也体现了他浪漫主义风格的特点。

4.《无词歌》的复调手法

由于门德尔松对古典主义音乐的热爱,曲集中复调思维表现得十分丰富、明确。此外,巴赫音乐对门德尔松的音乐创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无词歌》中不光具有由某种固定音型伴奏与主要旋律结合时的复调感,更包括实际的复调手法。具体的手法大概有以下五个方面:合唱织体中的复调手法;流动的伴奏织体与旋律相结合;对比式二声部复调;隐伏复调手法;短小的复调片段。

复调手法的出现极大程度丰富、提高了《无词歌》的技艺,并增强了演奏的难度和器乐化的效果。同时也体现出门德尔松对德国古典传统音乐的重视与传承。

三、门德尔松音乐作品的创作特征及艺术风格

门德尔松处于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的感性、幻想与自由。同时却又体现着古典主义的朴素、亲切、理智与稳重。这是门德尔松独特的创作风格。也正是由于门德尔松能将浪漫主义的音乐情趣完美地融入到古典主义的曲式结构中,他被誉为继莫扎特之后最完美的曲式大师。

门德尔松饱含良好的文学修养,再加上众多名师的教育以及他的生活经历,使他的创作舒适而恬静,很少出现矛盾冲突又极具诗意幻想。作为欧洲音乐史上杰出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和其他音乐家的相比,多了一点轻快细腻,他的音乐创作比较追求精湛的技巧、细腻的情感表达、完美的音乐形式,音乐的抒情性色彩很浓厚,以真挚的情感、唯美的意境和精致的技巧独树一帜。

浓厚的大自然气息也是门德尔松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风格之一。他被瓦格纳称为“大自然的风景画家”,他的作品几乎都是表达对生活以及大自然的热爱,因此大自然主题的创作贯穿了门德尔松的一生。从他始于20 岁欧洲之行开始,门德尔松不断地从大自然中获得美好的人生体验并汲取灵感。比如1830 年问世的著名的《威尼斯船歌》便是创作于旅程中的意大利一站,优美的大自然风情大大丰富了他的审美体验,也激发他创作了《意大利交响曲》等作品。

如果具体到音乐创作上的各个方面来看:门德尔松的旋律创作最大的特色就是抒情性、均衡的主题再现以及一些怀旧的情绪,但他的音乐常开始于小节的中间,因此不会给听众带来呆板的感觉;和声方面,他对于变化半音似乎比肖邦、舒曼和李斯特更加保守,但常常使用减七和弦来增添音乐的紧张感;受巴赫作品的影响,门德尔松音乐创作中的织体结构对位精准流畅;他在器乐作品的创作上也有着卓越的、举世无双的成就,比如《仲夏夜之梦》《赫布里底群岛》等,在传统的古典主义风格的基础上富于创新的幻想性,配器精美优雅。抒情的旋律,新颖丰富的和声,逻辑严密又流畅得多的声部织体以及完美的管弦乐配器,这些都是门德尔松独特的艺术风格。

四、结语

通过前文对门德尔松《无词歌》的分析以及他创作风格的探讨,可以看出门德尔松的音乐创作独特又唯美。他的音乐有唯美的抒情性,却不是激昂的情感独白;有轻盈欢乐的诙谐感,却不是尖锐刻薄的讽刺;有豪放昂扬的情绪,却不是壮烈的英雄气概;有庄重的悼念、愁思,却不是痛苦不堪的悲切。他的创作不以磅礴的气势瞩目,也不灌输伟大的思想或社会意义,可以说他是一个典型的“唯美”音乐家。

门德尔松的音乐能给听众带来强烈的幸福感,并能传递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在音乐创作的发展历史中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不可磨灭的精神财富。

猜你喜欢

门德尔松音乐创作巴赫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巴赫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OEHLBACH(奥勒巴赫)MATRIX EVOLUTION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门德尔松的诚实
西方近代音乐之父巴赫
论巴赫音乐的多重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