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巴赫《C 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46)的演释

2021-11-12臧玉婉

名家名作 2021年2期
关键词:前奏曲句读踏板

臧玉婉

当我们研究如何演释作品时,具有参考作用的不仅仅有作品的谱面信息和创作背景等,一些知名演奏家的演奏往往也能给我们带来很好的启发和示范。因为每位演奏家对作品的理解各有不同,所以将三位演奏家的实例进行对比,总结出最佳的演释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了解作品,帮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看得更远。

一、巴赫《C 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46)简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是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复调音乐更是以高超的复调创作技法,成为巴赫音乐作品中的精品。

《C 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46)凭借其颇具代表性的复调风格受到了很多演奏者的青睐,也成为钢琴演奏者刚开始接触巴赫复调作品时优先选择的作品之一,而在不同演奏家的演奏下,此作品也呈现出了很多不同的演奏风格和特点。

二、巴赫《C 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46)的演奏分析

(一)句读划分

在前奏曲中,需要较高的演奏技巧和巧妙的句读处理,才能使乐曲保持进行感。

古尔德的句读处理由全曲的紧密相连和部分些许跳跃的处理巧妙而又完美地结合而成。这一份跳跃感似乎成了古德尔演奏中别具风格特色的一种处理,但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巴赫创作这首乐曲时使用的是古钢琴,古钢琴本身就没有踏板,古德尔或许就是想用这样的演奏模仿古钢琴的感觉,以达到更大程度接近原曲风格。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古德尔的处理有跳跃感,但右手部分第二拍的最后一个十六分音符却与左手部分第二个二分音符紧密相连,所以这样的跳跃感并没有破坏整个乐曲的连贯性,右手部分也贯穿在了左手的持续线条之中,并与左手线条紧密相连。

里赫特演奏的一大特点是强调了每一小部分的第一个音,也就是左手部分的每个二分音符,使我们在听这版演奏的时候仿佛多出了一个声部,在旋律的底部独自进行,但却贯穿着上方声部。多声部的旋律进行也是宗教音乐的发展特性,所以里赫特的这种处理也更加凸显了这一前奏曲的宗教性,并使乐曲的每一个小部分贯穿在一起,是独立性和连续性的巧妙结合。

席夫的演奏同样没有像古尔德一样采用跳跃式的处理,而是注重各个小乐段的独立性连贯和相互之间的连续性,所以结合三者演奏所带来的效果,演奏前奏曲时还是应该注重乐曲句读间的连贯性,才能更加贴近全曲想要表现的宁静、均衡的特点。

赋格部分,古尔德将每个音都处理得非常干练,各个声部的旋律都十分清晰,尤其将很多的十六分音符演奏得极具跳跃感。如开头第二小节的左手部分,大多是持续的音阶旋律,结合大的旋律线条保持连贯,使各个声部的旋律听起来时而连续时而跳跃。所以即使整个乐曲的节奏十分平稳,严谨地遵守着节拍速度,但听起来却没有单调的感觉,反而灵动、活泼。里赫特的演奏与古尔德相比,除了速度较慢,也没有将部分音处理成跳音的感觉,所以整个乐曲显得更加平稳、庄重,不过不变的是每个旋律声部清晰流畅而又独立地进行,构成了四个声部交替进行的流畅主体。

与前两位不同的地方是席夫有演奏和强调出第二小节左手第二个八分音符的重音,并且在演奏时与前一音符有所分割,使这一重音更得到了强调,并且左手一开始的这一段旋律作为赋格部分的一个主题,在后续有所重复和展开。

虽然后期编辑的版本中多了重音符号,但原谱中不变的是连音符的分割,所以不难理解这一重音符号的产生是基于连音符所产生的句读重音效果,这一处理更像是对于原谱的一种注解。席夫的演奏就比较强调出这一重音,使这一乐句旋律多了一些生动的感觉,也使句读的划分显得更加明显。

(二)力度对比

前奏曲部分,古尔德的演奏十分严谨,除了节奏保持得十分精准、平稳外,连强弱对比都显得没有那么突出,而里赫特与席夫都在旋律进行的大方向上进行了强弱的对比,使作品进行中有一定的起伏,并在倒数第二小节自然处理了一个减慢。对比两种演奏产生的效果,后者的演奏使整个作品虽然短小精悍,却仿佛拥有完整的展开、高潮和结束,更加具有完整度。所以笔者认为,在演奏前奏曲时,除了要仔细地研究每一个音符与音符之间连接处理和强弱对比,还要把握整体的氛围再做出大范围的强弱对比,加上结尾处恰到好处的渐慢,可以使这个短小的乐曲也能拥有完整的旋律进行。

赋格部分,三位的处理还是比较相似的。这也就告诉我们,赋格部分会有主题上的重复和展开,需要做出强弱的对比,才能展现出不同的段落对比,所以主题力度上的设计尤为重要。24 次主题的出现不可能每一次都用 f 来体现,如果主题一出现就用 f,就会显得太过于喧闹,反而无法突出主题。那么,合理地进行安排与布局就是演奏者要思考的问题。在段落一开始如第 1 小节和第 14 小节,主题完全可以轻声进入,因为此时音乐刚刚开始,没有必要太过于张扬。随着主题的一次次进入可以做 mp、mf 至 f 的安排,陈述语气一次次坚定,推至高点。诸如此类的设计不是固定的、唯一的,是演奏者在一定的原则下可以自主选择的。 到了最后几小节,还可做出平缓减慢,使乐曲渐渐走向结束。

(三)速度选择

演奏的速度与节奏是我们完整演奏作品时同样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前奏曲的部分,古德尔全曲的速度处理得相对较慢,大概每拍四分音符只有56 左右的速度,并且全曲的节奏与速度也保持平稳,严格遵守着节拍节奏进行,体现着巴赫复调音乐严谨、均衡的特点。里赫特的节奏大概保持在每拍四分音符74 左右的速度,比古尔德稍快,而席夫的演奏速度会比里赫特还要稍微快一点,也使整个乐曲听起来更加连贯、流畅。赋格部分,虽然古尔德前奏曲的速度与另外两位演奏家相比是最慢的,但对赋格部分的处理节奏相对较快。

前奏曲中,古尔德的演奏速度最慢,离现在所出版的大部分谱例中所标注的112 的速度相差甚远,但古尔德对巴赫的演奏却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分析和借鉴的。

所以笔者认为,速度取决于演奏者的演奏水平。我们追求的不应该仅仅是快速的演奏,而是应该注意节奏和节拍的稳定,这对于钢琴作品,尤其是古典时期的作品来说尤为重要,也可以同时凸显出复调的沉稳风格。同样可参考的还有兰多芙斯卡用羽管键琴演奏的录音版本,因为她在录制时已经70 岁高龄,整体速度更加慢,却同样不失沉稳与优雅。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先用慢速,去体会乐句的连贯性,使手指将每个音都控制得非常均匀,然后再加快速度练习,将乐曲演奏出更高水准,在演奏水平没有达到一定高度时,切不可急切地加速。

(四)踏板运用

踏板的使用也是演奏时需要注意的基本要素之一。赋格部分不加踏板的演奏是毋庸置疑的,而前奏曲部分,在湖南文艺出版社所出版的《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将踏板写在了括号内,并标明原版中是没有踏板的,此处的踏板是编者加入的。

最初的复制版本中没有加入踏板,但是之后版本的编者在乐曲中加入了大的连音线,也许这些连音线正是后面编辑者加入踏板的依据。

再参考三位演奏家的演奏,都没有加入踏板进行演奏,所以笔者认为每一个小部分乐句,即踏板所标注的连接部分,完全可以通过不加踏板演奏出所需要的旋律连贯感和进行感。加入踏板可以使乐句更加连贯,却让音乐变得模糊不清,所以我们需要用演奏技巧和句读的处理将乐句变得更加连贯,从而替代踏板的效果。

三、结语

巴赫《C 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46)虽然是一个看似短小精悍的作品,却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精巧的演奏技巧,除了对整体风格的把握,各种细节的处理也决定着作品演奏的好坏。当然,不光是这一作品,所有的音乐作品都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仔细揣摩,了解适合的演奏技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品,更好地演奏作品。

猜你喜欢

前奏曲句读踏板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某轻客车型离合踏板回位不良研究
短句(主语+谓语)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咬文嚼字”三篇
钢琴踏板的基本用法
论钢琴踏板的正确使用
科技改变生活
前奏曲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