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器乐教学与美育教育的结合发展
2021-11-12高曦
高 曦
太原师范学院
一、少儿器乐教学中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1.审美功能。
美育教育是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力度、速度、音色等要素的分辨以及在练习中对这些音乐要素完成质量的不断追求,逐步提升对声音美的鉴别能力。少儿在学习器乐演奏方法的同时,能够接触并且欣赏到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例如,根据俄罗斯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管弦乐曲《野蜂飞舞》改编的各种器乐作品,由于旋律极快,后人常常用作展示器乐演奏的技巧。乐曲旋律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大黄蜂振翅疾飞,袭击坏人的情景。学生在学习演奏该乐曲的过程中不仅有技术上的追求,还能够欣赏到作曲家对声音形象的准确把握,用简单的音符组合勾勒出鲜明的声音形象,构置出强烈的画面感,让少儿身临其境感受音乐形象的生动活力。
2.情感体验和创作功能。
器乐演奏是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的过程。在完成乐谱中的音高,节奏,节拍,力度,速度等基本要求后,还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情感内容加以了解。通过对背景知识的理解和感受,演奏者完成与作曲家的共情,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能力完成对作品的新的创作。器乐演奏不是无感情地机械式弹奏,需要有情感地投入和情绪地表达,可以像讲故事或看动画一样,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手段让少儿了解乐曲的创作动机和乐曲内在情绪变化,提升少儿技能的同时培养少儿情感体验的共情能力。
3.智力开发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器乐演奏的基础在于少儿的双手灵活程度与肢体协调能力。在追求演奏技能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肢体小肌肉群与末梢神经精细的感触觉,还会刺激大脑,活化脑细胞,增强记忆力、提高注意力,对少儿智力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对乐谱和音高旋律的感知和记忆,能够活化大脑中语言中枢,提高语言能力。而器乐演奏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科学的持之以恒的训练,更需要毅力、耐力、信心和勇气。将音乐作为工具,引导少儿逐步树立自信心,培养少儿站上舞台的勇气,在追求音乐美的同时完成对少儿的智商情商的培养。
二、器乐教学中美育教育的实现方式
1.合奏,排练培养少儿社会交往能力。
人类自产生之日起就合群而居,以群体的形式生活着,个人只有通过社会群体才能被纳入社会这个体系里,所以对于少儿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器乐教学中的合奏重奏训练为少儿提供了与同伴沟通配合的平台。以音乐为媒介,同伴间容易获得共同的话题。一起排练的期间,在空间和时间上都为少儿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大家在演奏中既各司其职,又互相融合,竞争与合作并存,沟通与交流同在。在群体中每个人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整体的一分子,为了共同的利益,群体中成员都要以集体目标为目标,以大局为重服从管理。在以音乐整体的完整性为首要条件的合奏集体中,我们同样需要学生具有全局意识,既要保证自己的演奏准确,又要时刻关注同伴的动态,耳中聆听音乐的立体呈现,眼睛时刻关注指挥对各声部的示意。在潜移默化中,动人的旋律、合作的美好体验都渗透到了少儿的生活中。
2.音乐创作,即兴演奏。
对于少儿创造力的培养也是美育教育中大力倡导的,让少儿除了有发现美的眼睛更具备创造美的能力。鼓励少儿创作音乐作品,可以锻炼少儿的创作能力还能增强其自信心,获得创造美的勇气。初级入门期可以在欣赏音乐的同时用小打击乐加入简单节奏型伴奏,之后可以鼓励少儿用简单的音高乐器创作短小乐句并演奏,积少成多逐步实现乐曲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少儿对于声音的探索由浅入深,对于声音旋律的美也有更深的体会。
3.提升少儿人文素养。
好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牵动人的情绪,影响人的心情。那怎样才能称之为好的音乐?必定是能够打动人心的音乐。要想打动人心,绝不是苍白如纸的演奏,内涵是让音乐丰富饱满的灵魂。而丰富内涵的最好方式就是多了解多体验:多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乐曲形式及内容等;多体验音乐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它的跌宕起伏,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将自己的理解注入乐器的演奏中。
我们以《春节序曲》为例,简单阐述如何通过具体作品提升少儿的人文素养。《春节序曲》由我国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先生于1956年创作,是管弦乐作品《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作曲家早年在延安革命根据地生活时的体验和感受,给予了他创作的灵感,向大家展示了根据地人民在春节期间热烈欢腾的场面。乐曲以陕北民间秧歌的音调和节奏为素材,按照“秧歌”的结构写成。在对以上内容加以了解后我们再进一步的去聆听乐曲,其明快的旋律、热烈的秧歌锣鼓节奏,令人不由自主的就联想到过年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舞者们拿着扇子、手帕、彩绸等道具,装扮成各种人物形象,变化着丰富的队形,伴随着音乐锣鼓的节奏表演歌舞的喧闹景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甚至扮演秧歌中的角色,简单学习锣鼓节奏。当少儿有了体验感,对于乐曲的领悟会更形象更有乐趣,对民俗风情、地域风貌有更新的认知,甚至由此带来民族自豪感。
三、结束语
音乐是语言外的另一种沟通工具,它传递着丰富的力量。我们要挖掘出它巨大的积极向上的价值来引导学生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