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1-11-12云南广播电视台李云亮
文 / 云南广播电视台 李云亮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主流媒体如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宣传工作,责任重大。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1902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概念。(梁启超《中国历史上之民族研究》)费孝通进一步明确:“我将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11亿人民。它所包含的50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它们虽则都称为‘民族’,但层次不同。”(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抗日战争期间,由云南青年聂耳作曲、田汉填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反抗压迫与侵略的最强音——“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华民族”得到广泛传播,凝聚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进一步增强,绘就最大同心圆,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石更加稳固。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发展,我们构建了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和拥有14亿人口的统一大市场。统一、通用的语言文字是破除语言障碍、文化隔阂的重要工具,是保证交往沟通更顺畅、表情达意更准确、共同协作更高效的一把金钥匙。而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无疑是各族人民的共同使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青少年通过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掌握更多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获得更多就业发展机会。例如,怒江州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先后对四万多“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群众开展普通话培训。(怒江政府网《怒江:档卡贫困人口已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将如期与全国全省同步迈进小康》)在珠海工作组的对口帮扶下,五年来,18904名来自怒江民族地区的贫困劳动力转移到了广东就业。
三、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传播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众媒体在共同体意识形成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从传播的角度看,互联网的发明是继语言、文字、印刷术、电信技术之后的又一次革命,各种有形介质都数字化,实现了多媒体技术的整合。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了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大力实施“村村通广播”工程,到“十二五”期间,云南已完成了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覆盖。2018年,云南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同年云南省开启16个州市广播电视机构和主要(县、区)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依托融媒体新兴平台,让党的声音传到村村寨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播进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将是下步主流媒体的重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