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过程环境保护”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2021-11-12叶红勇黄可心曹英寒左广玲罗建成
叶红勇,黄可心,曹英寒,左广玲,罗建成
(南阳理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河南南阳473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显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程的任务,也是各类专业课程的任务;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和领导的职责,也是我们每一位专业课授课教师的责任。
“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将思政教育融入各个教学环节,实现专业知识学习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工程类专业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更能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化工是国家的基础和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丰富多彩的产品,使人们的生活得到不断改善。但是,化工产品在生产、运输、使用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危害生态环境、危及人类健康,致使人们对化工行业存在诸多误解。这就要求化工行业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还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度的环保意识。因此,在“化工过程环境保护”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化工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
1 “化工过程环境保护”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___“化工过程环境保护”是南阳理工学院化工工艺、应用化学和生物工程三个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化工过程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了解化工废弃物治理及资源化利用的方法,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育学生爱国守法、规范从业的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环境与环境保护、化工对环境的污染、化工废水的处理、化工废气污染控制、化工废渣及其资源化和化工清洁生产工艺等,其课程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伦理教育等思政元素密切相关,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原理,化工对环境的污染告诉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三废”治理技术提升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工清洁生产工艺蕴含着可持续发展观等。结合“化工过程环境保护”的课程任务和内容,对其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切实的可行性。
2 “化工过程环境保护”课程育人目标
作为化工及相近专业的学生,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化工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行业,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化工在改善人类生活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化工行业安全事故多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危害;部分化工企业的废弃物随意排放,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事故,危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以至于人们谈“化”色变,给化工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基于此,课程团队为“化工过程环境保护”设置如下课程育人目标:
目标1:在人们对化工行业印象普遍较差的背景下,学生要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一分为二地看待,既要看到化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又要学会消除或避免化工带来的负面影响,形成利用对立统一的规律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
目标2:通过化工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了解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和净土保卫战等政策文件,践行科学治污和可持续发展。
目标3:通过化工清洁生产工艺的学习,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化工专业工程师的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3 “化工过程环境保护”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
3.1 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化工过程环境保护”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建设,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授课教师要能够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不断探索“化工过程环境保护”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途径,不断增强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要能够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融合与统一,直面各种错误的观点和舆论,传导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能够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落实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思政育人目标。然而,在物质、精神、网络文化极大发展的当下,有的教师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有的教师故步自封,思想僵化,且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有的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不强,知识结构单一;有的教师学习能力不高,创新意识不强,且自我约束不严,纪律松弛。因此,强化“化工过程环境保护”学科教师的形象,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
3.2 深入挖掘“化工过程环境保护”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资源
在“化工过程环境保护”课程的第一章“环境与环境保护”中,可结合我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巨大成绩和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阐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用对立统一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双方在一定情况下相互转化原理和主、次矛盾关系原理等马克思哲学原理看待问题。可通过介绍“败不掩群,不取糜禾;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和“斧金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等我国古代丰富的环保思想,西周颁布的《代崇令》和《秦律》中的《田律》等我国古代的环保律法,让学生明白我国在古代就已经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并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可结合我国近年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和习总书记的“两山论”,使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
在学习“化工对环境的污染”时,可通过视频介绍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历程、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的两面性,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授化工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时,可通过比较不同化工废弃物处理技术的特点和优劣,对学生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强化其科学治污的信念。可向学生介绍我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和净土保卫战等政策文件,强化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育其爱国守法、规范从业的职业素养。在学习“化工清洁生产工艺”时,可通过介绍Mobil公司使用硅改性的HZSM-5做催化剂,将甲苯歧化过程中对二甲苯选择性提升至98%的先进工艺;杜邦和DSM公司合作开发以丁二烯和一氧化碳为原料生产己内酰胺,进而提升乙烯生产过程中副产品丁二烯附加值等国内外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让学生了解目前化工清洁生产工艺的研究、发展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3.3 改革“化工过程环境保护”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将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化工过程环境保护”课程思政教育,对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探索和改革至关重要。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课堂教学由于学时多,学生和教师相处时间长,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可以此开展“听得到、看得见”的思政教学,充分运用案例法教学、师生和生生合作法教学、翻转课堂、雨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精选和优化的课程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教学。其次,网络教学平台由于能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以此进行“刷得着、悟得通”的课程思政教学。目前,“化工过程环境保护”利用超星慕课平台建有课程网站,可利用此平台向学生展示挖掘和收集到的思政元素,延长思政教育链,也可以通过QQ课程群、微信课程群将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材料,如视频、文档、随想等上传,进行全时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此外,实践教学由于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产中感受生态环境保护、爱岗敬业和可持续发展等思政元素的重要性,可与本专业开设的校外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结合,开展“看得见、听得到”的思政教育。
3.4 改革“化工过程环境保护”教学考核模式
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为了能够直观地体现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需要增加思政考核环节,创新考核模式,在课程的考核体系、内容和方法中融入思政因素。目前,“化工过程环境保护”的考核以检查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为重要内容。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程论文、课堂表现(含考勤)三项,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权重系数分别为0.4和0.6。显然,此考核方式还是侧重专业知识的考核,未能体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在考核体系中体现思政内容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比如学生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对思政内容的讨论、发言或感想,在课程论文中融入了思政元素,开展了一些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师也可以在作业、案例、期末考试等教学环节中加入思政内容等,都可以体现思政教育的考核。总之,通过“化工过程环境保护”考核模式的改革,引导学生不仅要强化化工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同时促进教师不断探索课程思政教育的新模式,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
4 结论
课程思政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举措,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经。在“化工过程环境保护”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对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化工技术人才至关重要。在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地不断提升自己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持续深入挖掘、提炼、优化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积极探索、改革、创新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加强思政内容的考核与评价。另外,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把握住“度”,切勿一味追求“课程思政”而荒废了专业知识的传授。要能自然而然地将思政元素“化云为雨”,于“润物无声”中培养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高级应用型化工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