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市国外松衰退原因调查与分析
2021-11-12曹爱国
曹爱国
(无为市蜀山镇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安徽 芜湖238361)
安徽省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大面积引种栽培国外松(火炬松Pinus taeda、湿地松P.elliottii、黑松P.thunbergii),至八十年代中后期,各地相继出现国外松衰退甚至大面积死亡现象。束庆龙采用与传统病害的排除法和衰退病的相似法,对衰退原因进行论证,认为大多数国外松的衰退原因,可以用森林衰退病学说解释,即引起衰退的各种因素,可以合理地归于诱发、激化和促进三类因素。无为市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引种国外松,“五八”造林绿化时营造国外松面积约2 000 hm,至今已陆续进入主伐年龄,但衰退现象并不严重。2020年,无为市蜀山镇乌龙山、团山林场国外松出现衰退死亡,是该市第一起反映国外松大面积异常病害的报告,其病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此,笔者对林分衰亡原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1 调查内容
1.1 林分概况
发病林分面积40 hm,树种主要为湿地松(偶见火炬松),2010年栽植,树龄12年,平均胸径16 cm,平均树高9 m,初植密度1 650株/hm,保留株数1 400株/hm,郁闭度0.8。未施行透光伐、卫生伐,林下卫生状况较差,林内隙地杂灌丛生。国外松枯死株率5%,其余处于衰弱、濒死状态,健壮株极少。林内单株发病状况基本一致,无侵染性病害的点状或块状发病源;濒死木下部无嫩梢抽生;上部分梢头丛生成鸟窝状,有“簇顶”现象;针叶失绿,整个林分远看灰绿色。
1.2 立地条件
1.2.1 地形地貌
该区域为丘陵地貌,坡向东南、西南,坡位向下,坡度12°。东南向为洼地,易发生冷空气沉降和雪压;西南向位于山口,易受冬季寒流侵袭。
1.2.2 土壤类型
土壤类型为黄棕壤,pH值6.5。山体上半部土壤厚度20 cm,砾石含量40%,土层瘠薄;山体下半部土壤厚度30 cm,砾石含量10%,肥力中等偏下,土壤容重1.6~1.8,质地黏重。
1.3 病虫害调查
1.3.1 病害
2018年发现松枯梢病,危害严重,几乎每株每梢均受侵染,受害枝不发或极少发新梢,所发新梢或侧梢又再度感病,新老针叶枯死;濒死木根腐病严重,残桩上根朽病子实体丛生。
1.3.2 虫害
树干及枝梢均发现蛀孔,危害特征与纵坑切梢小蠹相合,发生较重;马尾松毛虫及松梢螟偶见危害。
1.4 气象因子
无为市年均温度、雨量及日照时长等主要气象条件与国外松原产地相近,但降水特点与原产地迥异:正常年份降雨年季差明显,春季常多雨寡照;6~7月为持续一个月的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8~10月或持续干旱,或暴雨成灾;冬季则寒流和霜冻、冰雪频繁。
2 衰退原因分析
2.1 病虫害原因
衰退林分外观表现与松枯梢病侵染后的典型症状一致:顶芽枯死,丛枝,不发或少发新梢并被再次侵染,新梢、针叶枯死,枝干溃疡、流脂、坏死继而干枯,并发生根腐病和小蠹虫等次期性害虫。但是,松枯梢病病原为球壳孢属(一说松色二孢属)真菌,这是一种弱寄生菌,一般只侵染生长不良的衰弱林木。将国外松中幼林出现整片衰退现象归结为仅是受枯梢病侵染一种原因,显然是不合适的,这是因为生长正常的林分也有枯梢病发生,在雨雪、风折、干旱等外力干预下枯梢病发生程度还会较重,但并不会造成整片林分严重衰亡,其树势会在侵害被遏制后逐渐恢复。枯梢病是一种普遍发生的世界性病害,也是无为市马尾松和国外松的一种常见病害,通常危害轻而无需防治,更未见树龄10年左右的国外松大面积衰退、死亡现象。因此,枯梢病不是造成国外松衰退的唯一原因。
2.2 立地条件原因
该衰退林分立地条件差,砾石含量高,表土层仅20~30 cm,土壤肥力低,土层浅薄或质地黏重,易旱、易积水。国外松较耐旱、耐瘠薄、抗逆性强,能在恶劣条件下生长,这与其根系拥有菌根菌不无关系。作为一种绿化先锋树种,国外松在同等立地条件下生长表现优于马尾松。无为市其他立地上的国外松,有的砾石含量虽高但土层深厚,有的土层虽浅薄但土质疏松、通气透水性较强,林木虽长势不旺但并没有严重的衰退表现,枯梢病发生也不严重。显然衰退林分的土壤条件是导致国外松衰退的原因之一,其造成林木根系不发达,分布浅而易受旱涝,菌根菌难以繁衍,林木长势衰弱甚至无法正常生长。
2.3 其他原因
气候因子对一定区域内国外松影响是大体相同的,多雨寡照会加重病害发生,冰雪、旱涝等极端天气会造成国外松断头和零星枯死,但并不会出现大面积衰退现象。区域内也没有国外松的致死性气候因素存在;林分密度过大,会导致自然整枝严重,材积生长量降低,甚至被压木单株枯死,也未见整个林分异常早衰;风折、干旱等不良外力也只能影响林木生长,不必然造成整片衰亡。但这些不良外力的叠加,显然对林分衰退具有加速和催化作用,也是松林衰退的众多原因之一。
3 结论
国外松整片林分出现衰退现象,是土壤因素、林分因素、气候因素和病虫害因素耦合造成的,很难确定哪一个因素是主要病因,因此是一种林木衰退病。
林木衰退病是诱发、激化、促进三类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是介于传统的侵染性病害(如枯梢病、根腐病)和非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之外的第三类病害。诱发因素是最先开始并长期起作用的因素,即土壤不良、气候不适和林分密度过大等因素;激化因素是第二阶段起作用的外在应力,短期的、剧烈的、一次或多次的损害寄主,如干旱、霜冻、食叶虫害和风折等,使诱发因素的作用更进一步显现;促进因素于第三阶段起作用,如周期性害虫小蠹虫和弱寄生性的枯梢病、根腐病等,促进因素的长期作用使原本生长不良的林木加速衰弱直至死亡。
3.1 主要诱发因素
土壤条件和林分结构是长期作用于国外松并引起衰退病的主要诱发因素:一是土壤条件差。检测表明,土壤容重高低顺序为:黏盘黄棕壤、砾石土、黄棕壤。现场调查发现,土壤容重与衰退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山体下部土壤类型为黏盘黄棕壤的国外松林分感病指数高于山体上部土壤类型为砾石土的国外松林分,黏盘黄棕壤上的枯死国外松也多于砾石土上的,说明积水损害性大于干旱损害,这也与国外松树种自身的耐旱性大于耐涝性一致。二是林分密度大。无为市国外松初植密度有1 600株/hm(株行距2 m×3 m)和2 500株/hm(株行距2 m×2 m)两种。在调查中发现,病害的发生轻重与密度大小呈正相关关系;在密度过大的松林内,通风透光不良,松赤枯病、落针病、枯梢病和流脂病的发病指数均明显高于稀疏林分。
3.2 主要激化因素
梅雨与伏旱是无为市主要自然灾害,每年6~7月梅雨连绵、8月份出现伏旱,例如2016年、2020年连降3个月以上大雨。旱涝灾害是国外松衰退的主要激化因素。
3.3 主要促进因素
病虫害是导致国外松衰亡的主要促进因素,特别是枯梢病的侵染危害,直接造成针叶、新梢枯死。苏开君认为,国外松枯梢病就是一种林木衰退病,其促进因素主要为病原真菌——松色二孢菌的侵染,被害国外松有顶(芽)死型、枯叶型、枯梢型、丛枝(多头)型、根腐(枯萎)型、软枝型和生长不良型等症状类型。实际上,发病的林木常常各种症状同时出现,很难描述为哪一种被害类型。
4 讨论
本次调查的国外松衰退林分中,土壤不良是林木生长不良的主要诱发因素,以夏秋季干旱和积水为主的激化因素频繁加害,树势进一步削弱,枯梢病连续侵染,导致病程迁延,最终促进了整片国外松林分的衰亡。
林木衰退病防治的专项论述不多,其防治方法多散见于病因的调查和病原菌的研究等论文中。生产上,采取改良土壤、提高造林质量、加强抚育管理、合理密植、及时间伐修枝等营林手段,能有效避免或减轻诱发因素的出现;做好保水、排水等措施,控制干旱、水涝等激化因素的加重趋害;加强病虫害防治,特别是枯梢病的防治,在国外松出芽后连续喷布代森锰锌等杀菌剂,可有效保护国外松针叶不受病害侵染,减弱衰退。但由于国外松衰退病致病因素交错复杂,既是病理学问题,也是生态学问题,单一措施很难取得满意的防治效果,完善的防治解决方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