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比较视域中的狄更斯研究

2021-11-12邵世娜

散文百家 2021年12期
关键词:狄更斯小说研究

邵世娜

上海大学

一、狄更斯和他的小说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JohnHuffam Dickens),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1812年2月7日出生于朴茨茅斯,兰波特的一个海军小职员家庭。由于父亲约翰•狄更斯(John Dickens)经营失败,负债累累,于1824年被关进了马歇尔西债务人监狱。年幼的查尔斯也被迫从学校退学,开始了他鞋油工,办公室勤杂员法庭速记记者,议会和报社记者之旅。童年的狄更斯为了生计而奔波于伦敦的大街小巷,一直成为狄更斯刻骨铭心的伤心事,从衣食无忧的小康之家子弟顿时沦落到社会底层。但正因如此,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小说家,不仅使他有机会接触伦敦最下层的各色人群,也使得他对最肮脏、最混乱伦敦东区的贫民窟了如指掌,形成了他日后对那里割舍不断的情感,成为他一生创作素材的来源。

狄更斯一生笔耕不辍,直到去世前仍在伏案写作,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因此,他也被誉为“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一生创作十分广泛,共创作长篇小说15部,中篇小说20余部,短篇小说数百篇,特写集一部,长篇游记两部,《儿童英国史》一部,以及大量演说词、书信、散文、杂诗等。但成就最大的还是小说,其中又以长篇小说最为杰出。他的小说彰显和暴露了许多社会问题:教育、改革、大法官法庭等。他关注儿童的教育、成长,同情穷人,抨击社会虚伪与黑暗,这也成就了狄更斯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西狄更斯研究概览

(一)国内研究现状

狄更斯(1812 -1870)的作品(主要是小说)在中国传播近百年,译本齐全,读者稠众,影响甚广。研究者从社会历史、心理、文化等各个维度对狄更斯的作品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挖掘,汗牛充栋的专著和论文构成了“狄更斯工业”。(蔡熙 168)我国的狄更斯研究起步于1907年,百年的狄更斯研究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1907年-1966年、1966年-1980年、1980以后。

1.第一时期(1907-1966)。

1907年至1949年是我国狄更斯研究的发轫期,研究集中在狄更斯生平和作品的译介,独立的学术研究成果尚不多。在建国之初的 17 年中,相对于其他英美作家来说,狄更斯研究颇受中国学术界的重视,这主要归因于马克思、恩格斯对狄更斯的高度评价以及苏联学术界的影响。这期间,每年平均有两到三篇有关狄更斯的文章发表,总数达到了40 多篇。(殷企平 61)其中主要经历几个方向:首先,以林纾、孙毓修、谢六逸、周瘦鹃、韩侍桁、郑振铎等为代表,以现实主义为核心,探讨了狄更斯创作的各个方面,牵涉到很多基本的理论问题,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看作我国狄更斯研究的滥觞。林纾肯定文学的社会作用,赞同狄更斯通过揭露与批判社会来改良社会的做法。该时期的研究者多数从社会政治层面着重关注狄更斯对下层贫民百姓现实生活的描写,对弱者的同情及人道主义思想,认为小说具有认识功能,可以揭露社会时弊,促进社会改良,但总体上学术价值不高。

2.第二时期(1949 -1977)。

这一时期被很多学者定义为我国狄更斯研究的发展期。研究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历史批评为主导,将狄更斯当作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认为其作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道德和文化等方面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批判,但是在批判社会罪恶时却无法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根源,没有提出解决社会矛盾的正确方案。譬如杨耀民在其评论中指出“狄更斯也和许多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样,在反映、批判那个罪恶的社会时他们是伟大的,当他们提出治疗社会疾病的药方时,就变得糊涂甚至有害了”。(杨耀民47)1962 年,为了纪念狄更斯诞辰150 周年,著名学者发表了一系列纪念文章,数量超过 16 篇,掀起了一股狄更斯热。总体来看,这一时期有关狄更斯的专业研究论文很少,没有专著出版,研究方法单一,研究范围狭窄,研究水平较低。

3.第三时期(1980以后)。

当代狄更斯研究真正进入了繁荣期,具有几个显著的标志:(1)专著、论文数量剧增。(2)涌现出一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3)研究范围更加广泛,方法更加多样,研究环境及研究条件大为改善。主要分为以下三类:学术研究型,如罗经国编选的《狄更斯评论集》、朱虹的《狄更斯小说欣赏》等;评传型,如薛鸿时的《浪漫的现实主义——狄更斯评传》,谢天振的《深插底层的笔触——狄更斯传》、牟雷的《雾都明灯——狄更斯传》等。此外,标志性的论著主要代表有:罗经国选编的《狄更斯评论集》,这是国人选编的第一部狄更斯研究著作。该书的出版,极大地开阔了新时期狄更斯研究者的视野,极大地促进了国内狄更斯研究的发展。总体而言,虽然每年都有论文问世,但研究的兴趣和重视程度明显偏低,且总体上并未取得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学术成果。

(二)国外研究现状

得益于语言的优势,西方国家(主要指英美)对于狄更斯的研究远远早于中国。在英国,有关狄更斯及其作品的评论几乎与其作品面世同时,因而关于狄更斯研究也取得巨大成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对狄更斯作品的批评研究(1836一1870)。

十九世纪既是英国小说成熟和繁荣的时代,也是小说批评健康发展、日趋活跃的时代。对狄更斯作品的批评研究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产生,根据菲利普·科林斯的不完全统计,狄更斯生前英美相关的评论文章已多达两百余篇,这个数字足以说明狄更斯研究在当时的广度。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重点方面:(1)总体性评论,这类评论注重从狄更斯创作的整体性上来探讨其创作的特点,主要聚焦于分析狄更斯创作思想研究、人物研究、艺术研究与创作发展等方面。如福斯特(John Forster)和萨克雷(W. M.Thackeray)高度评价了《匹克威克外传》中对生活和人性的真实呈现,他们对狄更斯小说的理解深刻,在当时实属难能可贵。福斯特充分肯定了《匹克威克外传》的思想内涵,同时认为狄更斯的创作忠于现实。当然关于狄更斯小说的批评声也不绝于耳,在其第二部小说开始,便受到批评界的批评。萨克雷在评价《奥列佛·退斯特》时,他认为小说所展现的犯罪生活方面是失败的。他还指出狄更斯塑造的女性人物不真实,南希在小说中的对白表现了不符合人物身份的机智和幽默,且对南希美丽形象的塑造落入时下流行小说的襄臼,虚构色彩强烈等。(2)侧重于将狄更斯与其他作家进行比较研究。涉及比较的作家不仅有伊丽莎白时期的莎士比亚,十七八世纪的英国作家西奥多·胡克(Theodore Hook)、菲尔丁(Henry Fielding)、笛福(DanielDefoe),狄更斯同时期的小说家司各特(Walter Scott)、萨克雷等,不仅在其创作风格上进行比较,也有将作家放一起进行比较,认为狄更斯“低级”的幽默与“夸张”的悲怆能打动普通读者,萨克雷的高雅吸引的是上层贵族。这种区别也体现在两者的文体与语言上。

2.“狄更斯产业”的形成(1870一1914)。

这一时期主要包括狄更斯传记书信、狄更斯批评创作与整体研究、对《德鲁德疑案》的研究、狄更斯协会成立以及狄更斯诞辰一百年等。这一阶段可以说是英美狄更斯批评领域内出现的第一次研究高潮:传记、专著分别出现了十余部,专业性的学术论文有一百多篇,以狄更斯命名的专门性研究机构和刊物也诞生了。随着狄更斯的逝世,关于其传记研究变成当时热点之一。自福斯特的《查尔斯·狄更斯传》(Life of Charles Dickens,1872)问世,后,这股热潮几乎达到了顶点。该阶段的研究论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超过了狄更斯在世时期。许多论文不再停留在简单地介绍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征上,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狄更斯与批评的关系、狄更斯小说的叙事风格、主题研究等方面。

3.多元批评视野下的文本与作家批评(1914一1939)。

随着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马克思主义等文学思潮的风起云涌,英美小说批评空前繁荣,狄更斯的批评也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倾向。就现实主义批评,奥利佛·埃尔顿(Oliver Elton)在《英国文学简史》中花了不少篇幅论述狄更斯,尤其费墨颇多地概述狄更斯小说的社会意义与道德意义。也有作家开始提出反对的声音,批评家茨威格称“狄更斯不是个革命者”。在形式批评与新批评上,奥尔德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在一篇评价狄更斯小说《老古玩店》的文章中对狄更斯的创作提出了质疑,认为狄更斯在创作中淹没于充沛的情感之中,从而失去判断力等。

4.二十一世纪后现代批评。

以后结构主义为理论支撑,运用语言、文本、话语理论研究19世纪作家的新方法开始改变狄更斯研究的景观,显示出与传统批评的明显不同。各种批评流派的狄更斯研究者保持生机勃勃的对话,狄更斯产业进入繁荣阶段。21世纪,综述与传记仍然是狄更斯研究的主要方法。其中,极其重要的著作是马尔科姆安德鲁斯(MalcolmAndrews)的《查尔斯·狄更斯和他的自我表演》(Charles Dickens and HisPerforming Selves, 2006)。此外,两部重要的传记:弗雷德·卡普兰(Fred Kaplan)的《狄更斯》(Dickens,1988),它代表了20世纪末期传记的研究潮流。另一部是彼得·阿克罗伊德(Peter Ackroyd)的《狄更斯》(Dickens,1990)。此外还包括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跨学科研究、性别研究等,这些都成为狄更斯21世纪研究的热点。

三、狄更斯研究的特点和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狄学”队伍也不断壮大,对狄更斯的总体研究和主要作品研究也日趋全面和系统,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运用文学批评理论

到目前为止,几乎每一种新兴的文学批评方法都在狄更斯的作品中运用过。如彼得·加勒特在书中专辟一章讨论狄更斯,详细解读了《荒凉山庄》、《小杜丽》等作品。再者杰伊·克莱顿(Jay Clayton)指出,狄更斯在诸多方面预期到了网络时代和解构主题,他是技术的拥护者,一位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机遇同时指责其过度和社会缺陷的实验者等。

(二)狄更斯的长篇小说研究日趋全面

西方学者格雷斯·摩尔几乎涉猎了狄更斯的全部作品,将单个文本的解读置于维多利亚文学与文化更大的语境中。埃夫拉伊姆·斯谢尔(Efraim Sicher)的《重读城市:重读狄更斯》(Rereading the City: Rereading Dickens,2003)从城市的维度阐释狄更斯及其作品,彰显狄更斯作为作家的现代性等。

尽管近十年来国内外狄更斯小说研究都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在新的研究成果上并为取得较大突破,主要体现在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延续,包括以下三个主流研究倾向,即马克思主义批评,心理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而国内研究较西方学者又仍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研究内容存在重复现象,仅局限于几部影响力较大的小说。(2)研究范围较为狭窄。相对集中在几部主要作品上。(3)研究程度不够深入,对小说研究缺乏多方剖析和深层探讨。(刘白 92)

四、总结

通过简要对比中西方“狄学”研究学术史,我们不难发现,中西方关于狄更斯研究都与其特定的时间,背景有关。总体而言,诚然,近年中西方关于狄更斯的研究都趋向于多元化,但还有很长路要走,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和挖掘新的领域,推进“狄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再者,国内学者也能挖掘新的研究领域,而不局限于照搬西方理论知识。

猜你喜欢

狄更斯小说研究
论狄更斯小说的广告叙事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狄更斯、透纳与大海
狄更斯作品《远大前程》的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