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有位杨东霞
2021-11-12李宗彦
李宗彦
费县是我终身怀念的地方,我在那里度过了两年多的难忘时光。难忘费县,难忘那里的山、那里的水,最难忘那里的人。其中,有一位是杨东霞。
初识杨东霞,是2016年4月去临沂为我供职的《山东人大工作》杂志组稿。时任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凌宗庆、副主任毛彦玲推荐并陪同一起到了费县,说费县人大工作好、人大宣传工作好。杨东霞就是分管宣传工作的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那是我第一次到费县,第一次见到杨东霞。她留给我的印象,和县城、县人大常委会办公楼留给我的印象一样——朴实。
半年后,在红彤彤的山楂压弯枝头的时节,我第二次到费县,任务是采访省人大机关派驻费县的五位第一书记。那天,我们到田间地头看新种的桃树、脆枣树,去村里参观新建的幼儿园、新上的太阳能光伏设备,和村民拉呱聊家常,村民你一言我一语,说着第一书记的好。我也感受着沂蒙山区老百姓的朴实,这种朴实和初见杨东霞时的印象,是一样的。
想不到,又过了几个月,我竟然以省派第一书记的身份到了费县,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从2017年2月起,我在杨东霞的老家——费城街道寺湾村,工作了两年多。在这两年多里,和杨东霞的接触交往多了起来,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很快,我便知道了她的大体情况:70后,党外女干部,在乡镇工作过,30多岁就担任副县级领导;还是位才女,写了很多研究地方史志文化的书和文学作品。
我翻阅过杨东霞撰写的地方史志文化著作,很佩服她下的功夫。费县是古鄪国所在地,名符其实的古县,收入中学课本的《论语》选段《季氏将伐颛臾》就提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鄪。”杨东霞披沙沥金,从浩若烟海的文献典籍中,执着于地方文化不放松。她可不仅是“躲进小楼成一统”,还走到生活中,做了大量田野调查。在这个崇尚快捷的时代,能沉下心来,经年累月地做这两件事,能不让人敬佩吗?
村里有什么需要,我经常和她联系,她既帮我分析问题、出主意,也很注意方式方法,不干预村里的事务。比如,村里想发展经济,我们就一起探讨项目、研究思路。但她从不参加村里的会议,她认为这些事由我和村里研究决定更好。
县人大常委会的一些重要文字材料,她认为我能帮得上的,也会找我帮忙。有一次,市里有个现场会,费县人大机关是其中一个观摩点,她把会议材料初稿发给我,我从中提炼出“改革创新精神”这一主题,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吴召勇和她,都认为材料一下有了高度。县人大常委会预算监督工作做得很有特色,我们一起策划新闻报道,后来由省电视台制作的新闻获了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听说这是临沂市历史上的第一次。她还邀请我参加在新庄镇召开的部分乡镇人大主席座谈会,大家畅所欲言,从下午三点多聊到晚上六七点钟还意犹未尽。
在费县期间,我还列席县人大常委会会议,参加县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调研座谈等活动。我努力用好人大的资源优势,做到把扶贫和人大工作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也进一步了解了县乡人大工作的实际情况,这比之前从省里到基层走马观花的调研效果要好得多。我从中获益匪浅,这其中有杨东霞的很大功劳。
有志者,事竟成!几经奋斗,和全国的贫困村一样,我们寺湾村如期实现了脱贫攻坚目标,又在向着乡村振兴的好日子接续奋斗。“几回回梦里回延安”,从费县回到济南后的这两年多,我常常想起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些朴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