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实践路径

2021-11-12高岩锋付康康河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传统

■高岩锋 付康康/.河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各大高校是培养未来接班者、培养人才的关键性平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教育对象是青年学生,这些学生大部分为90后或者00后,这些人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长在互联网时代,在享受到互联网时代带来便利的同时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面临着很多不良风气的诱惑,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很多人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提不起兴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往往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很大压力和挑战,想要改变不良的教学现状,就必须立足当下,加大创新,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对传统的“思政课程”进行改革,在此情况下,则产生了“课程思政”教育模式。

一、“课程思政”的来源和基本内涵

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感染力以及吸引力,上海高校在传统的思政课程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综合改革,逐步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精神文化,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逐渐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相关的专家和学者也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开展论证,并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有人认为,“课程思政是在高校开设其他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和精神,‘课程思政’的实质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其他课程教学当中,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也有学者提出,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教育,通过与其他显性教育的形式相互配合,形成协同效应,从而更好地教学育人。

二、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意义

(一)“课程思政”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人们的思想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同时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在两者相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遵循这一基本规律。目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形势都发生了不少新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思想界发生的重大变化,思想领域逐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这也对现代高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重大的影响。这面对这样的重大形势变化,“思政课程”也应当着眼于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现实,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当前所面向不是传统的大学生,而是现代大学生,往往被网络与大数据包围,大部分人对现代技术了如指掌,现代大学生获取相关资料和信息不再是传统的方法,而是借助网络和大数据快速便捷地搜索和查找,也因此得出自己的判断。这种方法固然好使,但网络信息繁多杂乱、良莠不齐,甚至很多的信息都是我们被动接收的。而这些信息并非都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难免会有一些负能量的、有失偏颇的言论引入眼帘,对于一些没有主见、识别能力弱的大学生来说,很有可能被迷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关注,加深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的了解和认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必要的了解并试图答疑解惑困惑。

(二)“课程思政”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进行变革,一些传统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早已不能满足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面临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新方法。面对时代变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要应当紧跟时代脚步,与时倶进,不断充实与完善。

网络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早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的教学,也因此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尤其是对于深受网络环境影响的现代大学生而言,传统的单一化教学方法很难使人满意。面对这种情况,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也一直致力于提升自身教学质量,因此根据时代变化对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然而若是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难进步的。“课程思政”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加多元,致力于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融入其他课程,逐渐形成其他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协同效应。

(三)“课程思政”是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内心信念的有效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思政课程”,而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则是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以,有必要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即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程”主要是进行公开的课堂教学,这是一种显性教育方式,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开展显性教育的同时需要大力推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通过这种隐性教育方式,更容易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加深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更深刻地认识到内在的精神内核,做到感同身受,从而接受想要传达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这样也能够得到更佳的教学效果。而且这种教学方式对于一些具有抵触心理的学生来说,能够较为巧妙地化解不良情绪,将思想政治教育内自然地进行传达,逐渐转化为内心信念,提升教育效果。

三、如何“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还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对于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应当仔细思考,如何将这种新的系统而复杂的教育模式给予有效推广,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一)思政课教师应当加强“课程思政”意识培养

“课程思政”希望在专业课或者其他课程中融入育人的理念。既然是全新的,就意味着大家对其都是陌生的,尤其是对于教师而言,与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迥异,必然要有一个适应和接触的过程。在这个接触和逐渐理解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不适,为了尽快走向教学育人的正轨,必须优先培养“课程思政”意识,将该意识牢记心中。一方面,应当加强高校领导对于“课程思政”的重视,只有领导重视,这个项目才能够更加顺利开展,因此必须要提高领导的主体责任意识,将充分学习和领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关会议精神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来展开,积极发挥领导的带头作用。应当充分认识教学育人的本质,提高社会责任感,积极促进校内各项资源的整合,带动全员参与和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另一方面,教学老师往往是教育者,对于教学育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课程思政”模式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积极推广,教师需要首先深刻认识和把握其运作模式。为了促进对该模式的了解和加深认识,有必要在课程教学之前对授课老师进行必要的培训,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他课程打好基础。

(二)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想要取得良好的结果,必须要更加科学、严谨的推进,不能过分追求速度,而是应该稳扎稳打、逐步深入推进。

首先,为了避免差错、少走弯路,有必要进行试点工作,在成功的基础上再加以推广,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改革效果。对于各大高校来说,则应当立足于发展着的实践,从本校的办学特征出发,在充分利用本校学科优势的基础上,选取部分课程进行试点,通过试点工作逐步探索,并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不断改进,还应当设置反馈机制,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并根据学生提出的意见及时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课程”,形成示范效应。在打造“品牌课程”的过程中及时吸取经验和教训,找出内在规律,逐渐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统领全局的教学总纲。教师也有必要去到现场,凭借亲身的体验,更快的学会和适应在专业课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适当地进行融入,在教学总纲的指导下,结合自身所教课程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和完善。

(三)完善构建“课程思政”的政策机制保障教学实践的有序展开

由于“课程思政”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强有力的保障机制,从而将这种新型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逐渐铺开,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始着手。

首先,我们需要构建预警机制,通过一个强有力的预警机制,减少即将出现的问题与失误。“课程思政”预警机制的有效构建,能够及时准确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难题,并根据教学内容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从而做好相关预防与准备工作,防患于未然,少走弯路,减少错误的发生。另外,有必要构建相关配套保障机制。高校的各个领导首先应当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重视,树立重任感,加强责任意识,做好顶层保障制度设计。其他职能部门与专业院系也应当从多层面着手,加强互动与合作,积极促进校内优秀资源的整合为“课程思政”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最后,与之相对应的效果评价机制的构建也是很有必要的。教育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都是需要评判的,及时评估,不断发现并改正问题,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与发展。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政传统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